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誤解?

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等高發性疾病一樣,日益成為生活中常見的疾病種類。然而精神衛生疾病患者卻遭受到比糖尿病患者嚴重得多的歧視和排斥,人們把他們看作特殊的人,害怕他們、遠離他們。

你真的瞭解精神衛生疾病嗎?

對於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誤解?

01什麼是精神衛生?

精神衛生的定義和內容大致分為兩種,即狹義廣義

狹義精神衛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發生預防、個體遺傳、醫療康復。即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復,重歸社會。

廣義精神衛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進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醫學的諮詢。

從上述精神衛生定義和內容看來,精神衛生的對象、範圍和任務,一方是精神疾病者的預防、醫療和康復,一方面是健康者的提高和維護精神健康和精神醫學諮詢。

對於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誤解?

02

精神衛生的疑似現象

為了防止得了精神疾病而不自知,貽誤治療,導致重度精神障礙,如抑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精神衰退、造成精神殘疾、喪失社會功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工作學習能力喪失、人際交往能力喪失、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喪失)、自殺或故意傷害他人。下面列出一些精神障礙的可能症狀,以便自查,如果疑似患病,應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檢查、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如果出現以下某些症狀,並且持續時間較長,通過自我調節也不能消除,希望能引起您的重視!

1

在頭腦中反覆閃現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例如聽到的某句話、看到的某個人、遇到的某個場景,這些話、這些人、這些場景,通常令人不愉快,甚至厭惡。例如過去與別人發生口角的情景、討厭的人的臉、看到的恐怖場面、別人對自己的議論等等。這些內容在大腦中反覆閃現,使注意力無法集中,無法專心工作,想極力排斥這些干擾,但是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腦,任憑這些東西在大腦中反覆閃現,非常苦惱,卻無法擺脫。無能為力,任其發展,想辭職看病而又不敢,怕失去工作,但工作效率極低,實際已經不能勝任工作了。這些東西很多都是過去發生的,過去的話、過去的人、過去的事,對於當下來說沒有什麼大的關係,也沒有什麼大的意義,但大腦不聽使喚,控制不了。本人表面上正常,而大腦極其痛苦!

以上這些症狀在精神醫學中屬於強迫障礙,叫做強迫性思維,大腦中反覆想同一句話,或反覆想同一件事,但自己控制不住,感覺是大腦強行想出這些東西,並不是自己願意想這些東西。如果長時間存在上面所說的某些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做檢查,以防止患上重度強迫症。

2

情緒特別低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心裡感到悲觀,腦子反應遲鈍,記性變差,丟三落四,工作出錯,沒有主動性,沒有鬥志,對什麼都沒熱情,睡覺很差(晚上睡不著、早上醒的早),無精打采、整天疲倦,感覺幹什麼都沒精力,感覺精力衰退了,感覺生活沒意思,鬱鬱寡歡、心情壓抑,不愛活動,不愛說話,不願參加任何活動,生活懶散,以前的愛好也沒了,喜歡閉門獨處,與親友疏遠了,人際交往沒有了,感情變的很淡,對人很冷漠,情感麻木、對什麼都沒情感(對小動物都沒情感),嚴重貶低自己,把自己看的一無是處,感覺前途一片黑暗,感覺自己沒用,感覺自己沒價值,感覺自己的世界是陰沉沉的、看不到光明,感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個人,孤立無援,內心痛苦、絕望,感覺生不如死、不想活了,生活質量極低、有自殺念頭。

以上這些症狀在精神醫學中屬於抑鬱症的典型症狀,如果長時間存在上面所說的某些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做檢查,以防止患上重度抑鬱症。

當然,有了這些症狀或部分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患上精神疾病,但是如果症狀長時間存在,通過自我調節也得不到好轉,那麼建議到醫院精神科做檢查,以防萬一。

03

自我調適方法

從生理上講,人的所有情緒體驗都源自於大腦內部相應神經遞質的分泌與傳輸。而充足的運動可以有效加速身體的自然代謝,使一些引發不良情緒的分泌物質儘快消耗,從而達到心理調適的目標。

面對精神健康,現代都市人首先需要記住的是: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想要過一種有品質、健康的都市生活,平時可以多關注:

1

對於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誤解?

注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如果每天必須8小時工作,至少要保證1小時專注地運動、休閒、娛樂、靜心

2

對於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誤解?

日常工作之餘可以做一些:養花、釣魚、十字繡、瑜伽、義工、手工、美工、彈奏、繪畫、品茶、插花

3

對於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誤解?

至少需要建立3-5個不同的社交圈,以保證有足夠的心靈支持系統,如工作夥伴、良師團、益友圈、閨蜜……

其實最最重要的還是:在工作生活之餘,有興趣的話,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些內觀、清理、更新。因為,無論是心理問題、神經症、還是精神病,其根本的禍根不在別人,都在自己。

04

對精神衛生疾病的誤解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患有精神衛生疾病的人,但往往我們對這些本應該給予關心的人有很大的誤解,在不經意間給他們造成二次傷害。那我們常見的誤解會有哪些呢?

誤解一

遠離「精神病人」就遠離精神疾病

調查顯示中國人各種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是 17.6%。也就是說:100 個人中就有 17.6 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情緒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就像會感冒發燒一樣,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精神感冒」。

因此,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並不能讓我們遠離精神疾病,事實是:去了解他們、科學地認識疾病,才能幫助我們有效預防和儘早發現精神疾病。

誤解二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險的「瘋子」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分類,精神疾病約有 200 種之多,排在前三位的是:

1.心境障礙

2.焦慮障礙

3.物質依賴相關障礙

這些疾病一般都不會導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過激行為,而可能存在意識喪失、行為失控的重性精神障礙的患者僅佔總患病人數的 1% 左右。

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歇斯底里、危險恐怖的樣子,現實中他們反而是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由於害怕被歧視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們的關懷和幫助。

誤解三

患有精神衛生疾病的人更容易暴力傷人

調查顯示重性精神衛生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傾向或行為的人約佔 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則有近 20% 的人使用過暴力。你可以試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個 100 萬人口的城市裡,有暴力行為傾向的精神衛生疾病患者大約會在 1 000 人左右,而存在過暴力行為的普通人則達到 20 萬之多。

也就是說,發生暴力行為的精神衛生疾病患者數量遠遠低於普通人,社會的偏見和孤立反而讓他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為受害者。

誤解四

得了精神疾病就無藥可救了

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屬於重性精神疾病,他們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監管,通過一般性治療就可以得到康復。對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國有著完善的治療和管理規範,他們可以通過入院治療、社區康復、家庭康復等方式迴歸社會。而且不處於發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樣具有勞動能力,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甚至成為成就卓越的人。

誤解五

得了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

雖然精神疾病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損害較嚴重,但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精神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

根據國內外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有 90% 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及時治療、堅持服藥和定期回訪等方式控制病情,並且通過系統的康復手段預防和控制疾病復發。很多患者完全可以迴歸正常生活,繼續上學、工作,並結婚生子。

以上這些誤解帶來了人們在情感上對精神疾病的恥感,而恥感會導致態度上的成見和偏見, 2013 年 5 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明確要求了全社會應當共同尊重、理解和關愛精神衛生疾病患者,這為他們爭取更平等的生存環境提供了法律依據。

05

世界精神衛生日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在1992年發起的,時間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0年是我國首次組織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2017年是第26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公佈:共享健康資源 共建和諧家庭。

據濰坊市預防醫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