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認爲殖民地不但沒用而且是個累贅,這是爲什麼?

烏陵與土明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兩大背景。我們先說第一個大背景,那就是

德國的統一戰爭

我們來看一下這幅地圖,這是德國統一前的形勢。上面的彩色的地圖與下面的奧地利加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說的德意志。黃色的就是普魯士,北面的漢諾威等邦國受丹麥影響,南面的巴伐利亞符騰堡中黃色地區受法國影響。

如何統一德國呢?有兩種方案,第一是 與德意志最為強大的邦國奧地利聯合,組建一個大德意志聯盟,第二種是撇開奧地利,整合北邊的一些小邦國和南面的巴伐利亞幾個邦國組建一個小德意志聯盟。

1861年,丹麥國王想要吞併丹普接壤的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在地圖的漢諾威上面丹麥半島上的兩個小邦國)俾斯麥立即行動起來,他忽悠奧地利跟他一起打丹麥,並承諾事成之後,普魯士要荷爾斯泰因,把石勒蘇益格給奧地利,結果兩國連兵把丹麥打敗了,普魯士搶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搶到了荷爾斯泰因。

把丹麥清理出北德之後,俾斯麥開始打奧地利的主義,因為奧地利是德意志的老大,如果統一德國,奧地利絕對不會袖手旁觀,脾斯麥準備把奧地利從德意志聯邦中趕出去。但是他要確保在他打奧地利的時候周圍的列強不插手。他先去會晤俄國,說準備幫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穩住俄國,然後跑去會晤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說非常贊成把盧森堡和萊茵讓給法國,前提是在普奧戰爭中法國保持中立,然後又跑去找意大利,說要幫意大利要回被奧地利佔據的威尼斯。而英國這個時候的態度是不反對德意志的統一,因為他不希望法國過於強大。

奧地利回頭一想不對,覺得被俾斯麥涮了,他打下的土地使被普魯士包圍著的,他要求普魯士用最富庶的西西里換石勒蘇益格,德國藉口奧地利撕毀合約,對奧地利宣戰,結果把奧地利打的打敗。擊敗奧地利主力之後,俾斯麥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給了奧地利很優厚的條件與奧地利講和。因為他的終極對手是法國。

這個時候德國的南部諸邦都在法國控制之下。脾斯麥很快的完成了對法國的戰爭準備,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糾紛,有一次拿破崙三世給威廉一世寫信商討西班牙王位繼承的問題,威廉一世很得體的給拿破崙回了信,並把信給了俾斯麥,讓俾斯麥轉交,俾斯麥把皇帝的信給扣作廢,寫了一封措辭極其傲慢與挑釁的回信,拿破崙三世一看信,立即對德宣戰,結果年輕的拿破崙掉進了老謀深算的俾斯麥的圈套,普魯士先是打退了法國的入侵,繼而在色當打敗法軍俘虜拿破崙。

德國統一。

我們看一下德國統一後的形勢,首先德國得罪了丹麥,其次德國得罪了奧地利,再次與法國成為死仇。而且這個時候的英國的態度對德國從縱容已經開始變得防備了,你說那還不錯,不是有一個俄羅斯嗎?德國雖然與這些國家關係都不好,人家畢竟是同宗同主,跟俄羅斯是兩個種族,統一後的德國偏袒他的同宗,奧地利,奧地利與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矛盾日益尖銳,德國與俄羅斯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德國從成立以後,就四面受敵。俾斯麥整天的應付這些事情就焦頭爛額,他根本沒有精力去管別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

殖民地的形成


殖民地的始作俑者是西班牙與葡萄牙,當歐洲國家還沒有開始動手時,西班牙與葡萄牙就把世界給分了,由教皇裁定,子午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

你要想要殖民地,必須從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手中去搶,西班牙葡萄牙,藉助早期搶的金銀,打造了強大的無敵艦隊,沒有人敢去挑戰他們的權威。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局面有所改觀,首先挑戰他們的是荷蘭,繼而是崛起的英國,憑藉幾次大海戰幾次英西戰爭,幾次英荷戰爭,英國基本上佔據了,世界上最好的殖民地。但是他也受到了法國的挑戰。後來英法為了爭奪殖民地的霸權,又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

在這次戰爭中法國全面落敗,英國獲得了對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我想說的是什麼?

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麼我們討論殖民地到底賺不賺錢?

肯定賺錢

這是德國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英法不要的地方

就這點殖民地就使德國的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有所緩和,德國經濟比沒有殖民地之前提升了0.5個百分點。德國的資產階級紛紛跑來去感謝俾斯麥。

可是俾斯麥為什麼突然中止了德國海外爭奪殖民地的活動,並且聲稱殖民地不掙錢呢?


這是整個世界的殖民地分佈圖

這是英國殖民地分佈圖。

我沒有找到英國歐洲的殖民地分佈圖,我用文字表達一下

看一下英國的殖民地什麼感覺?

他們都是相連的,歐洲從英國向下,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向東地中海有一個島叫馬耳他島,再向東是北非,埃及,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巴基斯坦印度,再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馬來群島,這中間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據點,新加坡與香港。

我們再來看法國的殖民地(深藍色的)

為什麼法國的殖民地別的地方沒有,整個成一團呢?

在殖民地拓展的時候,這些在殖民地運營的公司很多都是私人公司,他們把工業品送到殖民地,從殖民地運回原料,雖然這裡面的利潤很高,但是成本也非常大,風險也非常高。

在你的商船行進過程中,如果有就近殖民地的列強,以海盜的名義直接去掠奪你的商船,你就血本無歸了,如果要保證殖民地貿易正常進行,就必須有強大的海軍護航,有強大的海軍,就必須有一系列的軍事海港與軍事基地做支撐。否則的話,別的國家不出面,就光殖民地貿易公司的海盜就能讓你血本無歸。

在最開始的時候,歐洲列強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帶領下,紛紛的搶佔世界上的殖民地。後來慢慢的這些國家都紛紛的退出了。為什麼呀?沒有海軍護航,沒有那麼多的軍港與基地為海軍提供支撐。所有的這一切,最大的海盜就是英國。也就是主要是英國搶的他們活不下去。

那麼為什麼法國可以在非洲立足,我們從殖民地上可以看出,英國的殖民地是海港貿易型的,而法國的殖民地是內陸型的,法國的陸軍是非常強大的。英國的海盜是不敢到法國殖民地上去的。所以法國的殖民地可以存在。

經過一些列的博弈與戰爭,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都納入了英法的殖民體系,誰也不敢跟英法搶,英法為了緩解矛盾,也讓別人去喝口水。大家就這麼的和諧的相處了。

德國為什麼不去衝英法手中去搶?

德國的地緣政治決定了,德國的對外戰爭必須是速戰速決,如果德國陷入像英法那樣的百年戰爭,甚至是超過5年的戰爭,德國周邊的國家就會群起而攻之,肢解德國,各自的分一塊領土。俾斯麥對這個問題認識的非常深刻,所以他老老實實的龜縮在歐洲,養精蓄銳,不去招惹英法,反而不斷的去支持法國跟英國去搶殖民地,他心中理想的英法戰爭不是打100年,而是打1萬年。

德國為什麼軍事強悍,西邊是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法國,東邊是新興的軍事超級大國俄國,歷史上德國被肢解過無數次,他根本就沒有選擇,只有建立起強大的陸軍,然後四面的討好。

可惜威廉二世不懂俾斯麥,如果俾斯麥再活50年,歐洲的地緣政治,就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德國也不會處於現在的這種尷尬境地。


百悅軒


這是因為工業化初始時代和啟蒙階段的經濟類型有著相當的不同,殖民地對於工業化初始時代的經濟刺激作用沒有那麼明顯了,反而維持殖民地需要派官員,駐軍,甚至搞基礎建設和其他開發,還得準備鎮壓土著人叛亂等等,都很花錢……


在19世紀,世界幾個主要列強都已經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不同於在大航海時代剛開始,英國首先是紡織業興旺,然後推動了對機械的需求,進而拉動了整個工業化進程。德國在完成統一的時候,工業化也基本完成了。當時的工業化兩個基本需求——煤和鐵,在德國的本土儲量就已經非常的豐富了,德國主要的工業集中在機器製造業和鐵路運輸等方面,不同於英國的工業重點是在輕工業上。就憑著重工業,德國在一戰爆發前已經超過英法坐上了頭把交椅。


英國早期靠著大航海時代的殖民冒險,攫取了大片的殖民地,從這些地方進口農產品,諸如棉花(美國南方)、橡膠(東南亞)和黃麻(英屬印度),開採金銀寶石等等賺了大把的錢,然後用這個作為工業化的本錢。英國本土強大的是紡織業、造船(這個沒法子,不然混不下去),英國把這些原料運到本土加工後又賣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殖民地去(想想半殖民地的中國都得面對洋布的衝擊,讓男耕女織沒法繼續了)。英國的帝國主義基礎就是殖民帝國內部的一個市場循環。


法國也差不多,從自己搶的加勒比地區和西非種植甘蔗、咖啡和花生等運到歐洲賣個好價錢。當然法國也拿著這筆錢搞搞工業化,可是工業化馬馬虎虎之後,法國人發現放高利貸其實來錢更快,所以最後乾脆滿世界的放高利貸去了,被叫做“高利貸帝國主義”。殖民地嘛,法國人懶得勞神好像英國人那麼認真地去開發,然後搞種植園,法國人稀裡糊塗搞搞種植園能賺錢就得了,就要個高利貸的本錢……


德國的工業品,在俾斯麥時代的殖民地這種地方是沒啥銷路的,原料多數又不需要從海外弄來。在沒有進入內燃機時代,石油也不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化學工業重點也是在折騰煤化工……那麼要殖民地幹啥呢?


但是,事情總是會有變化的,一則是殖民地成了列強的標誌了,如果沒有幾塊真的不好意思出來見人,二則是內燃機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石油衍生出來的化學工業也真的開始變得有意義了。所以前者形成了國內的輿論壓力,要求德國去搞幾塊殖民地來,後者則是德國也發現自己的工業品市場不能就限於歐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內燃機和電氣化的出現,橡膠這個東西也越來越重要,花大錢從英國佬手裡買很不爽。還有糖、咖啡等熱帶才出產的消費品也很重要……


於是德國也從眾起來開始到處搶殖民地了。不過說實在的,要不是德國眼睛主要還是盯著歐洲,最後一戰也許就不是那種樣子打起來了。


千里巖


德國人說:我也想要幾塊海外殖民地。

英國人說:別想了,早就被瓜分完了!



現在的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但是俾斯麥當年接手普魯士宰相的時候,德意志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因此,俾斯麥的目標非常明確:在通過普法戰爭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後,不再向外擴張,而是在政治層面進一步穩固德意志帝國。杜絕愚蠢和盲目的向外擴張,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悶聲發大財。

所以俾斯麥的政策,主要是兩點。一是暫緩軍事擴張,搞好與鄰國的外交關係,與奧地利結成了最重要的聯盟;二是發展經濟,把著眼點放在歐洲大陸上,試圖先解決歐洲大陸上的問題,再到非洲進行殖民擴張。

不得不說,俾斯麥的思路是正確的!



畢竟德國是一個地緣政治很差的國家,東面是俄羅斯,西面是法國,北面出海就是英國,四周皆是強敵。如果德國自身的基礎不牢靠,在這種四戰之地是無法生存的。

尤其是法國,一直有復仇之心。俾斯麥害怕法國報復,便把法國當成頭號競爭對手,把防守的重點都放在法國身上。大國對抗,這是需要花銀子的。德國人把錢都花在自身建設和對抗法國了,哪還有精力搞海外殖民地?

另一方面,為了制衡法國,俾斯麥力主和英國搞好關係。畢竟英、德是傳統盟友,當年打拿破崙,之後打拿破崙三世,英國都站在了德國這一邊。英國的底線是海軍和殖民地,只要不碰這兩點,英、德的盟友關係不會散夥。俾斯麥不願意刺激英國人,自然也不會搞什麼海外擴張。


只不過時代進步太快了,隨著國際局勢和德法關係的緩和。德國在歐洲大陸建立了自己的聯盟體系,這讓德國人產生了一種優越感。老子的經濟歐洲第一!老子的陸軍世界第一!法國算個球?英國算個蛋?英國佬不服想咋滴?不服單挑。這個時期的德國,發展速度太快,因此對海外殖民的態度出現了鬆動。

俾斯麥也很迷茫,他不能預測未來,也想看看未來的局勢如何,便同意了軍隊的人去海外擴張。這個期間德國先後在非洲和大洋洲搞了幾塊殖民地,在中國的青島也搞了一塊租界,海外殖民地的發展勢頭很好。但是俾斯麥很快就發現,殖民地不能再搞了,再搞要出事。

俾斯麥這個時候緊急叫停,因為他是一個標準的政客。雖然他和軍隊關係很密切,但他一直對軍隊非常忌憚,一直對軍隊進行限制。因為軍隊本來就是為了打仗而生的,普魯士軍人尤其崇尚武力。威廉一世在位時,還能幫他彈壓軍隊。威廉二世繼位後,局面失控了。威廉二世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人。他一輩子只穿軍裝,熱衷於向外擴張,崇尚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

威二身為皇帝,本來就是軍隊領袖。現在他跟軍隊又穿一條褲子,後果太可怕了。



俾斯麥害怕德國過於膨脹、過度擴張會引發危機,更害怕軍隊主導德國政治。因此,海外擴張殖民地的政策剛剛鬆動沒兩年,俾斯麥又把這個大門給關上了。鐵血宰相仍然對海外擴張持謹慎態度。

事實證明,俾斯麥的擔心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在俾斯麥下臺後,德國還是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並且為了爭奪殖民地和英、法發生了火拼,首先是非洲的布爾戰爭。俾斯麥時代跟布爾人的關係搞的還不錯,結果英國人略施小計就拆散了布爾人和德國的盟友關係。

英國人給威廉二世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只要德國人不干涉布爾戰爭,就答應和德國平分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答應了。然後果不出其然,英國人爽約了。打完了布爾人,先前跟威二談好的分割殖民地事宜,作廢!



威二氣炸了,準備撩膀子跟英國幹。聲稱要組建世界第一的海軍,與英國對抗。問題是德國已經有一支開銷龐大的世界第一陸軍了,現在再搞世界第一的海軍,財力能否負擔?德國經濟好,但也沒有好到能同時負擔世界第一海軍和世界第一陸軍的開支。

在軍備擴張十年後,德國跟英國的矛盾還是激化了,雙方大打一場,這場戰爭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殖民地。令人噴飯的是,威二花大力氣建造的海軍艦隊,僅僅跟英國人在日德蘭海域打了一次就熄火了,不敢再出海挑戰。


回過頭來再看這段歷史,俾斯麥顯然是非常理智的。他並不是一個怯懦的人,他也主張鐵血主義。但是俾斯麥看問題比威二這個二貨更合理,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開拓海外殖民地這種事,要量力而行,切忌蠻幹。尤其是對武力盲目的迷信,覺得武力就能解決一切的人,往往會把整個國家和民族帶到溝裡去。


Mer86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首先有三個基本機理。即:

1. 外交是政治的延伸。

2. 外交政策為國家大政方針服務。

3. 外交戰術為國家大戰略服務。

用一句話來說,俾斯麥對殖民地的態度源自於殖民地對德國的“得不償失

”之利益評估,特別是,他認為殖民地是“不必要之舉”,並且是對金錢和人力的巨大浪費,其功效對德國而言是極其邊緣的。


與此同時,德國當時正在以驚人的態度崛起,即使再低調也已經引起了英國與法國的警覺,如果德國再明目張膽地加入殖民地競爭,勢必引起英法兩國的敵對,智力有問題者或者自大狂如威廉二世者才會明確宣示這種國家之間的競爭。立足於歐洲,著眼於歐洲,適應於歐洲才是俾斯麥的目標,所謂

悶聲發大財

問題在於,強者如俾斯麥這般政治家也必須屈從於公眾壓力和政府內官僚機構的制約。在其任內,俾斯麥還是最終確立了一個殖民帝國雛形(如下圖,源自維基),只不過用一種特別溫和與隱晦的方式而已,並且他不願意政府的介入,即使對非洲殖民地的統治,俾斯麥也希望通過貿易公司來治理,不過最後這種治理方式還是走向困難重重,政府必須出面了。


當然,也有學者(Henry A. Tuner)認為,德國的殖民帝國反映了俾斯麥“最終改變了主義,並且認為德國必須擁有其國外的佔有財產”,雖然他不是一個狂野的殖民帝國主義者,但是他的確(略帶勉強態度)轉變了其原先對殖民地領域的缺席態度,因此其最後六年的總理生涯實質上跟童話“魔法師的弟子”一樣,拋棄了服務原先目的的基本神力,並且俾斯麥缺乏一種起死回生掌握神力的能力。

其實,面對公眾壓力(特別是知識分子與民間狂熱分子)與政府內部壓力(如議會等),俾斯麥在民主選舉政治之下也不得不做出妥協,其對殖民地的基本政策的基本闡述發生在1884年6月26日,發表的“實用性殖民化”的演講,其中他指出:

這些【英法】殖民化模式對其他國家可能是好的,但是對我們是不具有操作性的;我不相信殖民計劃可以隨便確立~~~~我們的目的不是去設立省份,而是去保護我們的商業利益~~


南大毛維準


這和德國人的性格有關,像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他們佔領了殖民地之後都從這些殖民地手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如他們發現美洲之後就從這些地方運回了數不盡的金銀財寶。他們剝削當地的人民,傾銷他們國家多餘的商品。日本在佔領中國的臺灣以後也是如此,在沒有給日本佔領前,臺灣每年能夠給清政府貢獻幾十萬兩的銀子賦稅。日本佔領之後,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經營,每年能夠從臺灣得到二千多萬日元的收入。一方面是日本人大量開墾臺灣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對於臺灣人民的殘酷剝削。但德國人卻完全不是這樣,他們佔領了殖民地,就會把殖民地像他們的國家一樣去建設經營,於是他們幾乎無法從殖民地中得到收益,反而還要虧錢進去。當初中國的青島就是德國人的殖民地,青島的城市設計,環境衛生在當時的中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德國在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下取得了統一,當時已經是一八七零年了,世界上的殖民地都已經給列強瓜分殆盡。德國就是為了想要重新瓜分世界而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這也只是他們的一個藉口而已。他們對於殖民地並不是非常感興趣。


純齋


德國的殖民地應該就是非洲的那兩塊和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嶼,最後在一戰以後被日本和英法瓜分了。應該說俾斯麥說的沒錯,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對德國政府來說是一個累贅,不但不能產生收益,反而要德國的財政不斷貼錢。歐洲國家的殖民地裡,大概只有英國的殖民地做到能有點收益,法國和德國的殖民地都是賠錢的,當然,荷蘭和比利時的殖民地也賺了一點錢,比法德兩國的都要強。當時主要財富的來源是通過貿易,殖民地如果沒有在貿易線路上,就不能賺太多的錢,而德國因為統一時間太晚,他要去爭奪殖民地的時候,好的地方已經被英國瓜分掉了,他只能找一些英國人不想要的邊角料,比如坦葛尼喀這種沒有資源,人口也只是一些黑人的地方!這些海外殖民地平時沒有收益,還要德國來貼錢,在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被英國切斷了聯繫,成為了英國法國日本嘴邊的一塊肉!


帝國曆史觀察者


如果沒有制海權再多的海外殖民地也會喪失,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會喪失,俾斯麥向來主張德國應避免兩線作戰,東面拉攏俄國西方打擊法國,德皇威廉一世在位對俾斯麥言聽計從,但威廉二世在位時宣稱德國的未來在海上,在我把我們的海軍提升到陸軍的地位以前,我是席不暇暖的,:任由其他列強掠奪陸地和海洋,德國只滿足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謀求日光下的地盤。不光如此,德國還大力發展海軍,這就和老牌帝國主義發生了矛盾,因為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都基本上被瓜分,德國只能從英法西葡等老牌列強手裡搶奪。俾斯麥主張的德國避免兩線作戰,海外作戰已經和德皇威廉二世施政方陣格格不入,俾斯麥被迫下臺,德國制定來野心勃勃的仕裡芬計劃企圖東西兩線同時作戰,擊敗法俄,數週結束戰爭,德國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最終為一戰失敗埋下了伏筆!


夢迴唐朝162458004


感謝頭條家的史先生問答邀請!

在歐洲的近代史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是一位幾乎可以與拿破崙以及彼得大帝齊名的著名政治家。

他的威名即使放在遙遠的東方,也同樣是赫赫遠揚!

在他之前,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只是一個淡淡無名的普魯士王國。

而在他之後,則是赫赫有名的德意志帝國。

是俾斯麥統領導著處於崛起上升勢頭的普魯士王國,完成了德意志境內的統一,把原來境內的眾多的聯邦形式的小國,統一和組成了一個有著統一號令的大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誕生的時代,也正是歐洲列強瓜分和佔領世界殖民地的狂潮時代。

在這種情況之下的德國,也提出了佔領陽光下地盤的口號!

但是此議卻遭到了以鐵血著名的俾斯麥的強烈反對。

他公然聲稱:只要我是宰相,我們就不會實行任何殖民政策。


俾斯麥認為,德國是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根本的出路是在陸地,而要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話,就一定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

而德國的弱項恰恰就是缺乏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而陸軍卻正是他隨手就可以拈來的天然強大。

在這種情況之下,俾斯麥的政策不能說不是一種睿智的選項!

更何況,德國位於歐洲中心的四戰之地,西有世仇的法國、東有野蠻擴張的北極熊沙俄。

而面對傳統的老牌海軍帝國英國,此時的德意志帝國雖然說是崛起勢頭咄咄逼人,但整體綜合實力還不足以與大英帝國進行正面的對抗。

更何況,若是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話,是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戰略力量才行。


但是真正的結果是直到二戰結束,德國的海軍就是被英國海軍一直壓著打。

所有的事實表明,俾斯麥的主張是對的,這個具有超遠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在他一生的政治活動生涯中,異乎常人的政治嗅覺幾乎從來就沒有犯過弱智的錯誤。

但令人沮喪的是,在俾斯麥下臺之後,這個新生的帝國還是走上了海外擴張的殖民道路。

世界的殖民地被早已走在前面的英法俄等老牌帝國幾乎已經瓜分已畢,哪裡還有德意志帝國吃的骨頭?


就是在搶掠殖民地的爭奪戰中,德國最終與英法俄三國結下了樑子,隨後不久便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的結果是德國最終戰敗,並受到了最嚴厲的、近似於讓德國民眾永世都不能翻身的《凡爾賽》合約的嚴厲懲罰。


東西方不敗i


俾斯麥說的是正確的。在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不明顯,那時掠奪殖民地確實可以迅速積累資本。但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尤其是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國的經濟完全可以靠科技進步來推動,在這時候,掠奪殖民地獲得了收益已經越來越小了,相反,為了統治這些殖民地所要投入卻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到了20世紀,西方國家會讓殖民地獨立的原因。


雨雪霏霏153274832


這個觀點不是俾斯麥一個人這麼想,當時的英國也是這麼想的。

殖民地第一個時期,利潤非常的高,比如挖黃金、白銀,販賣奴隸,種植糖類作物和橡膠等,所以這個時期各國都爭先恐後的拓展殖民地。但那個時候德國還沒有統一,沒有趕上好時候。

殖民地第二個時期,是賠本的時期,因為法國大革命後人權觀念的興起,販賣奴隸被禁止,黃金、白銀也挖的差不多了,殖民地人也開始有人的觀念,不像動物那麼好管了,這個時候的管理成本大大超過從殖民地獲取的收益。這個時期,德國完成統一,所以俾斯麥覺得殖民地沒用是個累贅,當時的英國首相也說殖民地時套在英國脖子上的磨盤,要把殖民地甩掉。

殖民地第三個時期是各國瘋搶時期。這個時期,不斷有地理學家、帝國主義理論家說殖民地的重要性。比如當時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就說空間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大國會越來越大,小國會越來越無足輕重。英國學者寫指出,一個國家想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而殖民地既能夠提供石油、橡膠等原材料,也能夠提供廉價勞動力,還是本國產品傾銷的重要市場。

於是各國開始瘋狂搶奪殖民地,統一後的德國也加入了進來,當時的俾斯麥已經改變了觀點,支持對外殖民擴張。

那德國是如何進入那些殖民地區還不和列強衝突的?因為當時世界並沒有被瓜分完,根據“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德國也參與瓜分了非洲,並在太平洋佔據了很多小島,還佔據了青島。

但畢竟沒有什麼好地方了,所以德國殖民地非常小,也比較貧瘠,比如非洲的納米比亞殖民地,就是個沙漠。下圖藍色是德國的殖民地。

於是後來就爆發了搶奪殖民地的一戰,二戰也可以說是搶奪殖民地,因為希特勒的口號就是德國需要生存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