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崛起之路:“海陆双元帝国”是如何缔造的

美国,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是如何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这始终是一个热议的话题。通过对美国历史和政策的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同于英国、德国、俄国等强国所具有的单一的海权或陆权特性。美国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同时拥有海陆双元特性的国家。这一特性正是解读美国崛起的“密码”。本文正是以此入手,来梳理和分析美国海陆双元帝国是如何打造的。

首先,我们来梳理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任何帝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少不了领土扩张。但是,美国领土扩张的方式明显不同于之前所有的帝国,即通过以购买为主,武力为辅的方式。1803年,美国花费1500万美元从拿破仑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地区;1819年与西班牙签署《亚当斯-奥尼斯条约》购得东佛罗里达;1846年与英国签署《俄勒冈条约》,获得位于今天美国西北部、北纬49度以南的大片领土;1848年通过美墨战争,强迫墨西哥签署《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获得从德克萨斯到加利福尼亚的广袤土地,同时美国也支付给墨西哥2000万美元(1853年又以1000万美元购买今天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南部的部分土地,正式确立今天的美墨边界);1867年从沙皇手中以720万美元的代价购得阿拉斯加。上述地区在当时大多属于人烟稀少、不被原母国重视或者无法得到有效开发的土地,这也为美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不过,单单获得土地是没有用的,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土地,特别是如何将扩张-开发的过程与美国大战略相结合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美国的发展有几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美国的崛起之路:“海陆双元帝国”是如何缔造的

约翰·加斯特的油画《American_progress》,形象的展现了西进运动的盛况

第一个关键点:德克萨斯。美国西部虽然广袤无垠,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定非德克萨斯州莫属。1821年,史蒂芬·奥斯丁等一小部分美国早期拓荒者来到当时属于墨西哥的德克萨斯,并在此定居下来,十几年后,这里已经拥有3万多英裔美国人。1836年,这些定居者从墨西哥独立出来,成立了“孤星共和国”,并要求并入美国,美墨战争也因此爆发。美墨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告终,这也就有了上文提到过的《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

德克萨斯州就如同是北美洲的缩影,著名的西经98度线将该州一分为二。它的东部土地肥沃,盛产棉花,很快融入当时南部的蓄奴体制中,并且成为当时西方最重要的棉花产地,更是当时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产地。1840年时,这里提供了当时世界贸易中三分之二的棉花;它的西部相对干燥,这里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相当发达,它支撑起十九世纪美国的食品加工业。德克萨斯早期的艰难拓荒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逐渐形成了美国文化的代表——西部牛仔文化,随着好莱坞电影业的蓬勃发展,西部牛仔文化也被带到世界各地,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德克萨斯对美国的贡献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1901年在德克萨斯的博蒙特镇附近发现了“黑色的黄金”——石油!直到今天,墨西哥湾依旧是美国主要的原油产地。

美国的崛起之路:“海陆双元帝国”是如何缔造的

西部牛仔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

第二个关键点:加利福尼亚。当美墨战争还在进行时,美国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威廉·西华德就要求美国一直打到加利福尼亚去。时任美国总统的波尔克也顶住那些希望吞并加拿大的人们的压力,与英国谈判以北纬49度线作为两国的边界,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向太平洋岸边进发。因此,获得加利福尼亚可以被视为是美国海陆双元帝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人们对早期加州印象最深的事件莫过于“淘金热”。但是加州淘金热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投机和暴发户。不可否认,淘金热确实使相当多的人一夜暴富,但是不同于早期殖民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对南美洲金银矿的挥霍,美国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钱。为了规范黄金的归属,矿主们制定了粗糙的法律和规则。在这些人中,诞生了牛仔裤之父利瓦伊·斯特劳斯,当时他设计出一种受矿工喜爱的蓝色工作服;矿业巨头乔治·赫斯特;利兰·斯坦福,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创始人以及著名的“四巨头”(除了斯坦福,还有马克·霍普金斯、查尔斯·克罗克、科里斯·亨廷顿)。人们都知道,美国总统林肯出台过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但是不被人熟知的是同样是1862年,林肯还签署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决定从东西两面修建将整个美国连在一起的铁路网。美国政府为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提供巨额贷款和6000多万英亩的建设用地,并且允许公司发行债券。而“四巨头”就是铁路建设的重要投资人和监督建造方。1869年5月10日,横贯东西的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利相接,横贯北美的铁路全线贯通。在工业时代,铁路代表的内燃机革命是陆权崛起的支柱。可以说,正是加州的黄金支撑起美国的陆权崛起。

美国的崛起之路:“海陆双元帝国”是如何缔造的

太平洋铁路的贯通为美国陆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加州的黄金、中西部无穷无尽的农产品、发达的畜牧业、通过移民不断壮大的人口。这些又通过十九世纪方兴未艾的铁路建设贯穿起来,最终汇聚到工业时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第三个关键节点——芝加哥。1874年著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一辆辆火车载着农产品和牲畜汇聚到芝加哥,又一辆辆满载食品加工品运往美国各地。芝加哥不仅是当时美国最繁忙的工业城市,更是美国工业化的代表。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更是成为美国陆权崛起的标志。

十九世纪美国陆权的发展为美国的强国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动力,但海权的建设也从未停歇。如果说陆权的发展有更多的民间自发和逐利的特点,那么海权的建设则更多是由政策主导,也因此更容易梳理,也更呈现出连续性。

美国始终有一种认识,即大西洋代表着旧世界,太平洋才是美国的未来。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威廉·西华德就提出建立“建设美利坚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1853年,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佩里带领一支规模不大的舰队造访日本,即“黑船来航”,美国也正式达到太平洋的另一边。但是,美国的海权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后的南北战争打断了美国海权的建设进程,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也遭到荒废。但是,建设“太平洋帝国”的梦想却从来没有被忘记。又是那位西华德力排众议,从沙皇手中购得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和附属的阿留申群岛。

在西华德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虽然没有放弃向太平洋发展的梦想,但是也没有什么实际作为,美国海军建设也没有明显的起色。直到一位划时代的军事理论家横空出世——“海权论”之父,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官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马汉认为,一国的实力和繁荣依赖于它的商业、繁荣的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而这些需要有大量商船和一支能够保障自己进出世界主要市场的海上通道畅通的强大海军。在马汉的战略构想中,在中美洲地峡开凿一条连接东西两大洋的运河是关键举措(即后来的巴拿马运河)。这条运河一旦开通将使美国的东西海岸彼此相连,这也将极大提高美国海军的动员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98年美国以“缅因号”爆炸为借口发动美西战争,占领原属于西班牙的古巴和菲律宾。同样是1898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至此,美国在太平洋北部拥有阿拉斯加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北太平洋;在东南亚拥有菲律宾,在亚洲站稳脚跟;通过对关岛、中途岛、夏威夷的吞并,将美国西海岸和亚洲相连。美国的太平洋网络建成。

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只有在遇到一位杰出的实践家的时候,才能形成合力,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这位实践家正是1901年接任麦金莱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也许是巧合,如果不是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罗斯福很可能这辈子也当不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扩张主义者,帝国主义者。早在美西战争期间,他就身先士卒,组织一支志愿骑兵团上阵冲锋并成为美国的战斗英雄,后来成为马汉的至交好友。罗斯福担任过海军助理部长,对海军非常了解。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美国海军走出自南北战争结束以来的持续低迷,成为当时名列前茅的海军力量。1901年与英国签署《约翰·海-庞斯富特条约》,不但获得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权利,也使英国承认了美国在西半球的地位。1904年12月6日,在国情咨文中,西奥多·罗斯福提出著名的《罗斯福推论》:要求美国永远保持一支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以便在必要时用武力支持自己的政策。罗斯福认为,美国永恒的政策目标是打造一个“和平和公正”的世界。但在现阶段,仲裁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有武力作为后盾。美国在西奥多·罗斯福的带领下正式走出西半球,走向全世界。

美国的崛起之路:“海陆双元帝国”是如何缔造的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海权的奠基人

通过上述对美国陆权和海权发展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海陆双元”帝国的建立始终是美国的大战路核心。他的成功既有北美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怀揣梦想的拓荒移民,也是美国政策不断推进的成果。十九世纪早期的“门罗宣言”和波尔克总统与英国划定边界,保证了美国在西进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林肯的铁路法案,给予铁路建设慷慨支持,不但将这个新兴国家紧密连接在一起,更奠定了陆权崛起的基础;威廉·西华德力排众议,为美国购得太平洋关键立足点;马汉和西奥多·罗斯福这对黄金组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式将美国的海权和陆权合二为一,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此之后,著名地缘战略家斯皮克曼更是为美国量身打造了“边缘地带理论”,形成二战和冷战长达几十年的美国外交战略理论基础。

因此,“海陆双元帝国”是理解美国崛起的关键,它是地缘、梦想、利益、权利、政策的有机结合,它的关键是层出不穷的主导人物和连续不断的战略定力。这就是美国崛起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