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可以詳細講解一下蘇聯前兩個五年計劃?

鐵血遊魂


你好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個5年計劃期間,俄國建立了近1500個大型企業,其中有第聶伯比電站、庫茲涅茨克鋼鐵公司,烏拉爾機械廠及化學機械廠、汽車廠、農機廠、拖拉機廠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9~1932年,用了4年零3個月。

第二個5年計劃調整了工業佈局,在燃料和原料產區建立重工業基地,以減少運輸壓力。在一些大城市中建立大型工廠,在斯大林格勒僅用11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拖拉機廠,在烏拉爾建立國防工業,正因為有這樣雄厚的重工業基地,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免遭毀滅性的打擊,才有能力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

通過工業化,蘇聯的工業增長確實很快,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超過德、英、法三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工農業比重中,工業已佔到77.4%,蘇聯已經成了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



赤峰天樂


1928年,蘇聯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截止二戰前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未能完成第三個五年計劃,並且在戰爭之處損失慘重,雖然最終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堪堪抵住了德軍的犀利攻勢,並由守轉攻,一路推到德國老家。

在一戰時,俄國軍隊的戰鬥力只能說是弱雞,而到了二戰時期的蘇聯卻依靠自己強大的工業和機械化部隊反推速度哦,可見兩個五年計劃對蘇聯的成長是多麼巨大。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獲得的成就甚至超過了英法幾百年的工業化成就,為何蘇聯的五年計劃這麼強?

一、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

蘇聯的五年計劃就是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包括鋼鐵、發電、機械製造、水泥、採礦等工業。瘋狂建設各種工廠,技術和設備就直接從西方國家購買。

正常的經濟發展都是先發展輕工業,在資本積累後再逐步轉變為重工業。蘇聯不可能慢慢發展,當時各國間的火藥味已經非常大了,不盡快發展重工業的話很可能在未來被別國侵佔。而蘇聯的計劃經濟集中了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企業也不用考慮市場問題,這一切都是由國家直接包辦。

二、由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

蘇聯雖然是集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但基本的資金還是要有的,比如購買設備,技術人員的費用等等都非常燒錢。這些資金從哪來?只能是當時人口眾多的農民,因此,蘇聯農民的日子過得也很清苦,畢竟都上交給國家了。

三、蘇聯地大物博

重工業的發展跟礦產資源是分不開的,蘇聯國土面積龐大,什麼資源都不缺,只要大力發展採礦業就可以了。

四、規模優勢

當時的蘇聯不只是國土面積遠超歐洲其他國家,人口也是如此,即便工業化的水平不如英法等國高,但總體工業生產能力還是遠遠強過歐洲的。二戰時的德國工業化水平雖然超高,生產的武器也很精良,但蘇聯有著德國比不過的規模優勢。生產的武器雖然不及德國的質量好,但是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輕鬆就能彌補這點,初期的慘敗只是很多兵工廠為了躲避戰火往後搬了,來不及生產。待到蘇聯穩下來後,遷址後的兵工廠生產能力全開,為蘇聯的反推做好了物質基礎。

五、技術成熟

重工業已經在英法等國發展了幾百年,技術愈發成熟,蘇聯只需要買來就可以直接用了,然後擴大生產規模就可以飛速發展了。蘇聯的重工業發展之快就是發揮了落後工價發展工業的後發優勢,省去了研發時間,全國之力的發展幫助蘇聯工業達到了歐洲前三。

六、蘇聯的經濟基礎

蘇聯之前作為俄國時,雖然經濟是落後於英法的,但並不是一個純農業國家。俄國的工業雖然發展慢,但依然是遠超廣大落後國家的,當時的俄國也算是世界列強之一。蘇聯有了這份俄國遺落襲來的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教育也不落後,蘇聯要做的就是建設各種工廠快速發展就可以了。這些工業基礎都是當時純農業國家所沒有的,所以蘇聯五年計劃中的工業化跨度其實要小很多。

收起





阿輝看歷史


蘇聯五年計劃(пятилетка)是蘇聯在斯大林統治時期全國性的經濟計劃,目標是令蘇聯的經濟迅速發展。該計劃是由斯大林推展,由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Госплан)在生產理論的基礎上制訂細節及執行,成為蘇聯共產黨經濟發展的總方針。自1928年發起至1991年蘇聯解體共實行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是於1928年至1932年推行的,其主要目標是發展農業集體化。斯大林認識到工業的進步必須由農業基礎的發展上加以支持。

故此,斯大林將全國的農業發展納入計劃之中,通過小農莊的合併成大型“集體農場”以推動現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機械化生產及採用化肥;以及達至規模經濟,共同享有土地、農產品及生產設備。集體農場的生產目標由國家根據全國或地區需要加以規定。

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有57000個,至翌年則增加至8萬多個,此後自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場數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而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也在1929至32年期間擴大了二十倍之多。但農業集體化卻深受農民,特別是富農的反對,農民不願將土地及農產品交予政府,以及不願在政府的控制計劃下進行生產。於是大批農民宰屠家畜、燒燬農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農產產量的急劇下降。唯政府無視農民的反抗,繼續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對反抗者加以鎮壓。



除農業外,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如於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中亞開探新地區,以便發掘煤礦及礦石礦,為重工業發展打下基礎。而另一方面,此計劃也有著重在電力的發展,大力推行電氣化,而政府也加強對煤及油等燃料的獨裁控制。


第二個五年計劃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標則由農業轉為發展重工業,斯大林為煤、鐵、鋼等工業生產定下高額生產目標,及下令興建發電站、礦井及油田,又改進運輸設施。結果在短短數年間工業產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鋼產量為例,1938年的鋼產量比一次大戰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比英國和法國的產量總和高;同年蘇聯在世界製造業產量的佔有率僅次於美國、德國及英國,位列第四;工業產量的提升帶動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戰前增加三倍有餘、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樣僅次於美國、德國及英國。而烏拉爾地區及西伯利亞地帶則建設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長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莊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分析一下前兩個五年計劃的整體特徵:

一是斯大林模式的五年計劃存在著對經濟系統的高度控制,在產業所有權及管理方面,1936年國有制單位佔有全國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九十七,農業產值的百分之七十六(集體農莊佔有另外的百分之二十);中央對國有企業佔有百分之九十;地方則只佔有百分之十,存在著高度集中化。另外在實際生產上,中央的指令也貫徹整個生產過程,企業主管由中央委派、國有企業的財政預算及年度計劃由中央審批、國家指令代替市場原則、按政府需要生產及分配資源,譬如以重工業優先,指令性經濟計劃完全體現其中。

二是五年計劃成功令俄國迅速進行工業化,在1940年,鋼、煤、石油、電力產量都達至新高(之後才因德軍入侵而有所回落),蘇聯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強工業國;而在東部興建新的工業城市則有助西伯利亞及烏拉爾山脈地區的開發。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輕工業也得到一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得到改善。提前一年完成的蘇聯1929~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年均增長28.5%,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年均增長速度也達11.7%,(《經濟史》第3卷第285頁)。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的消費品生產又比1932年增長100%,年均增長高達14.7%。1935年首先取消了麵包和麵粉、米的配給制,後來又取消了按定額髮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制。1936年初,工業品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製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


諸神的黃昏研究會


前蘇聯在制定第一個5年計劃的時候,是在斯大林執政的初期。主要還是考慮怎樣把一個內外交困的農業型社會,轉型為工業型社會。而5年計劃,是一個用強大國家專制機器,把一個貧弱的農業化國家轉化為工業化國家的重要手段。

第一個5年計劃期間,俄國建立了近1500個大型企業,其中有第聶伯比電站、庫茲涅茨克鋼鐵公司,烏拉爾機械廠及化學機械廠、汽車廠、農機廠、拖拉機廠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9~1932年,用了4年零3個月。

第二個5年計劃調整了工業佈局,在燃料和原料產區建立重工業基地,以減少運輸壓力。在一些大城市中建立大型工廠,在斯大林格勒僅用11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拖拉機廠,在烏拉爾建立國防工業,正因為有這樣雄厚的重工業基地,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免遭毀滅性的打擊,才有能力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

通過工業化,蘇聯的工業增長確實很快,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超過德、英、法三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工農業比重中,工業已佔到77.4%,蘇聯已經成了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


小白姐講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劃建設的開端,同時也是人類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開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1936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37年該計劃超額完成。





大魚樓閣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劃建設的開端,同時也是人類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開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由於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到1925年蘇聯的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蘇聯現代工業還比較落後,鋼鐵、電力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汽車、飛機制造、化學合成、大型機器設備製造(發電站成套設備、自動生產線設備)等等最新的大工業幾乎一片空白。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如果蘇聯在此時遇到帝國主義集團的侵略,蘇聯當時的工業水平和生產能力是不能保衛蘇維埃政權的。20世紀20年代中期,西方各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各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都達到或超過一戰前水平。尤其是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一些歐美經濟學家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空前的繁榮讓他們充滿信心,並繼續封鎖蘇聯經濟。蘇聯作為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紅色孤島。更加嚴重的問題是:蘇聯缺乏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勞動者的素質也不高。到1927年,蘇聯還有50%的文盲。國防力量還較為薄弱。紅軍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和軍事指揮能力、各兵種協同能力不足以保衛社會主義蘇聯。斯大林為首的共產黨敏銳的意識到:不搞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蘇聯的國民經濟就上不去,特別是如果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落後的話,蘇聯就必然被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打敗。

為使蘇聯成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1927年12月聯共(布)召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制訂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3年)的指示。黨中央責成古比雪夫領導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作。1929年4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和同年5月召開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批准了“一五”計劃方案。1928年底,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同時拿出最低和最佳兩個方案供選擇,兩個方案內容基本相同,區別在於最佳方案比最低方案各項經濟指標高出20%。斯大林力主採納最佳方案做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方案。這個人類歷史上首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面臨巨大的困難。西方有的媒體認為“蘇聯的五年計劃是紅色夢想家的空想”。但是蘇聯人民高度的共產主義精神使不可能成為可能。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於由1928年10月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宏偉藍圖,激勵起蘇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的勞動積極性,成為推動經濟建設的強大動力。1929年3月,列寧格勒“紅色維堡工廠”的工人們在《真理報》上下戰書,向全國工廠倡議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迅速得到全國各地廣大工人的響應,掀起了工廠之間、車間之間聲勢浩大、持續深入的勞動競賽熱潮。1929年4月在聯共(布)中央號召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全面展開。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號召幹部、群眾努力學習,精通技術。經過蘇聯人民艱苦奮鬥,1933年1月,蘇聯政府宣佈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9個月完成。
在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制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1932年的工業產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機器製造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蘇聯的發電量達到173億千瓦時。1929年開工建設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蘇聯的發電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蘇聯的石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農業機器增加了4.5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要的裝備大部分都能在本國製造了。蘇聯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瑪托爾斯克建成了規模巨大的重型機械廠。在斯大林格勒歐洲最大的拖拉機廠於1929年破土動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長為70.7%;工業內部輕重工業的比重也由計劃1927年的60.5比39.5,變成46.6比53.4。整個國民收入從1928年的244億盧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億盧布,增長了68%。蘇聯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落後的農業國的面貌。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增長幅度之大,超過了同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但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最佳方案的許多重要產品的計劃沒有能夠完成,許多新建成的大型企業,由於不懂得管理和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嚴重缺乏,生產能力沒有發揮出來,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1932年3月一期工程投產時每天才能生產3臺拖拉機,1934年才達到一天生產68臺,勉強達到設計水平。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1936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37年該計劃超額完成。

三十年代初,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斯大林曾提出“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不斷得到新技術的裝備後,又出現了缺乏熟練掌握運用新技術的專門人才和管理現代化企業的專門人才以及一部分領導人輕視人才的新情況。斯大林1935年5月4日在紅軍高等院校學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首先提出“幹部決定一切”這個口號。斯大林強調指出,人才和幹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並於1935年把這一思想概括為“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這一口號的提出,引起了各級領導者對幹部問題的重視,從而加快了對各類幹部的培養。1928年,蘇聯全國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專家僅9萬名,而到1937年,全國知識分子幹部就達960萬人,其中技術幹部達400萬人以上,這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聯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培養訓練經濟工作幹部,充分發揮現有技術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水平。大膽提拔富有創造性和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擴大技術隊伍,普遍提高群眾文化教育水平。在重要工業部門中,專家的相對人數超過德國。高等學校在校人數達54萬人,超過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學生人數的總和。在“技術決定一切”和“幹部決定一切”口號的推動下,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欣欣向榮。應當指出,“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是在蘇聯嚴重缺乏技術幹部,並且這一問題關係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的,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適應的。
1935年9月,在各個部門都掀起了以斯達漢諾夫命名的社會主義競賽運動──斯達漢諾夫運動。1935年8有31日,頓巴斯煤礦年輕的掘煤工人斯達漢諾夫,改進了掘煤方法,三個人的一個採煤掘進班在一個工作日6個小時內採煤102噸,超過普通採煤工作日生產定額的13倍,傳遍全蘇聯。9月8日,斯達漢諾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紀錄,一個工作日採煤175噸。最高蘇維埃政府抓住這一典型,斯達漢諾夫一舉成名,到各地作報告,黨中央給予他相當優厚的物質獎勵和政治待遇。斯達漢諾夫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很快就在全國工業的交通輸等行業普遍推行以斯達漢諾夫名字命名,以掌握新技術、改進舊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生產技術革新運動。斯達漢諾夫運動,是蘇聯人民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而忘我工作、主動進取精神的體現,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在這一革新運動的推動下,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勞動率提高了82%,大大高於原計劃的63%。由於開展斯達漢諾夫運動,“二五”計劃也以四年零三個月完成。蘇聯第二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於1937年4月1日再度提前九個月完成。
蘇聯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農業集體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莊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佈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機械化採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制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農業集體化糾正了一些偏差,集體農莊向著穩健方向發展,更加註重集體農莊的質量。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億偲朢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

開始時間1928年

結束時間1932年

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

蘇聯於1928年10月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並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制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1932年的工業產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機器製造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蘇聯的發電量達到173億千瓦時。1929年開工建設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發電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蘇聯的石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農業機器增加了4.5倍。蘇聯還建了規模巨大的重型機械廠。1929年動工的歐洲最大的拖拉機廠到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開始時間1933年

結束時間1937年

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長了100%,農業總產值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莊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佈局有了很大變化。在東部地區興建了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機械化採礦基地;在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制造廠。

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蘇聯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也糾正了農業集體化一些偏差,集體農莊向著穩健方向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時光隧道2019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劃建設的開端,同時也是人類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開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1936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37年該計劃超額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