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教師回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一 調查背景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為什麼現在許多老師不想當老師了?除了待遇低,還有工作累。如果是工作本身需要“累”,那也無話可說,自己的選擇,有什麼值得抱怨的?問題是,許多“累”是教育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是強加給教師的負擔。

所以,穩定教師隊伍,除了“加薪”(提高工資水平),還要“減負”(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負擔)。

無論任何時代,教師的本職工作都是教書育人。毫無疑問,教師專注於教育教學的研究思考,專注於每個學生的身心成長,專注於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國家的教育事業才能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然而,縱觀目前絕大多數學校教師的教學常態,卻不完全是——有時候甚至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 1.目前教師日常工作狀態

很多學校的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忙碌了一整天,看著似乎做了很多事,但真正該做的卻沒怎麼做。不是不想做,而是沒時間做,教師們的時間和精力大都耗費在了一些所謂的“重要事情”上——比如,寫不完的各種應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種上交表格,迎不完的各種檢查驗收,還有補不完的各種活動資料……這裡的每一項似乎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關係著學校和教師的督導考核評估!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級部門似乎誰都可以給學校派任務,比如消防四個能力建設、禁毒示範學校創建、七五普法檔案、病媒生物防治、節水檔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費維權等等。而這些任務實際上跟學校的教學常態沒有多大幹系。

教書,被附加了更多教育以外的事;當班主任,卻戴著各種不合理的管理和評價的“制度枷鎖”;甚至做校長,也處處被不合理的要求約束,沒有真正的自主權。無效而無聊的非教學事務擠佔了教師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教育、教學、教研這些學校的本職工作反倒成了其次。

  • 2.國家對教師工作的界定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該做什麼,國家法律有明文規定。

《教師法》第七條:“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

教師的本職工作並不輕鬆,尤其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如果再增加大量額外的非教學任務,讓教師們負荷沉重、疲於奔命,挫傷了教育熱情、降低了職業幸福感,那麼,這對國家的教育事業是嚴重不利的。

  • 3.本次調查說明

有鑑於此,我以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為平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當前教師低效工作的網絡問卷調查,用數據說明教師目前的超負荷工作狀態;希望通過對實際存在的問題的分析,來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善狀態、提升效率,促進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

本次網絡問卷調查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參與調查的人數為2787人。問卷共設計了8道題目,主要針對基礎教育領域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師,從其所在地域、學校、崗位、基本教學任務準備、教育教學研究、時間耗費等方面,對教師在校工作的實際情況作調查分析。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二 數據分析

下面是問卷調查的相關數據統計和分析。

  • (一)教師基本情況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教師,主要來自河南、四川、山東、廣東、湖南、江蘇、浙江、湖北、貴州、河北等省份,佔比總量達72.53%。其次是佔比不多的安徽、福建、甘肅、重慶、江西、山西、陝西、雲南、北京、廣西、海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寧夏、青海、上海、天津、西藏、新疆等省市。

從地域分佈來說,他們多數集中在中、東部南方地區,這與我國各地教育發展的實情也是吻合的。同時,根據數據統計,在這些地域中,來自全國一級城市的教師佔比只有1.1%,二線城市的教師佔比10.44%,三四線城市及其所屬鄉鎮地區的教師共佔比88.46%,這在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當前最基層教師的分佈狀態。

參與本次調查的教師以小學和初中階段為主,分別佔比47.7%和34.3%。這表明,在這兩個階段出現的非教學事務現象比其他階段更為突出,中小學教師的此項工作負擔要比其他更為沉重。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那麼,是所有教師都感到這種負擔呢,還是隻有其中某一部分教師呢?

通過問卷數據顯示,普通教師和班主任是反應最大的群體,分別佔比37.8%和34.5%;其次還有不少的中層幹部或校級幹部也有表示。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這說明,在學校教學常態中,從校級領導到普通教師,都難以完全擺脫這種非教學事務的干擾。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 (二)教師工作常態

為了摸清教師在校工作常態,我們設置了3個問題。

第一,你覺得每天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基本教學任務的準備?說明一下,在這裡,“基本教學任務的準備”,簡稱“備課”。教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的首要條件就是備課。

然而,對於這一基本工作,回答“沒有”的,達52.6%,這個比例佔參加調查人數的一半多;回答“有”的,僅僅只佔11.4%;還有35.9%的教師回答“不一定”。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從這組數據來看,在廣大教師群體中,每天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基本教學任務的,僅僅只有十分之一;而其他十分之九的教師則需要另“擠”時間來完成。

如果時間不夠,教師們通常又是在什麼時候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準備呢?

下面這組數據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可見,偶爾加班、經常加班、在校加班、回家加班……似乎只有“加班”才是保證教師完成正常教學工作的唯一法寶。是什麼原因使得教師們一再加班,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完不成基本準備任務呢?

我們又設計了另一個問題:除了基本教學任務的準備外,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呢?

這次得到的數據更不容樂觀:80.5%的教師回答“沒有”,16.1%的教師回答“不一定”,只有3.3%的教師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即是說,對於教育教學的研究,連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了。沒有對教育教學的研究,又如何提高教學成效呢?似乎惡性循環的苗頭就此出現。

  • (三)時間去哪兒了

每天忙碌不堪的教師們,時間都去哪兒了呢?

為了尋找答案,我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除基本教學任務之外,以下哪些事情耗費了您在校期間的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得到的回答如下: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完成各級各類檢查、參與臨時交辦的非教學類任務、完成各類網上學習、參與各級各類會議培訓,成為佔用教師時間的四大因素。而這些,跟日常的教學工作並無直接關係。

三 得出結論

教師的非教學任務負擔已不再是個別現象,由此產生的教師工作效率低下、教學成效不高、職業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問題也是客觀存在。參與本次調查的教師還紛紛在後臺留言,表達自己對此的真實看法和心理訴求。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結論:

  • 1.教師工作時間長

據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2016年的一項調研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周工作時間平均達到54.5小時,超過法定工作時間25%,也超過國外中小學教師平均周工作時間。其中,除了每天在校平均工作時間為9小時外,還有工作日晚上平均1.5小時、週末工作時間平均2小時。

這裡的中小學,主要是指初中和小學。高中教育因為要高考,更多時間都專注在提高成績的教學教研上,相對於初中和小學的全面素質教育要求有所區別,因此,在本次調查中發聲的也大多是初中和小學教師。

由於教師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很多工作需要在工作日的上班之前或下班之後繼續完成,如備課、改作業等。因此,佔用教師個人休息時間的現象成為普遍。工作多、任務重、時間不夠,教師們便只有加班,無論在校還是在家,法定工作時間之外,往往需要付出額外不少於2小時的時間。

  • 2.非教學任務過重

佔用教師工作時間的工作,並非全是教育教學工作。真正用於教學及相關準備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佔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為耗時耗力的非教學任務。

除了課堂教學,教師通常有制定教學計劃、備課、批改作業、評價學生、輔導學生、組織活動、管理班級、早晚自習、溝通家校、參加會議培訓、聽課、教研、記錄工作日誌、撰寫各種學習筆記等。這些工作都是持久性和延時性的,單單較好地完成這些工作,教師們的工作量就已經飽和甚至超出。

然而,這似乎還不夠,上級安排的各項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會議培訓、安全管理等事務,又一重重加壓且全部以“重要事情”名義。

為迎接上級的各類檢查或創建各類工作,許多學校會專門抽調教師組成小組做材料,如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文明創建領導小組、安全管理領導小組、標準化建社領導小組、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體育工作領導小組、藝術工作領導小組、推普工作領導小組等。這些工作似乎與教育是沾邊的,但似乎又關係不大。

對於某一項檢查來說,如今的標準越來越細,要求越來越嚴,每項工作都有一整套繁瑣的檢查評價標準,還有各種等級指標,學校需要對照這些標準來一項項準備材料,如通知、方案、過程、總結、文檔照片視頻等,各個環節都要事無鉅細。當這種檢查頻率過高,形式化要求過嚴,本就已經有較大教學壓力的學校、教師,便只能疲於應付,準備迎檢材料尚且做不完,研究教學就更成空話,教學自然也成了副業。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學校,教師人數多,有明確分工,迎檢工作稍微好做一些;但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教師數量本來就少,再去準備繁瑣的各種材料,就更加影響正常教學了。

面對這額外的非教學任務,教師們有苦難言。

  • 3.考評機制不合理

中小學教師的非教學任務負擔沉重,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值得反思。最直接相關的就是考核評估機制,這是學校的軟肋。

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眾多,學校成了大家都可以過問的單位。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以外,其他部門也將學校也納入各自業務管轄的範圍,要求開展各種活動、進行檢查評比、報送相關材料,學校無權拒絕,因為年終督導考評時,這些全部都要納入考評範圍。一旦考評不合格,後續還將有諸多懲罰措施。這樣一來,使得學校不得不硬著頭皮先應付各種檢查,而將首要的教育教學任務退居其次。

這是典型的考評機制倒逼學校行事。而一旦考評機制中的非教學活動佔比過大,問題便自然產生了。即使表面上看來“素質教育”全面開花,但有多少是真正開展或者說達到成效的,就無從考證了。規範辦學行為本意是好的,但是越來越流於形式之後,一切就變了味。

學校始終還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師以教書為主,學生以學習為重。地方各級行政部門以自身權屬過多地干預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以考核評估作為約束手段,層層施壓,學校、教師便喪失了教育的主體性和話語權,淪為了誰都可以管的聽話“小媳婦”。

  • 4.教師身累心更累

當教師的本職工作被非教學任務佔去一大半時,犧牲的不僅是時間,更有心情,甚至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同感。

不少教師表示,不怕多上幾節課,不怕學生調皮,最怕的就是評估驗收、績效考核、繼續教育等等。教師們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無效無意義的苦和累,比如形式化的行政工作、日常文書整理、各種分析報告數據、各種迎檢材料的補寫、各種業務學習的筆記等等。教師們的大量時間沒用在如何提高教學、如何深入教研、如何培養學生上,對於“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動搖和懷疑。

幹不完的非教學任務,讓許多教師不止一次產生厭倦心理和應付思想,教育理想和教育熱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正常的教學工作也受到很大影響,應當開展的教育活動也收不到應有效果。時間和精力耗費了,教師們身心俱疲,看不到教育的希望和成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的結果。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四 建議辦法

鑑於上述問題存在,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效率、減輕非教學負擔,促進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我們有以下建議:

  • 1.教學為主,減少非教學任務

學校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工作是教書育人,教育教學始終才是學校存在的根本。

建議地方各級部門深入溝通,達成共識,對於學校的管理工作以教育主管部門為重,其他部門工作能減盡減,能不開展儘量不開展,遵循教育特點,尊重學校主體,減少教師們額外非教學工作負擔。

同時,減少各級各類會議、無實質意義的培訓以及相關檢查,學校也要根據自身實際,不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一心一意搞好教學,關注教育本身。

  • 2.尊重教育,改革考評制度

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尊重教育的特點,改革學校考核評估制度。考評作為約束手段和監督機制之一,不應主次顛倒成為一切教育教學的中心主旨。

建議主管部門重新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精簡繁冗,注重實效,摒棄形式主義,尊重學校教育主體性質,剔除與教育教學關聯不大的考評細則,加大對教育教學的實質性評價佔比。以此促使學校非教學任務的自然消減,促進教育教學教研的重新迴歸,促進學校教師的正常發展。

  • 3.關心教師,合理分配工作

教師的工作量、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與其職業幸福感和認同度密切相關。當工作任務超負荷、工作時間無界限、工作責任無限擴大時,教師承受壓力大,幸福感與認同度自然降低,並將持續影響後續工作。

建議各級部門關心關注教師群體,合理分配工作,明確工作量標準,科學配置師資,減少額外非教學任務攤派,讓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核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備課、教研、培養學生以及自身的專業發展。

通過本次網絡問卷調查分析,我們看到了學校和教師當前的工作常態和心理訴求,也看到了當前基礎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教育承擔著一個國家的未來,而教師是承擔這未來的關鍵點,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通過這份調查報告,正視問題,改革機制,重新給學校和教師帶來新的希望,讓廣大一線教師能夠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光榮。(這次調查得到了成都市川大附小劉成禕老師和成都市武侯區新教育辦公室鄧茜媛老師的大力相助,特此鳴謝!)

呼籲教師迴歸教學—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轉)

讓教師迴歸教學

調查人: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李鎮西

2017年6月23日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作者李鎮西。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