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為什麼不向東南亞發展?

凌風266893506


天下三分之後,蜀國國力最弱,從地圖上看蜀國西南方向還有大片地盤可以佔領和發展。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和人口,但是在當時條件下,如果蜀國往東南亞發展的話,很可能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如果土地佔領下來搞不好會成為負資產。分析如下:

一、觀念不允許

一件事情會不會搞,搞不搞得成和當時人的思想觀念密切。當時的中國人以中原為天下中心。所謂天下中心就是指文明的中心,而文明當然指的是華夏文明。中原被認為是文明水準最高的地方,凡華夏文明不能覆蓋的地方都是蠻夷之地。因此群雄逐鹿中原,基本上不會考慮到蠻荒之地去稱王稱霸。

二、政治環境不允許

蜀漢政權屬於外來政權,打著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如果蜀漢政權只為謀求偏安一隅,而不是北復中原的話,蜀漢就失去了統治蜀地的正統性。

當時蜀漢政權有四大派系,分別是一開始就隨劉備起事的元老派,以荊襄士人為主的荊州派,劉焉時期入蜀的東州派和本土的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在益州時間較久,屬於主,元老派和荊州派是新人,屬於客。主客矛盾當時非常突出,劉備諸葛亮憑藉興復漢室這一口號和靈活的政治手段,算是較好的壓制了主客矛盾。因此蜀漢的首要目標只能是北伐。

向蠻荒之地發展領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佔領的土地效益又不高,最後嚴重損害的是東州派和益州派的利益。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蜀漢政權也會變得岌岌可危。

三、客觀條件不允許

當時的南中地區本也是相當落後的,漢朝時能對一帶進行有效統治是因為統冶收益剛好比統成本要高。南中往南以外的地區更是荒涼,覆蓋著大片的原始森林,生活條件極差,人口稀少,而且那裡的人極其野蠻不服管,統治那片地區要付出相當高昂的成本,因此不僅不但不能給國家帶來額外的收益還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從實用角度出發,肯定不能做賠本的買賣。


江心倒影


題主好,在劉備佔領了蜀地之後為什麼選擇不往東南亞發展?可以先看看當時三國鼎立以後的地圖:蜀漢的擁有的地盤,囊括了雲貴兩地,甚至還佔據了緬甸東北和越南西北地區,看上去進軍東南亞的條件是非常完美了。但是有以下因素的制約

首先地理方面,蜀國國土以南的這些區域裡,在當時環境下的人口十分落後,多數是以部落為聚居,部落首領就是長官,那麼為何不直接掌控呢?那是因為,當時蜀國剛建國,整個蜀國只有二十萬戶,九十萬人口,兵力只有寥寥十幾萬人,比起佔有大面積國土的吳、魏差的不只一星半點。再加之,當時蜀國國土多以高山盆地為主,如此弱的兵力,但卻有龐大的糧草消耗,與蜀漢接壤的東南亞地區,基本山巒疊嶂、氣候溼熱。憑藉古代的科學技術,難以開發廣袤的熱帶原始森林。而且每當雨季到來,漢族人也不適應幾乎天天下雨的天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讓進軍東南亞是難上加難。

其次人文因素。由於東南亞的土著人,與漢族人語言不通、意識形態不同,便會經常爆發衝突。即使如孟獲般,長期歸順漢朝的土著首領,也會時不時地反叛。於是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縱”孟獲,以換取土著部落對蜀漢的信任。——東南亞土著人,不會如內地省份的百姓那樣,欣然接受蜀漢統治。

最後魏吳的牽絆,就算鋌而走險去南征,但北邊與東邊盤踞著的東吳與魏國,怎麼可能無視這種除掉敵人的好時機,這讓劉備更加力不從心。不過,雖說控制區域有限,但對於中國西南邊陲大地,蜀漢政權依然進行了苦心治理。諸葛亮南征勝利後,曾大力在當地安撫百姓,推廣漢民族先進的農耕技術,今天西南各民族百姓,依然把諸葛亮視為崇敬的偶像。與此同時,蜀地至雲貴的交通要道,也都被蜀國開發完成,各種蜀國的特產遠銷國外,成為蜀國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史上,蜀漢對於西南大地的拓展經營,有著重要意義。

所以我認為這是不向東南亞發展的原因!

歡迎評論區留下不同意見~


有李行天下


漢昭烈帝劉備死後,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經濟繁榮、軍事強大。蜀漢的國力與魏國、吳國相比,沒有什麼優勢。然而蜀漢的西南方向,是廣袤的東南亞。當時東南亞的土地上,基本為原始形態的土著部落。諸葛亮本可開疆拓土主宰東南亞,但這些原因,阻礙了其向西南方向發展。

原因一,地理因素。與蜀漢接壤的東南亞地區,基本山巒疊嶂、氣候溼熱。憑藉古代的科學技術,難以開發廣袤的熱帶原始森林。而且每當雨季到來,漢族人也不適應幾乎天天下雨的天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於東南亞的土著人,與漢族人語言不通、意識形態不同,便會經常爆發衝突。即使如孟獲般,長期歸順漢朝的土著首領,也會時不時地反叛。於是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縱”孟獲,以換取土著部落對蜀漢的信任。——東南亞土著人,不會如內地省份的百姓那樣,欣然接受蜀漢統治。

原因三,價值因素。諸葛亮以“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為其畢生的追求。所以當蜀漢國力強盛後,諸葛亮便揮師北上統一中國,而不是向西南發展主宰東南亞。——可惜諸葛亮北伐失敗,使蜀漢再也沒有實力往西南方向發展。

這就是為何,即使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後,蜀漢卻沒有繼續向西南方向發展。


海洋說歷史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魏國、吳國、蜀國三分天下之後,三者的地理分佈是魏國在北方,蜀國位於西南部,吳國則坐擁東南。按分佈來看,蜀國和吳國都有向東南亞發展的機會,畢竟從蜀國或者吳國出發,都可以到達東南亞。倘若把歷史稍微看完整一點,對於開發東南亞,吳國反而更有利一些,因為交州在孫權手中。當然,蜀國也可以,但要穿過茂密的西南部森林。

在三國爭霸時期,不管是魏國,還是吳蜀兩國,都想擴大自身的地盤,來獲取更多的人口,這樣可以增強國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外發展是三個國家不約而同的想法。後來出現了魏國重新佔據西域,吳國派遣衛溫和諸葛直探索夷州,蜀國征討南蠻,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對外發展。

可是蜀國或者吳國並沒有專注於向東南亞發展,尤其是地盤狹小的蜀國,寧願不停地北伐中原,也不願前往東南亞。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蜀國沒有多餘的人口去開發東南亞。

經過東漢末年的連年戰亂,人口出現了大幅度減少。本來益州的人口尚可,自從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益州剩餘的精壯勞動力已經不多。因為有魏國和吳國的軍事壓力,蜀國的成年男子一部分要進入軍隊,造成了勞動力的缺乏。這一點從諸葛亮征討南蠻獲勝以後,繼續讓當地部落自治就可以看出。毫不誇張地說,蜀國有限的人口,連益州都不能完全開發,翻過叢林,前往東南亞,根本沒有必要。

二:蜀國沒有前往東南亞的最佳通道。

本來劉備在奪取荊州的時候,就已經謀劃佔據交州。可惜實力有限,在劉備率軍攻打益州的時候,孫權趁機拿下了交州。就這樣蜀國與交州擦肩而過,沒有了交州,基本上失去了前往東南亞的有利通道。況且交州土地肥沃,紅河三角洲特別適合耕種。如果交州在蜀國手裡,諸葛亮有可能會考慮開發一下紅河三角洲,至於東南亞的其它地方,視情況另行考慮。

三:前往東南亞,與蜀國的立國目標背道而馳。

昔日劉備建立蜀國時,並不是為了偏安於一隅,而是希望以此為基地,然後北伐拿下中原,繼而統一天下。這就是所謂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了籠絡民心士氣,也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劉備以及後來的諸葛亮都必須把北伐擺在重要位置。試想一下,諸葛亮憑什麼說服蜀國的官民,翻山越嶺去遙遠的東南亞。何況東南亞並非一片淨土,從孟獲的強烈反叛就可以看出,開發東南亞少不了戰爭行為。如果蜀國把軍事力量用來征服東南亞的部落,那麼魏國和吳國一旦趁虛而入,後果難以想象。

總之,不去開發東南亞,符合蜀國的現實情況。一句話當時的蜀國顧不上,也沒有很強的必要性。諸葛亮的當前任務是好好聯絡吳國,爭取拿下中原,早日完成劉備遺留的統一大業。


子正尋道


三國時期的蜀國沒有向東南亞地區發展是有很多主客觀的因素所制約的,大體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漢文化以中原為中心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原地區就成為了“天下正統”的代名詞,而長安和洛陽,便成為了象徵正統皇權的“天子城市”,由此可見,三國時期魏蜀吳鼎立局面,也沒能撼動三國統治者對這中原政治中心“天子之城”的嚮往和渴望,北魏的曹操之所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正因為曹魏佔據了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大部分,而西蜀諸葛亮和姜維不惜勞民傷財屢次北伐,也正是打著恢復“劉漢”江山正統地位的旗號。


二、東南亞的氣候水土

在秦漢時期,東南亞所處的地理條件並不理想。東南亞地處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雨林氣候,崇山峻嶺,森林茂密,遍地沼澤瘴氣,林中又充滿致命的昆蟲野獸,而且又缺乏便於開墾耕作的良田,這對於農耕文明的秦漢百姓來說,必然水土不服,在他們看來,可謂是非常不適宜居住的蠻荒之地。


三、東南亞的蠻族部落

在秦漢時期的東南亞,居住者多為未開化的原始部落,甚至一些部落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對比地處中原的漢朝統治者來說,只要平息叛亂,安撫各個蠻荒部落便足以,完全沒把那片土地的利用價值放在眼裡。


所以,綜上所述,在漢末三國時期,地處南方的吳屬兩國,都把佔據中原的北魏視為眼中釘,而沒有向東南亞開拓領地。


草竹道人


要了解這件事情,必須瞭解一段歷史和一個地理知識,首先,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蜀國就是位於我過的西南,也就是四川盆地,但從地圖上看,此地切實靠近東南亞比較近,離中原較遠,但如果對地理知識也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國的地形地貌,蜀國位置屬西南不假,近東南亞也不假,但從整個四川盆地來看,四周都被山包圍了,沒有出口,看一看四川盆地離東南亞最近的西南方向,被橫斷山脈阻擋,除了來自西南的季風經常光顧以外,人類交往幾乎沒有路可行,再看看西北、北方、甚至東南方不是橫斷山脈阻擋就是秦嶺擋道,東南也有云貴高原攔著。所以蜀國就像在一個盆裡也一樣。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地形是西高東底,合理也基本上都是自西向東流,仔細一看,從四川盆地有河流經過,那必定有出口流出。沒有錯,長江過盆地後,從三峽流出,這就是四川盆地的一個口子,雖然陸路並不好走,但古人們還是能借助水中行船的辦法進出蜀國,從此可知,蜀國想要發展就必須從東面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蜀國更不可能往東南亞發展了,如果蜀國往西南方向發展,必定要從整個雲南和東南也的熱帶雨林經過,這一帶地形複雜,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可供農業發展的地方較少,對於當時生產能力有限的蜀國而言,網東南亞發展幾乎沒有可能。

蜀國的建立是在當時整個大中華的背景之下的,不論經濟、文化,都傳承於中原,中原文化是蜀國的依靠,蜀國強盛時,必然是對關中以及中原一帶虎視眈眈,所以才有諸葛亮6出祁山伐魏。當中原的王朝強盛時,也都對農業發達的蜀地虎視眈眈,蜀地在很多時候,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即使是到了生產力較為發達的民國時期,中國也把蜀地作為抗戰的大後方,到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的三線建設,也都以蜀地為大後方進行建設。

從地理和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蜀國為什麼不向東南亞發展,這裡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歷史方面的原因,即便是如今,交通已非常發達,隨著成昆鐵路的修通,蜀地與東南亞發展終於有了快速通道,我們相信隨著高鐵等現代化交通的建設,隨著“一帶一路”的影響,歷史上的蜀國,四川盆地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向東南亞發展也就勢在必行。


下雨來了


不知道題主從哪兒看到蜀國國土到緬甸和越南了。

第一、蜀漢沒控制過越南,現今越南北部也就是交趾地方是東吳的地盤,吳蜀除劉備伐吳時短暫交惡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聯盟抗魏的關係,蜀漢作為三國之中最弱的一方,既不可能也沒有實力去主動攻擊東吳。

第二、蜀漢也沒怎麼控制過緬甸,其核心地區一直就是成都平原、現重慶一帶以及漢中地區,對南中地區(川南和雲貴)的統治事實上也都是以安撫和羈縻為主,且不時有當地部落叛亂髮生。連南中都沒有完全控制消化,如何還能控制緬甸並進一步向東南亞發展?要知道中原王朝真正完全地控制消化雲南,都得是清朝完成改土歸流以後了。

第三、蜀漢的首要戰略目標始終也只能是北定中原、復興漢室,對南中的控制和經營也是為北伐而服務的。《出師表》裡就有:“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征服太往南的熱帶地區,不僅耗費軍力財力,而且當時那裡又沒有足夠的人口、耕地和稅賦,投入和產出完全不成比例。所以這些地區只要名義上效忠,不搞事情就好了,具體的事務蜀漢也不干涉。


盧溝曉月lxy


蜀國之所以不向東南亞發展,是觀念與格局決定的:

1,古人將中原視為天下的中心,認為得中原就是得天下,就會奉天承運,就會四方敬服,八方來朝。如此一來,拿下中原才是首選,向華夏邊緣地帶擴張是徒勞無功的行為。

2,古人將定鼎中原視為最高理想,因此有條件要去做,沒有條件就要創造條件去做,古人不會去選擇偏安一隅。

3,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觀念已深入漢人骨子裡去了,造成漢人格局不夠大。即便是諸葛武候,那樣的智者,也缺乏靈活變通,也缺乏開創性思維,因此蜀國不可能去選擇向南發展。

自漢以後,華夏疆土再也沒有明顯的向南拓展了。後來的東晉丶南宋皆是如此。其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華夏思想禁錮丶格局不夠。中原王朝寧可餓死丶困死,也不願去開疆拓土、移民拓殖。自此,華夏文明基本被禁錮於中原,而沒有傳播於海外。即便是日韓等國,也搞不懂華夏核心思想。


鬼影147951010


1.開發難度大,當時雲貴地區已經渺無人煙,更何況是緬甸越南,大面積的原始森林需要大量人口去開發,難度太大。2.諸葛亮打孟獲,主要意圖是為北伐做準備,防止腹背受敵。3.中原王朝才是正統,也是人口經濟的中心,無論是劉備劉禪,還是蜀國軍民,都不可能放棄中原,向東南亞發展。4.軍事難度大,瘴氣之地、蚊子又多、熱帶雨林氣候,還沒打就要死一大半,對於人口少軍隊少糧食少的蜀國會是致命打擊。


木木大神0111


根據當時的蜀國所在地理位置和整個社會狀態來看,就算有這想法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打仗都是為了爭奪土地資源,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糧食,但是糧食肯定在平的地方容易收種,方便管控,出產遠遠高山坡。從地圖都可以看出,四川除了成都平原,四周都是大山,向南是貴州,湖北,雲南,都是大山地帶,根據當時的交通工具,根本不可能向南發展,而且那時候大小戰爭四起,糧食也是問題,所以那個時代,蜀國即使想往外,現實也是不允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