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前親子對話的深度,決定未來孩子思維的廣度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哲學日”剛過去。這個節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擬定,提醒我們:哲學並非空中樓閣,而屬於所有人,每個人都應該保持反思、質疑、假設、驗證的好習慣。

巧的是,也是這兩天,杭州一家幼兒園要給孩子上哲學課,惹來不少爭議。家長們擔心,哲學抽象晦澀,完全超乎孩子的理解力,孩子聽不懂,怎麼辦?更關鍵的是,孩子學哲學,能幹嘛?

關於“抽象”,這堂哲學課的教材,其實是一本叫作《喂,小螞蟻》的繪本,故事大致講的是一個小男孩遇上一隻螞蟻,到底踩還是不踩,一人一蟻有不同觀點——應該沒有大家想得那麼高深。

至於“無用”,據該課程的指導專家,杭州師大兒童哲學研究所主任高振宇所說,課程會引導孩子不斷提問,比如“螞蟻是益蟲還是害蟲?”、“小螞蟻如果被男孩踩死了,它的媽媽會不會傷心?”等,看似簡單,其實是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與自然、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契機,呵護孩子對自己和身邊世界的好奇心,並發展理性思維能力。

其實,讓孩子從小學哲學已經是全球熱潮。英國教育基金會曾組織48所小學的孩子上哲學課,自由地討論真理、正義、友誼等概念,結果發現,參加哲學課的孩子,其數學成績、閱讀和寫作水平都大大提升。美國不少小學,則從二年級就開設哲學課,通過課堂討論與辯論等形式,深入思考與探究自我、他人與社會有關的一系列哲學問題。

國內的,早在幾年前,長江實驗小學也開出了兒童哲學課,這是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課程表:

15歲前親子對話的深度,決定未來孩子思維的廣度

學校在兒童哲學課後做了一個小調查,發現孩子們十分喜歡哲學課的課堂氛圍,有一位孩子說:“我覺得我的哲學課是最有趣的,因為不管我回答得怎麼樣,都不會錯!”

15歲前親子對話的深度決定孩子思維的廣度

“讓孩子學習哲學,不是要鼓勵他們成為哲學家,而是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一種尋根問底和不斷反省的態度。”美國當代哲學家、被譽為“兒童哲學之父”的馬修·李普曼曾如是說。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如何激發孩子的哲學潛能呢?李普曼給出了一個建議,“哲學的核心在於對話。”

是的,對話。但這不是口頭上的運動,而是頭腦運動,能讓孩子時刻思考自己的觀點,併為自己找到理據,也要學會對別人的觀點進行判斷。虛心接受對方的思想。而最好的導師,就是我們——孩子的爸爸、媽媽。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李普曼在自己的兒童哲學教育系列教材——IAPC版教材中,清晰地列明瞭對應不同年齡段,親子該討論哪些哲學話題,對應培養何種能力:

學前階段:讓孩子學會鑑別和比較簡單的對象,啟發他們準確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判斷。

一、二年級:帶領孩子探究“意義”,通過日常對話,學會簡單的推理,接觸各種各樣不同的觀點,進而思考情感的合理性。

三、四年級:為孩子進入下一階段正式推理的學習打好基礎,讓孩子開始從語言入手,理解邏輯,比如語句中的關係詞、歧義等。

五、六年級:通過日常對話,初步掌握邏輯推理的知識,鼓勵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豐富的想象力,並啟發孩子互相學習。

七、八年級:主要涉及倫理道德、語言藝術和社會學科三方面的初步哲學知識,開始談論一些倫理和社會問題,比如公平、自然、撒謊以及規則是怎麼制定的,另外還探討性別歧視、兒童權利、動物權利等等。

九、十年級:探討普遍性的社會問題,比如法律的作用、個人的自由,犯罪和公平的不同維度。

從3歲一直到15歲,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孩子的對話更深入一點,孩子的思維就更開闊一點,長大後思考任何問題,才能更加開放、獨立。

下面,就針對學前、小學、中學三個階段,各分享2個非常經典的哲學議題或故事,以及與孩子討論時值得關注的落腳點。

學前階段:“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嗎?”

前面談到,學前階段,孩子主要得學會鑑別和比較簡單的對象,啟發自己準確表達見解和判斷。法國幼兒園裡的“哲學工作坊”中就有兩個經典議題。

第一個經典議題是:“什麼是人類?人類和動物有分別嗎?”

且看導師是如何引導孩子們不斷深入思考的。

導師拋出問題後,有個男孩說:“人類是兩腿站著走路的,動物是四腳爬的。”

馬上就有一個女孩舉手:“我不同意,雞也兩腿走路!”

另一個孩子說:“動物會吃我們!”

然後一個聲音很小的女孩說:“但人類吃動物更多。”

等所有孩子都發表了一輪意見後,導師又提出問題:“人類會做什麼?或者不會做什麼?動物又會做什麼?”

每次都是那個聲音很大的男孩子搶著舉手發言:“人類不會隨處大小便!”

另一個男孩子說:“我上星期才見到一個男人在地鐵尿尿!”

其他的意見有:“動物在籠子裡睡覺,人類在床上睡覺。”也有孩子持相反意見:“如果沒有人類,動物就不會在籠子裡。”

有孩子提出:“人類有同學、朋友、家人。”

這時導師歸納孩子的思路,導師說:“你是不是想說人類有社會?人類會不會依賴社會生存?動物有沒有社會?”

有孩子又提出:“動物也有父母和社會的。”

突然那個聲音很大的男孩提出一個觀點:“人類的身體大小都差不多,但動物的形體有很大也有很小的,例如 Seismosaurus (世上最大的恐龍)就很大!”

導師再把問題推進:“人類與動物,有沒有等級之分?人類會發明,動物會不會?人類比動物高級?還是動物比人類高級?”

孩子又紛紛舉手發表他們的見解:“人類比動物高級!”“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狗好像我的家人,我們沒有分別。”“人類幫助動物。”“動物幫助人類才對。”

這些還沒上小學的孩子,都各有自己的觀點,思路清晰,踴躍參與討論,自信地發言,同時亦尊重其他孩子,他們新奇的想法讓人大開眼界。

第二個經典議題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嗎?”

第一節的時候,孩子們還是有問有答:“我們當然不一樣呀!”“ 哪裡不一樣?”“她是女孩,我是男孩。”“ 我有黑色頭髮,她有金頭髮。”“ 你是中國人,我是法國人。”他們說了很多外表的不一樣。

討論完題目之後,孩子們通常會做一些相應的小練習,比如互相畫自己的同學,看看別人與自己的一樣和不一樣,又比如玩布偶,那些布偶有各個哲學家的卡通造型,導師套在指頭上說哲學家的故事,三歲小孩也用布偶來說自己的心聲。

這樣的哲學工作坊,其實給孩子提出任何問題、表達任何想法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孩子一懂得說話就會提出問題,和孩子對話,他們那些單純而直接的問題和想法,往往能讓我們大開眼界。

小學階段:“為什麼國王不快樂?”

上了小學後,孩子就要開始探究“意義”問題,不再是簡單粗暴地給人事物貼標籤,而是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思考各種情感的合理性。運用邏輯推理,學會從不同維度看問題。

這個階段,有一個經典故事值得我們與孩子討論,由《哲學家與兒童對話》作者、德國哲學家裡夏德·普雷希特推薦。

他曾帶兒子去波茨坦參觀那裡的莫愁宮,兒子非常喜歡聽國王、古代戰爭和古人生活的故事,於是漫步其間,他們談到了當年就居住在這座美麗宮殿的國王——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出生在一個崇尚軍服、操練、風紀的國度,父親以嚴厲聞名於世,14個孩子中,腓特烈排名老大,自然成為儲君,可腓特烈生來柔弱,只愛文藝,老國王只得展開了一系列苛刻訓練:必須在7分鐘內吃完早餐,必須熟悉各種規章制度,熟讀軍政寶典……

可腓特烈一有機會就找“禁書”——小說、藝術、音樂等書籍來看,還練習吹笛子,最後換回父親無情的體罰。受不了這一切,腓特烈終於出走,他的好友卻因為沒有向老國王告發而被判處死刑,最後死在了腓特烈的面前……

繼位後,腓特烈決心停止暴政,禁止肉刑、宗教自由、新建學校、種植土豆,可這些政策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帶兵征戰,不斷保全乃至擴大自己的疆土,比他的父親更嚴厲……他為自己興建了一座“莫愁宮”,希望在此無憂無慮地享受藝術人生,可最終,他卻變成了一個孤獨、固執的人,臉上再也看不到笑容。

腓特烈大帝幸福嗎,或者說什麼才是幸福呢?……有一些問題值得討論。且看普雷希特與兒子的對話:

父:“你覺得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子:“因為他看到了太多殘酷的事情。”

父:“他的憂慮不是進行戰爭才有的,你可以想想他的青年時代——他的父親經常體罰他,他過得非常鬱悶……”

子:“真的很可怕,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父:“兒子,我也是這樣想的,誰經歷了太多的可怕事件,永遠都會放不下。你覺得,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呢?你自己呢,你也有過憂慮嗎?”

子:“在學校,有時候會有,但我更願意把憂慮都排除掉。”

父:“那你認識總是幸福的人嗎?”

子:“不,爸爸,人人都會有點憂慮的,沒有憂慮,也許就不會感到幸福。”

……

通過這場討論,這對父親得到一個新觀點:人類很聰明,但不可能永遠幸福。我們的大腦常常是不平衡的,即使願望得到滿足,目的達到,也不會總是幸福的。

關於苦樂,與“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齊名的美國當代哲學家加雷斯·馬修斯也講過一個經典的故事,來自《青蛙和蟾蜍——好夥伴》裡的《惡龍與巨人》。當時,他在蘇格蘭一所小學給孩子們上課,就用這個故事開場。

青蛙和蟾蜍同看一本書。蟾蜍說:“這本書裡的人物好勇敢哦。他們又打惡龍又打巨人的,一點也不怕。”青蛙說:“不知道我們倆勇敢不勇敢。”

這對好朋友看的書雖然叫《惡龍與巨人》,但它們並沒有殺害任何惡龍,也沒有遇到任何巨人,卻遇上了一些致命的天敵——剛出洞的蛇、山崩、老鷹……他們一直在逃命,每次化險為夷後,他們總是一邊發抖一邊稱讚自己:“我們不怕!”最後,他們回到蟾蜍家,蟾蜍跳上床後用棉被緊緊裹住自己,青蛙鑽進衣櫥關上門,一起感受那勇敢的滋味。

這個故事刺激孩子去思考“勇敢”到底是什麼:

  • 是否必須面對危險才能證明自己勇敢?
  • 那麼,又得面對什麼樣的危險呢?
  • 如果說,那項危險是不可避免的或是不值得冒險的行為呢?
  • 人可不可能在逃跑或躲藏起來的情況下,仍被稱為勇敢呢?
  • 有時候人堅守自己的崗位,會不會只是有勇無謀的表現呢?
  • 發抖或者害怕,會不會否定一個人的勇敢呢?
  • ……

相信在討論過程中,孩子會提到更多令我們印象深刻且多樣化的問題或觀點。

中學階段:“要不要切換車廂的軌道?”

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可以開始討論倫理、道德等社會議題,比如公平、自然、規則、性別歧視、兒童權利、動物權利等等,甚至法律的作用、個人的自由,犯罪和公平的不同維度等。

比如“自由”,柏林牆的故事就很適合用於討論這個話題。

東德建立後,就有很多人逃往西德,東德於是建立了龐大的預防和隔離設施,即柏林牆,但逃跑的事情仍在不斷髮生,最後東德的邊防軍甚至得到命令,對一切逃亡者格殺勿論。

一直到1989年秋天,東德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活動,東德政府決定開放自由旅行,無數人湧到柏林牆旁,要求通過,從此以後,柏林牆不再是威脅,憤怒的東德人直接把牆拆除,隨著柏林牆的倒塌,東德也解體,到1990年秋,東德加入西德。

不妨和孩子聊一聊下面這些問題:

  • 兩個德國之間有什麼差別?如果是你,你願意在哪邊生活?
  • 如果有人修建了一堵圍牆,你無法去探望外公外婆,你能想象嗎?
  • 你覺得東德有權力修建圍牆嗎?它曾經宣告:我們是更公正的德國,我們這裡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同樣的待遇,所以我們有權建立圍牆,好讓這個國家保存下來……
  • 對你來說,什麼是自由?
  • 一個“什麼都可以幹”的國家,每個人都有“什麼都可以幹”的自由,你覺得好嗎?

哲學上還有一道經典的道德難題,適合在這個階段討論,尤其適合我們和孩子外出旅行、乘坐火車時討論。

設想一個畫面:鐵軌上,有五名工人正在維修,停在同一軌道上的一個車廂,制動突然失靈,車廂開始移動,並徑直飛速衝向五名鐵路工人。他們聽不到你的喊叫,但在你的面前,有一個按鈕,按下去,就可以把車廂切換到另一個軌道上,那裡只有一個工人。你會怎麼辦?

孩子可能會說,“我會切換軌道,但肯定是實在沒有任何辦法,我才會這樣做,因為五個人比一個人更有價值。”

這時,可以追問,“好的,現在重新設想,一樣的鐵軌,一樣有五個工人,一樣是飛馳而來的車廂,但你的面前沒有按鈕,可是你旁邊,有一個很胖的男人,如果你把他推下去,擋在車廂前,五個工人就得救了,你會這樣做嗎?”

孩子可能會說,“這是謀殺!當然不可以。”

這是哲學上非常著名的爭論,像改變軌道那樣接受一個人死,還是像對待胖子那樣直接把一個人殺死,對人們來說有很大的區別。但無論怎麼做,我們都會有一種“做壞事”的感覺。

雖然哲學家們為了讓道德更規範,更講邏輯和道理,建立了不少理論。可是,這個兩難問題恰恰說明,我們做道德判斷時,常常沒有按邏輯行事,做這件事的“感覺”反而是決定因素——我們總是根據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感覺來決定正確還是錯誤。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道德真的只講“感覺”嗎?這樣做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如果講到更大的公平、正義等話題,“感覺”真的可靠嗎?如果改變軌道的走向,我們救了五個人,但也相當於殺了一個人,這樣的行為又是足夠道德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