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期待新一代「堂·吉訶德」式教師出現

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添加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非不能也,不為也。

教育改革之所以難,在於勇氣的喪失。

堂·吉訶德單槍匹馬,向魔鬼衝去,雖然那不過是風車。然而,如果明知是風車也非要說是魔鬼,掉頭逃跑,那不是瘋子,是孱頭。

吴非:期待新一代“堂·吉诃德”式教师出现

十幾年前,面對應試教育的洶湧浪潮,教育界幾乎無法應對,因為這股潮流是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綜合體現,影響遠遠超出教育專業領域。

也有人自作聰明地提出“第三條道路”,試圖有別於不體面的“應試教育”和艱難的“素質教育”:不敢公開反常識反教育,也無力改變應對高考的嚴酷現實;順應民粹,但又不敢赤膊上陣;貌似不偏不倚,實則自欺欺人。

這個“第三條道路”實際上是試圖迴避矛盾,既無法緩解升學壓力,也不可能保存學校的體面。歸根結底,國家的教育路線只能有一條,即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吴非:期待新一代“堂·吉诃德”式教师出现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接受正常教育的權利和願望。

雖然目前社會形勢逼迫一些學校去做違反教育常規的事,多數教師對此難以接受,畢竟他所接受的專業教育中沒有這類反教育的“理論”闡述,可是,因為有人鋸短了木桶的一塊木板沒受懲罰,甚至獲得體制嘉獎與社會讚許,就把原本脆弱的教育推向萬劫不復的死地,也讓相當一部分教師喪失判斷力。

在一些地方,借教育改革之皮,破壞教育法規,破壞教育平衡,用各種低劣惡俗手段攪亂教育秩序,毀壞教育聲譽。

各種反教育行為的層出不窮,多數情況下,是少數人追求“政績”“名聲”的行為,而問題長期得不到糾正,則是為了利益集團的長久“收成”。行政不作為,疏於監督,一些官方媒體也在其中推波助瀾。每年高考結束,媒體大肆炒作,製造轟動效應,完全無視教育本質,迎合民粹,擁立落後文化,不惜把民族教育品質拉低、再拉低。

業界悲嘆“積重難返”,但教育界每一次的熱熱鬧鬧改革,都會換來更瘋狂的應試浪潮干擾,絕大部分學校都是被浪潮裹脅,卷著走的。

吴非:期待新一代“堂·吉诃德”式教师出现

非不能也,不為也。許多困難,完全是社會病,不作為造成的。

目前,在這樣的局面下,學校所能做的往往只能是設法減輕對學生的傷害,力圖以比較小的代價為學生獲取深造機會——就這麼個低目標,也必須克服巨大的阻力,學校既要費盡口舌向社會解說,還得應對主管部門的行政壓力,甚至還得面對教師和學生的懷疑。

要儘可能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品質,在未來社會能從容應對任何困難或複雜的局面。精神品質的“底子”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打好,如同植物的成長,不能忽略“時”。教育誤了“時”,學生失去最佳生長期,不僅會加大“差異”,而且有可能“變異”。基礎教育不能犧牲人的全面發展去獲得考試分數的提升,不能犧牲學生的精神品質,讓他們在未來社會淪為庸人或幫閒。

吴非:期待新一代“堂·吉诃德”式教师出现

科技文化界批評中國教育出不了“大師”“傑出人才”,難以獲得諾貝爾獎等等,其實,和全面的“人的教育”發展狀態相比,“大師”“傑出人才”或幾個諾貝爾獎未必能說明太多問題,教育要做的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中國教育改革需要正本清源,真正以人為本,讓所有的人都能在學校接受正常的教育,走出學校,在社會能“合理地做人”。

一個有創造激情,有改革活力的社會,也必然是人們有自尊、有教養的文明社會,我們無法想象,通過價值觀混亂的教育可以實現那樣的夢想。未來社會的人的品格,要靠今天的教育培養;如果社會無力,家庭無力,那麼學校和教師就必須當仁不讓,來承擔這份責任,儘可能地多做有益的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盡力而為。只要教師還有擔當,一個民族就能有進取心,不會放任自流地墮落。

一百多年,外禍內亂加災荒,中國基礎教育靠一批批堂·吉訶德式的有識人士,不計個人得失,拼命硬幹,忘我工作,才有了後來發展的基礎;正是那一批人的執著和堅守,奠基了今日中國的基礎教育。

期待新一代堂·吉訶德式教師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