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中的動物是否應該要放回大自然裡面?如果是讓你做,你會怎麼做?

小沫剪輯視頻


動物園中的動物應不應該放回大自然?表面上看,動物屬於大自然,自然是應該讓它們回到自己的家園。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放與不放的選擇題,而是一件充滿了各種阻力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就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動物園中的動物放回大自然的阻力

確實,動物園給了我們近距離的瞭解許多野生動物的機會。但是,在參觀動物之餘,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野生動物原本屬於藍天、綠地。而如今卻淪為籠中之獸,任人參觀、挑釁,卻如何奈何。

從這一點上看,放生這些動物,確實是對它們有利的,而且大自然才是它們的家。但是,動物園中的動物並不是說放就能放的,它們的放生之路還存在著諸多阻力。

01 能力

由於在動物園中的動物都是衣食無憂的,它們的食物由專人送到籠中。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食肉動物野性退化,它們的捕獵能力下降,以至於放生後甚至無法在野生環境下捕獵。而食草動物也是如此,它們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下,有著食之不盡的食物,久而久之,它們的奔跑能力、危險意識都嚴重退化,所以,將這些食草動物放生後,它們也會淪為其他食肉動物的獵物。

因此,能力的退化是在動物園中生活的動物放生的最大阻力。

02 習性

野生動物都有自己專屬的習性,比如野生環境下的獅子是群居的、野生環境下的老虎則是獨居的。但是,在動物園中,老虎這種“一山不容二虎”的動物竟然也會與其他的老虎和平相處,這正是野性退化的表現。

而改變了習性後的動物,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它們很難適應野生的環境,再加上本身戰鬥力的退化,極容易被同類淘汰掉。

03 放生地

即便是將一些動物園的動物野性恢復,那也不是隨便可以放生的。首先,自然界中的動物都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中。而要放生一種食肉動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放生地中食草動物是否能支撐它生存,其次要看該區域內,其他食肉動物的數量,如果區域內食肉動物過多,它的進入可能會破壞原有的平衡。

因此,動物園中的動物放生野外後,首先就要面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的洗禮,其次,這些人工飼養下的動物,戰鬥力、捕獵能力都已經退化。所以,放生它們就相當於殺死它們。其次,也要考慮放生動物對原生態的影響大小。

如何讓動物園中的動物重返大自然的懷抱?

上述的阻力就是動物園中的動物重返大自然的契機。在現實中,人工飼養下的動物放生是一直在進行的一件事,因為,現存的動物大都已經成為了保護動物,而人工飼養下的動物如果能夠重返原來的野生環境,對整個生態是有好處的。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信大家都聽過“老虎谷”的項目,即使在接近野生環境下,至今也沒有一頭老虎被成功的野化過,其次就是我國獨有的老虎亞種華南虎,它們從20世紀70年代後就已經野外滅絕,直到現在,雖然人工飼養下的華南虎數量已經超過了一百頭,但是至今沒有一頭能夠達到放生野外的條件。

而想要讓動物園中的動物重返大自然。我認為,首先,要針對性的把這些動物做野化訓練,比如活禽投食,在老虎的野化訓練中,工作人員大都會選擇體型龐大的牛作為投餵的主角,而像老虎這樣的猛獸,要放生之前除了野性訓練外,還要將它單獨放在一個空間內,培養它的領地意識以及獨居的習性,而群居動物則恰恰相反。

其次,在放生之前,要重建生態系統。在如今,許多野生環境已經名存實亡,裡面缺少食物鏈的許多構成部分,這樣即使放生了動物,這種動物也難逃滅絕的厄運。所以,根據放生動物的習性,有針對性的重建生態系統也是很有必要的。

總結

雖然動物園的動物會因為種種原因,造成野性退化。但是,正是這些人工的保護,才使得一些瀕危物種得以保存。既然能夠保存,而且能夠通過人的努力使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多,那麼它們總歸會有重歸大自然的那一天。


獵奇動物社


相比野外環境,飼養動物還是待在動物園更安全,起碼能活著。人工飼養動物野外生存能力降低,就連人工飼養的老虎也難以適應,經野化訓練放歸成功存活融入當地種群的也極少。

飼養一旦開始就很難違逆,人類的力量實在是太強了,即便不主動地去改造生物,它們也會因為生活環境的優越而漸漸失去對野外環境的適應性。兩個例子比較明顯:①老虎。世界各地的林地由於人類的開發,使得老虎的獵物減少已經有好幾個老虎亞種滅絕,我國也外已經有十數年沒有發現野生的華南虎了,現在一些繁育基地或者動物園存在的一個目的就是幫助老虎繁育,首先幫助它們擴大種群,然後通過野化訓練將它們放歸野外,去改在它們野生同類的基因庫,然而極少成功,華南虎在動物園還有,在野外卻絕跡了;②大熊貓。大熊貓曾一度瀕危,如今由於人類的干預,·建設了一些繁育基地,也和國外合作採用租借的方式,更多地繁育大熊貓,最終目的也是擴充野外種群的基因,但到現在野化訓練放歸成功適應野外環境的只有11頭,只有9只成功或者短暫適應野外環境。

人類創造的環境過於優越,而且會使野生動物喪失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野外環境十分複雜,動物需要在幼年的時候就學習躲避天敵的技巧、捕獵的技巧,而在人工環境中不論哪一方面都比較缺乏,也不像野外環境那樣複雜多變可以給生物提供多樣的刺激,人類對它們的野化訓練只能通過分析相應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然後通過聲光電的方式使它們識別危險,我國野化訓練大熊貓就曾用豹子的模型和屎尿等作為刺激因素,使熊貓能夠躲避豹子。然而野外環境不僅有這些刺激,動物還會學會尋找水源、佔領一定的領地、學會尋找配偶,這些人類能做的有限,並不能保證它們完全適應野外的環境。

動物園的存在可以使一些無家可歸的動物或者因為人類活動受傷致殘的動物有可歸之處,並不能解決它們的野外生存問題。對於絕大多數飼養動物,最好的歸宿就是讓它們終老於動物園,極少數經過嚴格放歸訓練的動物可以嘗試放歸,但也不能過於頻繁和不知輕重,一些生物既然已經瀕危,說明已經不大適宜野外環境,呆在動物園至少能使它們存在更長時間。


來看世界呀


動物是大自然的生靈,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應該享受大自然之美,共享天倫之樂,自由快樂的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要是讓我做我會把它們全都放歸自然。

動物園束縛了動物們的自由,要是我就建一個大型野生動物園,讓它們有足夠的空間,在不破壞自然的環境下盡情的生活,在不影響動物們生活的基礎上安裝全方位攝像、錄像設備,傳輸記錄動物們的日常生活情景。

在城市建造一個動植物園,按自然界場景複製建造植物區,在園中心建一個可全方位播放野生動物園傳輸過來的動物實時生活情景,利用高科技影像技術把植物場景和動物園的傳來的影像逼真融合呼應,讓遊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覺。能真實的觀賞各種動物、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

我還要加強人類的思想教育,讓人類熱愛自然,愛護自然,遵守自然界生存法則,愛護動物與其合諧共處,各取所需。

大力發展動物醫學科技,以保護動物的生命健康,解除疾病痛苦。

發展人造肉工程,讓人造肉更適合人的口味,更適合人類的營養標準,消除捕殺、獵食動物的行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