白露後養生宜注意「秋凍」

南方日報訊 (記者/廖鈺嫻 通訊員/周婷婷)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白露剛剛過去。白露時節,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

俗語云:“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說,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早晚溫差大,應該及時添加衣被,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從今天起就要穿上厚衣裳。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省市名中醫鍾啟騰介紹,這一時節養生宜“秋凍”,也就是說,入秋後不要立刻增添衣被,而要適當凍一凍,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從而增強人體的抗禦機能,激發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有利於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

當然,“秋凍”也是有講究的,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乃至不同的身體部位在秋凍時都有不一樣的要求。鍾啟騰指出,小孩“秋凍”應注意掌握氣溫防突變,同時需要根據年齡和體質增減衣物。

小兒“秋凍”應循序漸進

鍾啟騰指出,“秋凍”時,對小孩的耐寒訓練應循序漸進地實施。如果天氣變化反常或氣溫直降時,仍堅持“秋凍”,勢必會導致傷風感冒,抵抗力差的還會發生呼吸道感染。所以,家長一定要掌握氣溫變化,及時地給孩子增減衣服,必要時仍需適當保暖,不可一味地“凍”。

具體而言,小孩“秋凍”可參考以下“風向標”:時令、室內外溫差、晝夜溫差和身體感受。其中,最適宜“秋凍”的節氣是從立秋到立冬的3個月,建議從初秋開啟“秋凍”模式。另外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攝氏度,應該及時添衣。而晝夜溫差小於8攝氏度時,孩子可以適當接受耐涼鍛鍊。

另外,鍾啟騰介紹,如果孩子面紅、煩躁、多汗,則表明溫度過高,應降溫減衣;反之,面色發白、手腳發涼、打噴嚏、流鼻涕、起雞皮疙瘩或打寒戰,表示過冷,應添衣加被。

不同年齡各有度

鍾啟騰介紹,不同年齡的小兒,“秋凍”須掌握不同的訣竅。對於2歲以下的嬰兒來說,入秋後只需單衣薄被,且不要緊包緊裹,衣帶要寬鬆,被褥需輕柔,便於寶寶肢體舒展活動;當室溫降至20℃以下,可穿夾衣,蓋夾被。在同樣的室溫環境中,儘量比大人減少一層衣被,因為嬰兒代謝旺盛,產熱多。

而對於兩三歲的幼兒,秋天宜穿純棉貼身衣褲,易於吸汗。隨著溫度下降,可單層加衣,不要給孩子穿化纖衣服,因為化纖衣服易產生靜電,而且不透氣,會加重皮膚的乾燥。

至於3歲以上的幼兒,由於活動量增加,秋季更不能穿厚衣、高領上衣,活動時可穿單薄的運動服。

鍾啟騰強調,秋季不要給孩子穿得過於厚實、嚴密,不要過度保暖,使身體容易出汗,那樣反倒容易著涼感冒。

鍾啟騰指出,“秋凍”最主要是因體質而異。體質較虛弱、免疫力低的小孩不應實施秋凍鍛鍊,此外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貧血、營養髮育不良、反覆發生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腸疾病的幼兒,對氣候變化更為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氣變化大時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盲目跟風“秋凍”。

■知多D

四個部位不宜“秋凍”

鍾啟騰介紹,除了小孩以外,其他人群也要注意身體有四個部位不能“秋凍”。

脖子“秋凍”易感冒

秋季,風很容易吹到後腦勺和脖子。這個部位分佈著豐富的神經和毛細血管,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千萬別忽略防風措施。

肚臍“秋凍”易腹瀉

愛美的女性經常不注意肚臍的保暖。如果經常露臍,寒涼之氣容易通過肚臍侵襲到人體內部,首先被刺激的就是腸部,會引發寒性腹瀉。另外,女性月經期更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能“秋凍”,否則容易導致月經不調。

膝部“秋凍”易患炎症

很多市民在這個季節仍喜歡穿短裙、短褲,其實從健康角度來看,這種把膝關節長時間暴露在外的裝扮並不值得提倡,因為容易患上關節炎。

雙腳“秋凍”寒入身

俗話說,“腳冷冷全身”,腳部若受凍,身體抵抗力易下降,病邪便“有機可乘”。人的五臟六腑在足部有相應的敏感區或反應點,腳部受凍,可反射性地引起相關部位的毛細血管收縮。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病的人,對雙腳包括足底都要時時做好保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