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看古龍:欣賞但劃清界限,古龍看金庸:模仿的前輩但稍不服氣

金庸看古龍:欣賞但劃清界限,古龍看金庸:模仿的前輩但稍不服氣

古龍學過金庸,這點古龍並不諱言,“我自己在開始武俠小說時,就幾乎是在拼命模仿金庸先生,寫了十年後,在寫《名劍風流》、《絕代雙驕》時,還是在模仿金庸先生。我相信武俠小說作家中,和我同樣情況的人並不少”。

同一篇文中,古龍說,“金庸先生所創造的武俠小說風格雖然至今還是足以吸引千千萬萬的讀者,但武俠小說還是已到了要求新、求變的時候”

顯然,尊敬歸尊敬,古龍對金庸的武俠創作,是有一點“不同意見”,小小的“不服氣”的。

金庸看古龍:欣賞但劃清界限,古龍看金庸:模仿的前輩但稍不服氣

金庸對古龍呢?

在1998年的一次會議上,金庸說:“六七十年代時我去臺灣,臺灣的武俠小說家來香港,我們經常相聚飲宴、打牌聊天,我是主要的請客者,所以他們一致稱我為‘幫主’。這個幫,大概就是胡鬧幫,幫中成員主要是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倪匡、項莊,此外尚有張徹、王羽等等。”可見,此時金庸和古龍相互唱和,還是極為愉快的。

金庸看古龍:欣賞但劃清界限,古龍看金庸:模仿的前輩但稍不服氣

1972年,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在《明報》即將完成之日,邀請古龍“接筆”,寫信給古龍,古龍收到來信時,武俠作家於東樓在場,古龍當時來信較多,不能一一展開,恰好當時要去洗澡,便請於東樓拆開,得知是金庸來信後,澡也不洗了,匆匆讀完,半天不發一語。此後,古龍為《明報》創作《陸小鳳傳奇》。

古龍逝世後,金庸發表悼文,說,“古龍兄為人慷慨豪邁、跌蕩自如、變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復多奇氣。惜英年早逝,餘與古兄當年交好,且喜讀其書,今既不見其人,又無新作可讀,深自悼惜。”

金庸看古龍:欣賞但劃清界限,古龍看金庸:模仿的前輩但稍不服氣

這段話成為金庸對古龍評價的“蓋棺論定”,多年來一直為人沿用。但金庸創作後期,看到古龍作為後輩,後來者居上,與自己比肩,是否有一些情結呢?即便從悼文中看,“當年交好”,是否“以後交惡”呢?

如果說過於牽強附會,是“誅心”之論,但金庸在接受採訪時,也曾對古龍的為人處世,流露出一絲的不以為然,似有“劃清界限”的意思。

但這也不過是小小的餘音罷了。

金庸看古龍:欣賞但劃清界限,古龍看金庸:模仿的前輩但稍不服氣

以金庸世家子弟的出身,古龍江湖中人的身份,兩人在武俠上的相互尊重和欣賞,在武俠創作之道的交鋒,對武俠之路的拓展,相會時有相會的敬重,分手有各自的追求。武俠能同時有金古,二人眼中有彼此,已經是武俠的大幸了。

時間將會對兩人的創作,進行永遠的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