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威海川岳山硅藻泥


衙门八字朝南(难)开,有钱有理都别进来。那么,一个县衙到底有多少人,且听传讯君一一道来。

清代州县以下不设治所,州县衙署便成为当时最基层的政权机构。州县近民,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知县。

除此之外,下面还设有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巡检、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仓大使、河泊所大使、医学训科、阴阳学训术、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等多种名目。

知县、县丞、主簿、教谕属于入流官员、正堂官员,在编制内,其他皆是不入流的小吏,属于佐贰官、首领官和杂职官。与清廷中央六部同构,县衙至少有六房,部分地区更多。

如吏房、仓房、户房、礼房、盐房、兵房、刑房、工房、承发房、招房、本房、堂房、钱房、粮房、漕房等。再如万历《钱塘县志》记载,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就分出二十五房科,书吏房是制度运作核心。除了常规分房,还有一些负责特别事务的办公室或书吏:包括收发室(承发房)、通信室(柬房)、财务室(库房)、仓储室(仓房),负责准备征比册的办公室或书吏(总房或总书),负责给乡村或城镇每一里绘制地籍图及赋税册的书吏(里书,也称册书或扇书)等等分支单位。

一个县官上任,还得带幕僚、长随、书吏、师爷等辅佐人员,还有家属亲戚。各个单位还得有办事人员,制度中称作“吏役、贱役”。同时,清代州县衙署的内部建置主要由照墙、大门、仪门、戒石亭、大堂、二堂、书吏房、监狱、花厅、厨房、捕厅、库房、内宅等构成。

各个角落里还分布着衙神祠、耳房、招房、签押房、柬房、传帖房、正门房、河房、粮房、跟班房、后房、幕宾公事房、火药军器库房等等,每个部门都有定额或超额人员执行底层事务。

其实,朝廷的定额往往很少,难以在基层适用,故而随机应变,各个县衙都有超额指标。基层事务很多,人员臃肿是必然的,这是制度设计不合理所致。

县衙有服务性人员,如看监狱的、保安、做饭的,俗称皂吏,不一而足。乡村还有保甲、里甲或团练小吏,都是县衙的治理范围。县衙捕快分为多班轮替,人数少不了。

编制内官员吃朝廷财政,不入流的拿着地方财政薪资,知县的幕僚等是知县自己掏钱,养廉银一大部分就用于支付工资。往往专业技术不同、品位不同、职能不同,工资待遇不同。当然,混进清代县衙体制内,在司法、赋税、劳役等方面,也有一定特权。

古代官与吏分流,官员很少,办事的小吏很多。可以说,一个县级衙署至少需要几百号人来运作,由于冲疲繁难程度不同,各个地方情况略有不同,但总人数不会少于100人。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历史传讯社


我就按有品级的算吧。每个县都不一定,少的话几个,多的话能有十个!

首先就是我们的知县大老爷!

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主一县之政,有攒典一人协助办事,并聘请幕友为其参谋顾问。三年一任,通常为正七品,也有特例,大兴、宛平二京县知县为正六品,还有因为皇帝钦加、特授原因为别的品级,比如光绪时期一位名为章炳焘的县令品级就为正五品,还有一个名字叫汪继祖的县令品级甚至达到了从四品!

有一个电影名字就叫做《五品县令》,就是说传奇县令章炳焘的故事,感兴趣各位可以看一看。

接下来就是县丞。

正八品,县令的副手之一,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还有一个职权是县长不能处理政事时,他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可以看做是县里的二号人物。清代县丞不多,1300多个县仅有300多个县有县丞,某一些大县可能会有两个县丞,例如钱塘县和仁和县还增添劝农县丞一员,主管农桑。

莫要看不起县丞这个官职,有很多重要官员就是担任过县丞的,例如大名鼎鼎的田文镜就曾经担任过福建长乐县县丞。

然后是三把手,主簿。

正九品。宋以前是主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的官员,职责为记录门下众事,审核签发文书。至明清为知县佐官,以掌管治安为主,同时与县丞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盐业、水利等事项。不过主簿也很少,据我查的资料清朝全国1300多个县似乎至多也就几十个县有主簿。

还有县学教谕和训导

正八品,地位挺高,为县学长官,负责生员学习事务。训导是从九品,是教谕的佐官。

县尉,又称典吏

其实很多县尉是没有品级的。不过也有很多县尉是从九品。县尉管理全县治安和狱囚,负责缉捕盗贼。县尉虽品级较低,但在县丞、主簿不在时可代行他们职权。

最后是巡检

从九品,负责捕盗。 在各关津要害处都设巡检司,以统率卒役,确保地方安全。仁和县在塘栖就专设巡检司署。


其他像什么六房三班等一百来个就都是不入流的,没有品级,就不赘述了。

我了解的就是这些,如果有错误的或不全的希望大家补充。


追风穿云


谢邀,作为一个文史自媒体,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咱就不长篇大论了,结合现在一个县县委县政府的配置来给大家说一说。



现在一个县级行政机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机关部室、行政部门等组成。清朝县衙也差不多是这样设置的。

清朝县领导班子由知县当班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一肩挑。现在的县长属于处级干部,古代知县是七品官。班子成员有正八品的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替知县分管具体事务,像税收、粮草、户籍等;还有正九品的主簿,相当于秘书长,分管文书等。此外还有县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清朝这俩官是合二为一的,叫典吏。



班子成员都是官,由吏部选拔任命。他们手下各有一批办事的下属,这些人就是吏。相当于现在各个局委办,在清朝不叫局叫房,清朝县衙有六房,吏、户、礼、兵、刑、工。

除了六房还有三班,即皂班、壮班和快班,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别看他们平时威风得很,其实他们跟县衙的禁卒、门子、仵作、稳婆等一样,统称为衙役,属于贱籍,子孙三代不得入仕为官。

另外还有县衙的属官,主要有教谕(教育局局长)、巡检(派出所所长)、驿丞(县邮政局长兼县招待所所长)等。



上述人员再加上知县私人聘请的幕僚,基本就是古代县衙的人员组成了。题主问的是清朝,咱就只说清朝的县衙。如果是算核心工作人员,有十几个吧,如果把各部门工作人员算上,四五十个人,如果连杂七杂八所有人员算上,那得上百人了。总的来说要比现在的县级行政机构人员少很多,因为职责不会像现在这样农林牧副渔商业外贸之类分这么细。

我是凡尘往事,喜欢文史喜欢结交朋友,欢迎关注我跟我私信交流!


凡尘往事


中国自秦代一统中国后,普遍地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是皇帝制度之下皇权的延展,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制度从秦朝开始,其间历经损益变革,一直实行到清代。直到今天我国的基层政权还有“县”的称谓。不过,传统社会下的县,究竟有多少官员?都负责什么工作?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清代县衙审判

自秦朝开始,根据县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县一级的长官分为县长和县令。到了清朝,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知县。县相比于整个国家当然显得微小,但它是历代政权的基层单位,也是赋税征收的“起点”,人口不少,事务繁杂,仅仅靠知县一个“光杆司令”当然不能实行有效的管治。知县之下还有正八品的县丞和正九品主簿。县丞与主簿都相当于知县的“副手”,一起辅佐知县处理一县之事,这两个官职的设置数量也是根据县内事务轻繁与否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县丞、主簿虽然也是芝麻官,但“待遇”可不低,它们都有独立的办公衙署。

除了县丞和主簿,县一级的官吏还有很多。比如典史,典史的品级尚未入流,相当于县公安机构的负责人,管理县里监察狱囚。明末清初嘉定反抗清军的阎应元就是一县典史,可见典史是县里的重要官员,一般在县长、县丞和主簿不在的情况下,典史可以暂时处理县里事务。比如巡检,,从九品官。清廷在地方上要冲之地设巡检司,负责缉拿盗匪。再比如驿丞。古代中国在交通要道上均设有驿站,驿丞就是驿站中的管理人员。负责该驿站的文书传递和迎送来往。县一级一般还要负责医药卫生工作,专门设有医学训科大致相当于今天县一级公立医药机构负责人。

县衙大堂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文明国家,所以农田水利等事务也需要政府专门设立官吏管理。例如闸官,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这是水利水闸的管理人员。比如税课司大使,掌管当地的完粮纳税。又比如仓大使,负责当地仓库的保卫工作。再比如靠近江河湖海的许多地方上县里还设有河泊所大使,掌管渔业事务。除了一般的行政工作,清代县一级的机构中往往还设有掌管天文术数和宗教事务的惯例。比如专管星象堪舆的阴阳学训术、负责地方僧侣人员及相关事务的僧会司僧会和管理地方道教事务的道会司道会。

古代县衙旧址

县一级的“编制”除了以上这些品级高低不一的官吏外,还有负责此后这些官吏的专用仆从和厨师等,这些人员的数量各个地方均不尽相同,囿于篇幅与时间,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郑秦:《清代县制研究》

魏光奇:《清代州县治理结构述要》

周保明:《清代县衙吏役的内部管理》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清朝县衙有多少官员

清朝县衙的最高长官就是知县大老爷。



知县是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主持一县行政,可能聘请幕友作为他的参谋顾问,为自己出谋划策协助自己的日常工作。知县一般三年一任定期轮换提升等。知县通常是正七品,个别县的知县可以是正六品。

清朝县衙的第二高长官叫县丞。



县丞一般都是正八品,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主要负责管理文书,仓库。特殊时期他们还可以参与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如果知县不能够处理政事时候,县丞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行使知县职能。可以看做是县里的二号人物。县丞不是必备的职位,有的地方是没有这个职位。

清朝县衙的第三高长官就是主簿。



主簿一般都是正九品。清朝时候是知县佐官,他们以掌管治安为主,同时与县丞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盐业、水利等事项。大部分的县衙没有主簿。



清朝县衙的第四高长官就是县学教谕和训导

教谕一般都是正八品,地位比较高,为县学长官,负责生员学习事务,也就是负责教育管理。训导是从九品,是教谕的副手。

县尉,又也叫典吏

一般的县尉是没有品级的。也有一些县尉是从九品。县尉管理全县治安和狱囚,负责缉捕盗贼。县尉虽品级较低,在不设县丞、主簿或者县丞主簿不在的时候县尉可以代替行相应的职权。

最后是巡检



从九品,负责捕盗。 在各关津要害处都设巡检司,以统率卒役,确保地方安全。


7老师262366556


清代县衙的官员,首先是知县,通常为七品官,相当于县长,是县的一把手。一般情况下,知县还有若干佐贰官,如县丞,八品官,相当于副县长;主薄,九品官,第二名副县长;典史,不入流,主管治安、刑狱。此外,各县还有一名主管教育的教谕。不过,清代的一个县往往并不会配齐佐贰官,佐贰官被认为是闲曹、冗官,权力主要集中于知县一人之手,所以有历史研究者干脆将清代县级政府称为“一人政府”。

一个县衙门,除了前述知县、佐贰官、教谕之外,还有若干办事员,他们就是胥吏、书吏。请注意,胥吏、书吏并不是官,尽管他们也掌握着一些权力,但地位极低,也没有官俸,只能领一点非常微薄的工食钱。按清代学者洪亮吉的估算,清代一个大县约有1000名书吏,小县则有一二百名。

书吏是县衙的文职办事员,县衙还有武职办事员,即衙役,类似于现在的警察、治安员、城管队什么的。一个县衙有多少名衙役呢?正式的编制是几人、几十人,但实际上,一个县往往有1000多名衙役。

以上,都是县衙役的公职人事。此外,清代衙门中还有一类不县公职身份的人,那就是知县私人雇佣、聘请的生活随从,叫做“长随”,还有办公助手,叫做“师爷”。


吴钩的钩沉


在一些影视剧照中我们常看到县令被誉为“七品芝麻官”,乍一听,官位宛如芝麻般大,其实在今天那也是一名处级干部了。

要想弄清楚清朝县衙有多少官员我们就要区分其是否有“编制”。

编制内

在清朝一个县衙门有一个正七品的官,是知县,按现在的叫法是县长,此外还有两个正八品的文官,一个是县丞,就是副县长,还有一个县主薄(正九品),和县丞分管粮马、征税、户籍等工作,叫二尹,又称“左堂。”县主薄称三尹,还有一个叫巡检,掌管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巡检司的巡检为从九品官。俗称四老爷,实际上是县公安局长,因此按照正式编制来说,一个县就这五位官员。

未入编制

典史:典史的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监察狱囚之事。若事简之县不设县丞和主簿,则县丞和主簿的职能也由典史一人兼领。

驿丞:驿丞管理各驿站,掌邮传及迎送过往官员之事,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兼招待所的职能。驿丞的品级为未入流。

闸官:亦为未入流官,掌各闸储泄、启闭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水库管理人员。

税课司大使:亦为未入流官,掌税收的征收。

仓大使:未入流,掌仓库的保管与守卫。

河泊所大使:未入流,掌征收渔业税。

医学训科:未入流,为一县之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立医院院长。

阴阳学训术:未入流,掌管星相(天文)。

僧会司僧会:未入流,掌管一县僧人。

道会司道会:未入流,掌管一县道士。

自隋唐以后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以稳固国家的平稳运行其实在县里也有类似的机构我们称之为“六房”。他们分别是户、兵、刑、礼、吏、工六个机构。中央的兵部相当于国防部、户部相当于财政部,吏部是组织部、礼部是教育部、刑部是公安、检察、法院一起管,是司法部,工部是建设部。县衙门的六房是中央六部的缩写,也分管这些事情。


爆炸史料


我国历史上的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是各个朝代的基层政权,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收税,征兵,赈灾,教育,文化等各领域无所不包。到清朝时,县衙基本上沿袭了元明时代的建制,知县为七品官员,手下有县丞、主薄、典吏、巡检、驿丞、医官及皂班、壮班、快班三班等部门岗位。

其中,县丞主薄相当于副县长,分管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盐业、水利,和记录县志、起草签发文书等事物;典吏负责辖区治安,巡检负责缉拿罪犯,驿丞负责对外接待,医官负责辖区医务,三班中的皂班负责县官随时调用,升堂时协助审问行刑,壮班相当于协警,配合快班工作和辖区工事水利建设,快班则相当于现在的警察,专门缉拿盗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