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研究教學法先得去教學

吳非:研究教學法先得去教學

有位知名教授問,高校研究中小學教學法的教師,他們的講座或者對基礎教育的評論,為什麼中小學一線老師常常不認可?

我說這個問題複雜,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專家學者的講座,老師們還是很重視的。至於存在問題,可能首先在於他們關注的不是“教育”,而是“學術”;在於他們總是把自己當成“研究者”,而忘記自己也是教師。——不把自己當教師,或是輕視中小學教師,都可能形成隔膜。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一些中小學教研員身上。

吳非:研究教學法先得去教學

有位研究教學法的副教授偶然和我相遇,雖然無人介紹,副教授還是直截了當地對我說:“你能不能上些課讓我研究研究?”對她這樣說話,我很驚訝:三十多歲的在讀博士,有了副教授職稱,仍然不會恰當得體地表達。從這句話就能看出,她對中小學教學缺少起碼的認識,——教師上課可不是為了讓博士去搞研究的。她非但不可能知道教學是怎麼回事,不知道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作為教師,她也不具備研究的素質。我估計她對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都是這樣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最近在《教育研究與評論》雜誌看到一位化學老師的文章,披露的事實也很震撼:有個師大化學教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長文,詳細記錄在中學聽的一節課,沒有什麼分析與評論,幾乎是“實錄”;雜誌刊載這位教授的文章有什麼背景,讀者不清楚,但那節課的執教老師以後卻很難有機會介紹這節課的設計了。執教的中學老師自身有研究能力,而教授不過是個課堂的記錄者,他的“研究”沒有價值。

有位中學教師說起,某大學的一名教學法副教授,公開聲稱“中小學語文教師水平太差”,揚言“要逐一批臭”。這類不負責任的言行,也影響了高校教學法研究的聲譽。如果高校教學法教師到中小學上課,我們不作太高的要求,至少應當比一般教師要稍好一些,但情況往往令人難堪。

一些教授指責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批評中小學教師業務水平低,在應試教育盛行的當下,這種批評有一定的依據,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教育現象,教授們為什麼不作點反思呢?現今中小教師都受過師範教育,如果大批中小學教師的業務能力出了問題,“培養”了他們的大學難辭其咎。大學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教授們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是可以討論的。

吳非:研究教學法先得去教學

研究教學法的教授對中小學教育的批評失之膚淺,可是,如果讓他們到中小學掛職一個學期或是聽上幾個星期的課,他們便會百般推卻,這樣的“研究者”怎麼可能有令人信服的判斷?我對教育學者很尊重,然而,當我發現他們鄙薄一線的實踐,誇大學術研究的地位時,我逐漸明白這種“學術”和教學的差別。中小學教師,精力和心思在“人”上,——在人與人的溝通和交流上,在對人的潛移默化與滋養上,在對人的未來的期望上,而非構造顯示身份與地位的“學術成就”。

同樣,從事基礎階段教學的教師,他可以通過努力,具備一定的學術背景,而如果他脫離具體的教學工作,他就不是一名純粹的教師了。在中小學,常常有教師放棄課堂,熱衷於去做輕鬆一些的“管理工作”。他們當中,有些原本就缺乏專業意識,不擅長教學,有些則是對教學倦怠,專業水平下降,繁雜的社會活動又讓他們不可能有學術方面的追求。在現行體制下,這樣的“管理者”,除了獲得一些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社會資源,對教育教學而言,沒有意義。然而,也正因為這樣一種體制,使相當一批脫離教學的管理者獲得種種資源,成為“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不止一次聽到中學同行批評:一個省的中小學“特級教師”,一半以上不上課!

“研究者”和“管理者”對課堂居高臨下的觀察,對一線教學的生疏,使他們不可能對教師的教學作出正確的判斷,這也是目前各種“培訓”和“指導”效率不高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