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茶時光日記(一)

茶是很好的時光記錄者

今天試了三款茶,一品高馬千兩茶2017年款(A)一品高馬千兩茶2015年款(B),一品高馬手築茯磚2017款(C)。

A與C:安化核心產茶區同片荒山區域的茶葉原料,同一批毛茶,也就是同一位老師傅製作的毛茶,自然年份也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毛茶加工成成品的工藝。A屬花捲茶系列千兩茶,C屬磚茶系列茯磚。千兩茶去年10月份壓制,前幾天才切開,今天是第五天,切開五天就開泡了。茯磚茶壓制的地時間跟千兩茶接近,今天試的這泡茶已開散月餘,接觸空氣,醒茶時間比較長了,這是兩者的一些情況說明。

試茶時光日記(一)

泡茶的茶桌,已不能再熟悉

茶味方面,茯磚茶醒茶的時間長,口感更加順滑,醇和,前面幾泡有時顯的菌花香氣,反而新茶的味道不太明顯,泡到中段的時候,茶葉本身香氣跟回甘就很明顯了,入口很順,而且茶葉本身原料的地域香型一直都在,持續的時間很長,直到泡到最後,茶味淡下來了一直都在。而千兩茶由於才切開不久,沒有醒茶,開始的幾泡茶有明顯發酵的味道,並非不好的異味,幾泡以後,來到中段茶的品感就很順口了,沒有金花的香氣,本身千兩茶不要求長金花。

從茶味對比可知,原料是基礎,而基礎是一切其他的來源,因為原料品質一樣,且具備優良基礎,即使處理的工藝過程不一樣,絲毫不影響其內涵的彰顯,原料本身的地域香型一直融入茶湯,就是明證。茶本身有很多味道在,而且引起各味道的本質也各不一樣,茶葉本身香氣,菌花香氣,或者時間成就的陳香等,都需要花時間細細琢磨。試茶過程本來是考驗耐心的過程,每一泡帶給口腔的味道都不一樣,就需要靜下心來仔細體會茶湯帶給口腔的感覺,就像雕著一件器物,非得一點點的積累才可成型。

試茶時光日記(一)

A款茶葉底,葉底肥厚,油性足,彈性好

A與B:安化核心產茶區同片荒山區域原料,同一位老師傅不同時段處理加工的毛茶,一款是2015年(存放兩年),另一款是2017年,不同年份,當然是處理時段的氣候條件也略有差別,兩者踩製成品的時間相差不大,切開時間也才相差幾天。

茶味方面,B款品感明顯優於A款,泡到中段的時候,兩者表現了同樣的地域香型,香氣,生津,順口等這些口感都很時顯,表現也很強烈,特別是茶香融入茶湯的時間非常長,不同地方在於從開始到最後,B款的口感始終比A款醇厚度更好,泡到最後也是,細究起來,跟年份有很大關係,B款,毛茶做好存放了兩年,而作為黑茶作為後發酵茶的特點來說,兩年時間一直在不斷的轉化變化中,口感會有明顯的變化,兩者泡到最後看葉底,B款葉底顏色較A款深,這個區別是由於發酵的程度或者毛茶轉化引起的,已很難辨別了。

試茶時光日記(一)

B款茶葉底,顏色更深一些

消費者很難辨別安化黑茶的品質,除了它本身工藝很複雜外,還有其他方面,比如原料,轉化的度,保存得當否,從側面反應了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所有的學習,都是花時間,花精力,不斷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三款茶最明顯讓人記憶深刻的是:茶葉本身的香氣能長久豐富的融入茶湯,很獨特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