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的例子?

趙仁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為什麼說“老不讀三國”呢?是因為三國裡面的事情太坑人,而有些人在臨死的時候還不忘設下一計,讓後人“受益匪淺”呢。

今天我們一起再讀三國,看看這些人都做了什麼?

一、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還記得劉備臨死之前拉著諸葛亮的手說:“以你的才能遠遠超過曹丕他們,必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如果劉禪可以幫扶的話,就有勞丞相幫扶,如果扶不起來的話,你就不要幫扶他了,自己稱王稱帝吧”可是隨後劉備又對劉禪說到:“你要聽丞相的話,把他當作父親一樣來對待。”劉備說完這些話,輕鬆的走了。

可是我們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可謂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鑑。

如果劉備臨死之前沒有說這些話,或許蜀國也不至於亡的那麼快。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蜀國的實力,想一統中國是有點不太現實,不管是東吳還是魏國,蜀國的經濟實力是最差的一個了,以一敵二完全沒有勝算的把握,哪怕是諸葛亮再厲害。但蜀國憑藉地勢的險要,如果要守的話,東吳和魏國也一時奈何不得他們。/

這一點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劉備臨死之前偏偏把這話說出來了,倘若諸葛亮不出兵視為不忠。所以諸葛亮是硬著頭皮,在頂著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六出祁山。結果無奈病死在五丈原,所以也可以說劉備臨死也算坑了諸葛亮一把。

二、“此時無聲勝有聲”死諸葛嚇死活仲達。

諸葛亮就這麼死了?不可能。諸葛亮死的時候是瞞著司馬懿的,對司馬懿一句話也沒有說,可是做的事情卻讓司馬懿心驚膽戰吶。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強,諸葛亮雖然用計為自己點亮了“續命燈”而蜀軍將領也沒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可是司馬懿必定不是尋常人,他問過諸葛亮的謀士,也知道諸葛亮大小事操心命不久矣。

當魏營的探子聽到諸葛亮病死的風聲,報告司馬懿時。司馬懿立刻帶領魏軍追趕上去,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的旗幟轉了方向,一陣戰鼓響,兵士們轉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撥轉馬頭,下命令撤退。蜀軍將領等魏軍離得遠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馬安全撤出五丈原。

諸葛亮臨死的時候到沒有對司馬懿說過一句話,卻把司馬懿嚇得夠嗆,於是百姓編個歌謠嘲笑司馬懿,說:“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仲達是司馬懿的字)!”

三、“樂不思蜀”真的挽救了劉禪的性命?

司馬懿是吃素的嗎?不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劉禪知道打不過魏國,馬上帶人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於是劉禪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

有一天,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想試試劉禪的為人,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蜀國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

於是,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在這裡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劉禪居然開心地說:“不會呀!在這裡有得吃有得玩,比在蜀國玩的還高興呢,一點都不想念蜀國!”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劉禪沒有死,可是他不知道他說的這句話,卻讓歷史記住了他一輩子。

“樂不思蜀”用來形容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治了,也許劉禪知道後生不如死吧--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很多的時候不是這樣的,鳥可能不捨得去死,但人說的話未必可信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鳥死之前,它的鳴叫之聲是哀傷的,人在死之前,遺留下來的話是和善友好的。但是一些人死了,也要拉下個墊背的。

說兩個人,一個人說:“來吧,哈哈,誰怕誰”?這個人心狠。另外一個人,他逞一時之快,害死了身邊的一大群人。

第一個人是吳起,與他並列有個人叫商鞅,兩人是法家傑出代表人物,分別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然而雖說變法一個成,一個敗,但兩人都為變法而死。



變法改革,在封建社會是動別人奶酪,雖說國君背後撐腰,國君沒了,你也離死不遠。吳起在楚國輔佐楚悼王實施的吳起變法便是如此。楚悼王一死,忍了很久的一批人終於動手,兵變來殺吳起。

吳起啐了一口痰,“媽的,來吧,哈哈,誰怕誰?”連忙逃到楚悼王屍體所放之地,把楚悼王從棺材拉出,用力忍痛拔除插在膀子上的箭,使勁插在楚悼王身上。大聲高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諸貴族紛紛射箭,射死了吳起,死屍的楚悼王也中箭。等新的國君上位,首要任務便是清查這一批人,一共七十多家受到牽連,被滅族。

另外一個人是明朝的方孝孺。朱棣發動靖難,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直接將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


在破城之前,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廣孝知道方孝孺很有氣節,所以曾請求朱棣,手下留情,不要殺掉方孝孺,否則讀書種子沒了。

進了南京,朱棣本沒打算殺方孝孺,想讓他幫忙草擬個繼位詔書。但方孝孺拒絕了,朱棣強盜行徑,他怎麼願意答應?還跟朱棣談了一談“周公和成王”的故事。

最後,朱棣問他,“你這樣做,不怕滅九族嗎?”特別說明,所謂九族,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

方孝孺回答道:“你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冷笑一下,“那老子就成全於你”。沒有十族怎麼了?把他的學生、親戚等湊了一湊,組合成第十族。



這兩個人真有意思,一個心狠,一個很有氣節,但兩個也是“坑貨”。


非常茴香豆


必須是漢武帝臨死前的“神預言”啊:“代漢者當塗高也。”歷史上有不少關於王朝更迭的讖語,但這些讖語基本都是在王朝末期天下動盪的時代出現的,最著名的大約要數“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了。如果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那亡國預言也不一般不去找強盛的王朝。

然而這也擋不住皇帝自己作(一聲)啊。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在他的治下西漢王朝剛剛進入鼎盛,那可以說是漢朝最可圈可點的時代。可偏偏就是他,在大宴群臣時說了一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群臣當時面面相覷,大漢要亡了嗎?這不才進入盛世嗎?陛下一定是喝醉嘍!

漢武帝喝醉了,後面的野心家可沒喝醉,一直惦記著將“當塗高”三個字往自己身上解釋。西漢末年大亂,漢室宗親劉秀統一中原後,四川還有一個叫公孫述的割據者,你猜怎麼著?劉秀不是說他圖謀篡逆,而是說他不是預言中的“當塗高”;那“當塗高”是認證呢?正是劉秀自已,因為“秀”這個字是“結了穗的稻子”,這不是在路(塗通途)邊高高的東西嗎?

劉秀按漢漢武帝的邏輯,硬是當了一回“當塗高”。但有人說了,劉秀不是“代漢”啊,東漢西漢都是漢,所以這個“當塗高”不算應驗。於是到了袁術這,袁術說了,我才是“當塗高”啊,我袁術字公路,路不就是途麼?於是就稱帝了。

但袁術只有塗,沒有高,最終失敗了——後來曹丕稱帝,終於由一個叫許芝的人才找到了最好的解釋:“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行了,也別惦記了,漢武帝一句話,連續送了西漢、東漢兩大王朝,也真是“人之將死,其言坑人”了。


隱語







答:“人之將死,其言坑人”——這坑人之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的設計陷害、嫁禍栽贓;一種是自己見識有限,被事件和人物的表象所矇蔽,誤把謬論當真理、錯將歹話當好話。

不用說,第二種現象的發生率遠遠高於第一種,但後人記得的卻多為第一種。

畢竟,第一種富於戲劇性,可以表達死者的聰明才智,小說家搞創作,也很喜歡按這套路寫。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男主角張無忌的媽,在臨死前就坑了少林寺空聞大師一把。

當時,大家都逼迫無忌媽說出金毛獅子和屠龍寶刀的下落。無忌媽頂硬不說,準備殉情去死了,就叫道:“空聞大師,我只說給你一人聽,請你俯耳過來。”空聞大師傻不拉嘰地俯耳過去,聽到的卻是一段故意模糊化的雜亂語音,更搞的是,這段語音播放完畢,無忌媽又故意大聲地來了一句:“便是在那兒,你們少林派自己去找罷。”空聞急得一身汗起,大呼:“說什麼?我沒聽見啊。”但沒有用了,無忌媽自己插刀死了。空聞大師也從此惹上了一身麻煩。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臨死前的一番話也很坑,一坑是坑了老對手司馬懿,用“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二坑是坑了腦後長有反骨的大將魏延。

前面說的兩個小說裡的套路,凡是看過的都印象深刻。

所謂“總是深情留不住,從來套路得人心”嘛。

而且,歷史上按這個套路走的也有,如流浪到楚國協助楚悼王實施變法的名將吳起,楚悼王死後,他遭到了貴族集團的追殺,無路可走,就抱起楚悼王屍體,嘴裡高呼“群臣叛亂,謀害我王”。這樣,他雖然死了,追殺他的群臣卻也被新君來了一場清算。

又比如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負責審查藍玉的是吏部尚書詹徽,藍玉反咬一口,咬定詹徽是自己同黨,成功把詹徽坑死。

……

下面,重點說說第二種。

大明王朝的明熹宗是一個很可憐的人,當然,他的父親光宗也是。

明熹宗的祖父明神宗喜歡的是福王朱常洵,一直想立福王為儲,以冷暴力對抗群臣的反對,致使這場“國本之爭”曠日持久,長達十九年之久。

則在這十九年時間內,光宗朱常洛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偏偏,明熹宗的母親王氏出身低賤,備受光宗的冷落。所以,熹宗母子一度出現了“無人辦膳”的情況。

這種背景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死太監魏忠賢登場了,他擔任起替王氏做飯的工作,悉心照顧幼年時期的熹宗,成了熹宗最好的玩伴。

《酌中志》中寫:“(魏忠賢)辦膳為名,於十庫諸內臣如藥張等,皆騙其食料,醯醬或財物、玩好,以至非時果品、花卉之類,必巧營取之,而轉獻先帝以固寵也。”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駕崩,光宗朱常洛苦盡甜來,登上了大位,但福薄,僅僅一個月就病逝了。

年僅16歲的熹宗隨即登位,原本寂寂無名的魏忠賢迅速水漲船高,權勢大增,稱“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幹盡許多傷天害理的事。

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落水生病,久治不愈,快要掛了,原本,他的皇后妃嬪為他生下“皇子三位,皇女二位”,但因“皆保衛不得法,以致嬰年薨夭”,帝位只好傳給了弟弟朱由檢,即後來的崇禎皇帝。

實際上,按照劉若愚《酌中志》的說法,那“皇子三位,皇女二位”,都是魏忠賢和乳孃客氏暗害掉的,而在熹宗駕崩前夕,這對狗男女還從民間找來了七八名懷有身孕的女子,“蓋將效呂不韋所為”,準備把這些女子塞進宮去,一旦有男嬰一生,就對外聲稱是熹宗的骨血。

不過熹宗已經宣佈了由弟弟繼位,魏忠賢的“呂不韋之夢”終化泡影。

即使是這樣,被魏忠賢坑慘的熹宗還繼續把魏當成最可信賴的人,臨終前叮囑弟弟說:“善視中宮。魏忠賢可任也。”

魏忠賢是個喪盡天良的無賴、流氓、敗類、人渣,熹宗這一句“將死之言”,如果崇禎帝依照執行,肯定坑人不淺。

現在,有些人腦洞大開,突然為魏忠賢洗白、唱讚歌,說崇禎帝如果不殺魏忠賢、重用魏忠賢,大明王朝就不會滅亡這麼快了。

說這種話,也只能過過嘴癮罷了。

大明王朝的滅亡,就是因為魏忠賢搞爛、搞垮,留一副爛攤子給崇禎,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重用魏忠賢,大明王朝應該死得更快。


覃仕勇說史


此題有趣,福垊為您揭秘兩位。一文一武都是超級大牛人。都牛到人之將死,一言可以殺人的地步!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您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學霸錐骨的結果不是王者榮耀而是草根逆襲——比王者還榮耀,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沒錯,蘇秦通過拼命學習改變了命運,身挎六國相印,榮歸故里!努力永遠不晚,怕的是永遠不努力!七旬也要秉燭夜讀,學不可以已。



話說蘇秦晚年遭人刺殺,生命垂危。齊閔王欲為其報仇,可抓刺客如大海撈針。蘇秦出一計:“我死後,君上可詐稱我為內奸。裂我四塊,對那刺客賞千金。豎子自會送死!”齊王依計行事,有四個假裝是英雄(刺客)的想好事者前來領賞,決定平分。然後齊王怒呼:“把這四個二百五給孤王烹了。”二百五就是這麼來的。下面這位說的話沒有一點技術含量卻能秒殺於人。讓您領教下什麼叫血口噴人。



真正的人生贏家,就是功成名就做人也要低調而厚道。常百萬的妻弟就是因為高調跋扈而死全家還株連數萬人的。做人一定要低調,做人一定要厚道。常百萬不是他有百萬雖然他不缺百萬,而是他統軍百萬必將橫行天下(朱元璋語)。他就是傳說中的春哥——常遇春。其妻弟藍玉更是後來者居上,揮軍北上,劍指捕魚兒海(貝加爾湖),並大敗北元。因跋扈還多不聽朱元璋的勸,梁國公變成涼國公,晾他一邊兒。做了太子太傅,他怒道

我不夠格做太師?他跟太子還是親戚,太子死後,終於禍從口出,被錦衣衛都指揮使蔣瓛(huán)告發其謀反。這就是駭人聽聞的“藍玉案”!



朱元璋派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紅人詹徽審問。詹徽喝令:“逆賊藍玉,速速招供。同黨都有誰?”藍玉高呼:“詹徽是我同黨!詹徽是我同黨!”還能這樣玩?這樣也行?還真行!朱允炆一聲令下,詹徽就由主審變被審,最終在高呼冤枉中步入天堂。



有人說,這朱允炆不是仁孝善德嗎?怎麼這樣草菅人命,糊塗不堪?恰恰相反,他正是聰明才有意為之。之所以草菅人命,一是對皇爺爺不滿!為什麼不滿?這就是二了,二是藍玉是皇太孫的親戚靠山。皇太孫他媽姓呂,乃呂本女。他嫡母姓常,春哥之女。如果藍玉不死,朱允炆削藩,借燕王十個膽,您讓他試試清君側?!一試必然束手被擒,死無葬身之地。三呢,詹徽高調審問,刺激到皇太孫,藍玉負氣一嚎,詹徽喪命。


福垊


這樣的例子很多啊,牛人死前都會考慮後事,這裡舉一個例子。唐朝時有一個宰相叫姚崇。浙江湖州人,產絲的地方,武則天的時候,他是兵部尚書,參與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所以唐玄宗對他是很信任的,什麼大事都交給他辦,認為他能夠拯救時事,稱為救時宰相。

那活著的時候,自是恩寵無比,穩如泰山。

但確實年紀大了,到了開元九年,已經71了,眼看身體不行要掛。這時候,他就開始想了,自己當了三朝宰相,得罪的人不少,自己死了,難免有人要找家族的麻煩,一算,還真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叫張說。

此人也是一個名臣,但是他跟姚崇關係不好,唐玄宗有一次想提拔姚崇當宰相,張說便在後面動手腳,指使人彈劾姚崇。但唐玄宗自己心裡有底,沒有聽,還是讓姚崇讓了宰相。

姚崇也不客氣啊,當了宰相之後,就告發張說私下跟王爺接觸 ,這在唐朝是犯了大忌,於是,張說就被貶到外面當刺史。

而到了姚崇死的時候,他一算,也就是這個張說有能力對他們家不利了。因為這時候,張說通過平定邊亂有功,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當宰相了。

那怎麼辦呢?

姚崇就把自己的兒子們叫過來。與老張跟我有過節,但是這個人比較貪財,喜歡珍玩之類的東西,等我死了之後呢,你們就把我這些年珍藏起來的東西放到我的帳前。如果他來了,這些東西他看都不看,那完了,你們自己想辦法吧,儘早避難。不然全家都要仆街。如果看了,那就好辦了,我們家有救了,把一些他看過的東西送過去,只請他寫一個神道碑,然後如此如此,這樣就能保我們一家了。

那好,到了姚崇的追悼會了,張說當然要來啊,自己的大敵終於躺下了,看了心情愉快啊。

一來,看到外面擺了好多東西,一下就走不動了,盯著不放。姚的兒子們知道了,他父親的第一計成功了。

趕緊把這些好東西送過去,只求對方給自己的老父寫個墓誌銘,這對文人來說不是事,而且張說確實是大文人,文壇領袖人物,跟當時的許國公蘇頲齊名,人稱燕許大手筆。

張說是燕國公啦。

而唐朝給人寫墓誌銘,其實跟現在寫軟文一樣的,無非就是誇兩句,屬於收費項目,而且收費不低,唐朝公務員工資不高,很多還是發花椒這些實物,所以給人寫墓誌銘是當時名人的一大收入來源。

張說一看,這送來的都是自己看上的好東西,本來不想寫,但這些東西太好了,那就寫吧。

寫墓誌銘那自然要寫好話,雖然肚子裡對姚崇有意見,但不能寫出來,不然,流傳開來,大家都說張說小雞肚腸。所以,張說這個墓誌銘也寫得漂亮,盡是好話。什麼“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

姚崇的兒子們拿了這個墓誌銘,千謝萬謝,留下寶貝回家了。

張說得到寶貝之後,玩了兩天,心也淡了,再琢磨一下,感覺不對,自己把姚崇寫得太好了,說出去,那豈不是說我張說捧姚崇。

於是,張說到了姚家,說昨天寫的那個東西,我想了一下,還有一點東西要加上去。

姚崇的兒子嘿嘿一笑,就不太好改啊。

張說答,有什麼不好改的,筆墨的事。

姚崇的兒子們說,請宰相大人來看一看,到了後院,一看,是塊石碑,那塊墓誌銘加班加點趕工,已經刻上了。

這一下。張說的臉青了,又想了想,說:“沒關係,我改好了,再刻一個碑就行了。”

答:“這個你要問皇帝。”

“為什麼?”

“宰相大人的文章太好了,我們拿去給皇帝看了。皇帝說寫得很好呢?”

皇帝看過了,而且說好,那已經定了板啊,你說不好,那你跟皇帝說去吧。

張說這才上了當,而且他後面還想著打點小報告,揭發姚崇的問題,結果唐玄宗就很奇怪啦:你在墓誌銘上,不是說他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嗎?怎麼這會又變了。

張說:……陛下,我可以抽自己兩嘴巴子嗎?


腦洞歷史觀


論語有這麼一段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想必很多人都看過,曾子生病臥床不起,孟敬子就去看望他,曾子就說:鳥快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涼的,而人快要死的時候,他的臨終之言也是善良的。

朱熹的《論語集註》有對這段話做了解讀,他認為“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鳥要死的時候,為什麼叫聲是悲哀呢,因為它怕死,而人不一樣,人是有思想的,他在死的時候,會反省自己的一生,就會說出善良的話。

其實這段話是不完整的,還有後半段,曾子認為君子應該注意一些東西,讓自己更加嚴肅一些,說話的內容和語氣要小心謹慎一些,這樣道德修養就能提高,和別人的關係也能更加的融洽,而祭祀和禮節等方面,應該有專門的人來負責。

曾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曾子與孟敬子的觀點是相反的,曾子這樣說就表明,自己快要死了,自己說的話都是真誠的,沒有惡意的,希望孟敬子能夠採納。但其實,歷史上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的情況也很多。

商鞅是魏國國相公叔痤的門客,公叔痤病重的時候,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看到魏惠王沒有用商鞅的意思,又對魏惠王說一定要殺掉商鞅,不能讓他為其他國效力,這個就有點坑人了,好歹商鞅是公叔痤的門客呀,臨死之前還要坑商鞅一把。

魏惠王走了之後,公叔痤又找來了商鞅,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商鞅認為魏惠王即使不聽公叔痤任用商鞅,自然也不會聽公叔痤把他殺掉,果然魏惠王也認為公叔痤有點奇怪,一會兒推薦,一會兒又要殺掉,就沒再理會這個事情了。

劉備在死的時候,跟諸葛亮託孤的時候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呀,如果阿斗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吧,如果實在不行,你就自己來吧。諸葛亮一聽,嚇個半死,趕緊說我一定很盡心盡力的輔佐阿斗,肯定不會有二心的。

這個才是劉備高明的地方,這個相當於讓諸葛亮在自己臨終前下了保證書,一定會忠誠於阿斗的,諸葛亮也一直帶著這個承諾,直到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臨終之前,跟姜維、費禕、楊儀開了一個秘密的會議,安排他死之後蜀軍的撤軍事宜,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命,那麼大軍自行撤軍。這個就擺明了要把魏延放棄了,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和楊儀是有矛盾的。

魏延是不肯為楊儀殿後的,諸葛亮做了這個安排之後,就註定魏延是必死無疑的了,所以魏延雖然自己的原因是主要的,但說是被諸葛亮坑死的,一點也不過。


歷史簡單說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話本身就一個坑,很多人因為信了這句話,導致了很多悲劇發生!

1,曹節。

漢末三國有三個曹節,一個是大太監曹節,一個是曹操的曾祖父曹節,還有一個是曹操的女兒曹節。

(三國機密曹節劇照)

曹操的女兒曹節,做了漢獻帝的皇后,當她的哥哥逼她丈夫退位時,曹節說了一句話“老天有眼,決不讓你長久!”

當然曹節自己沒死,卻把曹魏一朝的皇帝都詛咒成了短命鬼!

曹丕,當了6年皇帝而死。

曹睿,當了12年皇帝而死。

曹芳,當了14年皇帝而死。

曹髦,當了14年傀儡皇帝而死。

曹奐,當了5年傀儡皇帝而死。

算起來曹魏江山總共才45年,結果被司馬家架空的日子就19年。曹節小姐姐一直活到260年,那時候完全是司馬家掌權了。

如果曹魏的皇帝們泉下有知,會不會說一聲“姑奶奶啊!你的嘴開光了嗎?”

2,吳可讀。

清末吳可讀這個人,迂腐透頂,他用他輕於鴻毛的一死,改變了清末政治版圖。


古代的“忠臣”給皇帝說話都很堅決,有的用寓言,叫“諷諫”,有的用軍隊,叫“兵諫”,還有的用自己屍體,叫“尸諫”。

吳可讀就是尸諫的典型例子。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同治得梅毒死掉了,慈禧立了自己妹妹的兒子光緒當皇帝,二次垂簾聽政,滿朝文物噤若寒蟬。

(慈禧劇照)

吳可讀不一樣,他作為小小的吏部主事,在同治的葬禮上犯言直諫,要求光緒的兒子將來要認同治當爸爸,繼承同治皇帝的大統。回家後,寫好遺書讓兒子趕快逃命,自己則帶著奏摺去廟裡面上吊了。

吳可讀一死,清流黨大造聲勢,吳可讀一夜成名,慈禧感動之下定下了30年後的皇帝繼承原則。

光緒沒有兒子,可是光緒有侄兒,就是宣統,慈禧臨終前,弄死了光緒,讓宣統認死掉的同治當乾兒子,就有了後來的末代皇帝。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吳可讀的尸諫,也許慈禧有可能找一個同治光緒同輩的年長君主,說不定清朝沒那麼快滅亡!


歷史知事


蘇秦在齊國被刺殺,他臨死前向齊王獻了最後一條計策,擒殺了刺殺他的四個刺客。

蘇秦身披六國相印,在諸侯面前縱橫捭闔,但是也得罪了不少人。結果就有人派刺客刺殺蘇秦,但是沒有當場斃命。蘇秦在臨死前對來探望他的齊王獻上一條計策,可以令刺客自投羅網。


齊王按照蘇秦的計策,把蘇秦五馬分屍,然後宣佈蘇秦是奸細,要重賞刺殺蘇秦的義士一千金。後來刺客果然上當,來了四個都說是自己親手殺了蘇秦。

齊王還煞有介事的問那這一千金,你們四個怎麼分呢。沒想到這四個刺客倒也爽快,我們四個可以平分吧,每人二百五。齊王當場就下令把這四個二百五殺了。這就是二百五的由來。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蘇秦在齊國那麼長時間就是為了離間齊國,膨脹齊王,讓齊國差點亡國。這才是他臨死前最坑人的。


漁耕樵讀


歷史上的不知道,生活中到遇見一對。這一對是夫妻,如果活著應該也是百歲老人了。夫妻八字犯衝,感情不好,打了一輩子,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也不可能離婚,還生了一堆兒女。

老太太先走一步,臨終遺言是絕不和老頭合葬。女人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受委屈更多。

老頭又活了二十多年,年老犯糊塗時兒女就嚇唬他:"你再作,就不把你和我媽埋一起"。老頭一聽馬上變乖。

所以,老頭等到臨終時對圍在身邊的兒女說:"我最後就一個要求,把我和你媽埋一起"。

葬禮上沒把兒女糾結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