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误解?

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等高发性疾病一样,日益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然而精神卫生疾病患者却遭受到比糖尿病患者严重得多的歧视和排斥,人们把他们看作特殊的人,害怕他们、远离他们。

你真的了解精神卫生疾病吗?

对于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误解?

01什么是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的定义和内容大致分为两种,即狭义广义

狭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预防、个体遗传、医疗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复,重归社会。

广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

从上述精神卫生定义和内容看来,精神卫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一方是精神疾病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一方面是健康者的提高和维护精神健康和精神医学咨询。

对于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误解?

02

精神卫生的疑似现象

为了防止得了精神疾病而不自知,贻误治疗,导致重度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精神衰退、造成精神残疾、丧失社会功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工作学习能力丧失、人际交往能力丧失、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丧失)、自杀或故意伤害他人。下面列出一些精神障碍的可能症状,以便自查,如果疑似患病,应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如果出现以下某些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长,通过自我调节也不能消除,希望能引起您的重视!

1

在头脑中反复闪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例如听到的某句话、看到的某个人、遇到的某个场景,这些话、这些人、这些场景,通常令人不愉快,甚至厌恶。例如过去与别人发生口角的情景、讨厌的人的脸、看到的恐怖场面、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等等。这些内容在大脑中反复闪现,使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专心工作,想极力排斥这些干扰,但是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任凭这些东西在大脑中反复闪现,非常苦恼,却无法摆脱。无能为力,任其发展,想辞职看病而又不敢,怕失去工作,但工作效率极低,实际已经不能胜任工作了。这些东西很多都是过去发生的,过去的话、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对于当下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大脑不听使唤,控制不了。本人表面上正常,而大脑极其痛苦!

以上这些症状在精神医学中属于强迫障碍,叫做强迫性思维,大脑中反复想同一句话,或反复想同一件事,但自己控制不住,感觉是大脑强行想出这些东西,并不是自己愿意想这些东西。如果长时间存在上面所说的某些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做检查,以防止患上重度强迫症。

2

情绪特别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心里感到悲观,脑子反应迟钝,记性变差,丢三落四,工作出错,没有主动性,没有斗志,对什么都没热情,睡觉很差(晚上睡不着、早上醒的早),无精打采、整天疲倦,感觉干什么都没精力,感觉精力衰退了,感觉生活没意思,郁郁寡欢、心情压抑,不爱活动,不爱说话,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生活懒散,以前的爱好也没了,喜欢闭门独处,与亲友疏远了,人际交往没有了,感情变的很淡,对人很冷漠,情感麻木、对什么都没情感(对小动物都没情感),严重贬低自己,把自己看的一无是处,感觉前途一片黑暗,感觉自己没用,感觉自己没价值,感觉自己的世界是阴沉沉的、看不到光明,感觉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立无援,内心痛苦、绝望,感觉生不如死、不想活了,生活质量极低、有自杀念头。

以上这些症状在精神医学中属于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如果长时间存在上面所说的某些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做检查,以防止患上重度抑郁症。

当然,有了这些症状或部分症状,并不代表一定患上精神疾病,但是如果症状长时间存在,通过自我调节也得不到好转,那么建议到医院精神科做检查,以防万一。

03

自我调适方法

从生理上讲,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源自于大脑内部相应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传输。而充足的运动可以有效加速身体的自然代谢,使一些引发不良情绪的分泌物质尽快消耗,从而达到心理调适的目标。

面对精神健康,现代都市人首先需要记住的是: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想要过一种有品质、健康的都市生活,平时可以多关注:

1

对于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误解?

注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如果每天必须8小时工作,至少要保证1小时专注地运动、休闲、娱乐、静心

2

对于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误解?

日常工作之余可以做一些:养花、钓鱼、十字绣、瑜伽、义工、手工、美工、弹奏、绘画、品茶、插花

3

对于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误解?

至少需要建立3-5个不同的社交圈,以保证有足够的心灵支持系统,如工作伙伴、良师团、益友圈、闺蜜……

其实最最重要的还是:在工作生活之余,有兴趣的话,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些内观、清理、更新。因为,无论是心理问题、神经症、还是精神病,其根本的祸根不在别人,都在自己。

04

对精神卫生疾病的误解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患有精神卫生疾病的人,但往往我们对这些本应该给予关心的人有很大的误解,在不经意间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那我们常见的误解会有哪些呢?

误解一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

调查显示中国人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 17.6%。也就是说:100 个人中就有 17.6 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就像会感冒发烧一样,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感冒」。

因此,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事实是:去了解他们、科学地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精神疾病。

误解二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疯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 200 种之多,排在前三位的是:

1.心境障碍

2.焦虑障碍

3.物质依赖相关障碍

这些疾病一般都不会导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过激行为,而可能存在意识丧失、行为失控的重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仅占总患病人数的 1% 左右。

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他们反而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误解三

患有精神卫生疾病的人更容易暴力伤人

调查显示重性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行为的人约占 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 20% 的人使用过暴力。你可以试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 100 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暴力行为倾向的精神卫生疾病患者大约会在 1 000 人左右,而存在过暴力行为的普通人则达到 20 万之多。

也就是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卫生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社会的偏见和孤立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为受害者。

误解四

得了精神疾病就无药可救了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患者并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他们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监管,通过一般性治疗就可以得到康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有着完善的治疗和管理规范,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且不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劳动能力,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成为成就卓越的人。

误解五

得了精神病一辈子都不会好

虽然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较严重,但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

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有 90% 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坚持服药和定期回访等方式控制病情,并且通过系统的康复手段预防和控制疾病复发。很多患者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继续上学、工作,并结婚生子。

以上这些误解带来了人们在情感上对精神疾病的耻感,而耻感会导致态度上的成见和偏见, 2013 年 5 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要求了全社会应当共同尊重、理解和关爱精神卫生疾病患者,这为他们争取更平等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05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17年是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公布:共享健康资源 共建和谐家庭。

据潍坊市预防医学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