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的人屈指可数,这个朝代占三分之一

当代中国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当属高考制度了,在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高考也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高考状元更是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那么古代科举制度的“状元”们呢?

古代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的人屈指可数,这个朝代占三分之一

古代正式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在参加正式科举制度之前还要参加童试,成为童生(又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制度。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古代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的人屈指可数,这个朝代占三分之一

“三元”就是“解元”、“会元”、“状元”。 连中三元者就是你要在省里面举行的考试拿第一,礼部举行的考试拿第一,皇上亲自考试的殿试拿第一,因为考试难免受到一些其它因素发挥失误。自从科举制度实行以来,能够做到难度系数太大。从科举考试以来连中三元者仅仅只有15人,然而宋朝却有6人,占据了三分之一。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和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和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和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古代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的人屈指可数,这个朝代占三分之一

那么为什么宋朝拥有如此多的连中三元者呢?先从大环境说,宋朝富庶繁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空前繁荣,而且言论自由、社会包容,单说宋徽宗统治时候的北宋,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一些都促进了文人参加科举考试。其次在宋朝,国家实现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地位很高,文人的生活也比较精致,更多的文人去选择参加科举考试以实现自己的一身抱负。最后重点的是在唐朝参加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是官宦世家出身的子弟才有资格。宋朝改革完善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使得读书人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人参加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的人屈指可数,这个朝代占三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