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制度,令地方官举秀才,并加以考试,然后任用。炀帝设进士科,士子可自投考,考试及格,便可任官。此项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到李唐时更加完备。士人投牒自进,共同竞争,皆凭考试;合格则取,不合则去,高低贵贱,一准于此。至宋,虽然大体也沿袭于唐,但两者优劣异同,颇有出入。现将唐宋科举制度作一比较于下。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隋文帝

资格问题的比较:唐代选官,分文武二途。文选由吏部,武选由兵部。应两部之试者,必须有出身资叙。出身有两种:第一种是贵族的家世,及已有官阶勋绩者;第二种由“乡贡”出身者,他们多是“怀牒自列”的一般百姓。凡欲应试者,可于其所在的州县报名,参加中央考试;唯一限制是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当时则称为身家清白。当然并兼未经触犯国家法律在内。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科举制

至宋代,鉴于五代之乱,故特别提倡科举。严其考试,广其名额;奖励平民,抑制贵族。“贡举”的士人,没有特别资格,只要他不是大逆者,没有疾病。此外,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皆不得应试。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中国科举制度

一、应试人来源的比较。唐代应试人的来源,可分由官学出身及不由官学出身二种。生徒:由京师之太学二馆及州县诸学,选其成绩优良者,选入京师尚书部礼部受试。贡举:考生不需入学,先试于州县,及第则选往京师覆试。制举:由天子亲自策问,宋大抵沿袭唐制。常贡:与唐大抵相同,士人首先经州考选,才贡入礼部。学选:由太学三舍选充,直接试于殿试。由此可知,唐宋取士之途,大抵没有多大差别。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太学

二、试期的比较。唐代考试选,试期无一定,大抵每年一次。至宋则略有不同。宋初并无 一定,有时隔一年或二年;直到英宗时,才定为三年一试。

三、科目之比较。1、常科。唐代贡举之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开元礼、三传科、史科、明法、书学、算学,道举、孝廉、童子科。唐科目虽多,而有司取士之法,亦因时而增损,各有不同。起初秀才科最高;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自是士族所趋,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已;二科之中,又以进士为贵,得人亦最多。及至宋代,科目日趋简单,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研、毛诗、明法九科。至神宗熙宁年间,安石变法,欲罢科举,专取人于学校;故罢明经、三传等,唯留进士一科。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进士

2、制科。唐代制举科目繁多,《玉海》卷一百十五谓七十六科;《困学纪闻》卷十四谓多至八十八。盖制科之设,纯依天子所好,随时定名,鲜有成例。及至宋代,太祖时只置三科;景德二年,增至六科;仁宗时,又增为天圣十科。科举内容比较唐代的科举,科目繁多,因而考试内容更繁杂。现取其最普通之科目——明经与进士二科,与宋作一比较。一、进士科。唐代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策全通为甲等,策通四、帖过四为乙等。后来改试诗赋和帖经,高宗时加试《老子》。明经科。玄宗时,加试时务策,及大义十帖。宋代除墨义外兼考律令,至王安石变法时,此科被废。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科举考试书籍

四、考试程序不同。唐代士子入仕之程序有三:贡举法先经县试、州试,再试于礼部,合格后再试于吏部,然后出身授官;生徒法则通过礼部后,亦要通过吏部及第,才可仕官;制举则无任何程序。及至宋,程序简化,礼部试合格后,不需经过吏部之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立刻释褐,最后至“殿试”由此可见,唐宋科举程序最显著不同者则为宋不需经吏部而直接入仕。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科举

五、糊名之制。唐代考制,有公卷通榜制,此制最初还有博采舆情、广征众意的好处,但至末流,不免发生弊端。为了防弊,宋代便有取消“公卷”办法,而实行考试“糊名”。从此,考试取录的标准,不凭考官的好恶,但看考生的成绩。

唐宋选官,科举考试,论唐宋科举之比较

宋代考生

总结

唐宋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虽然有些异同,但是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1、阶级制度之铲除。魏晋以九品中正考核人物,结果重门阀而轻孤寒。科举取士,待天下人一律平等,无论何人,除有犯罪及其他服贱役者,皆可投牒自进,自由应考。一旦及第,皆得有参政之机会,不致高官美爵,为士人所把持。又以自由竞争,教化因之普及,人人皆可致身通显。

2、祸乱减少。科学是一般平民百姓入仕之途,所以弄至士人趋于科举之途。父子兄弟相教,皆念兹在兹,因而宏献上略,奇谋雄武,无所措施。故祸乱当可减少。

3、鼓励士人的上进。科举中人,既为士大夫之特殊阶级,又有免赋税、笞刑等特权;中进士后,更可安享尊荣,高枕无忧,故人人皆慕之,而争自兴奋。由此可见其勉人上达之力甚大。

4、增加朋党之祸。中国朋党之祸,多与科举有关联。唐宋之时,科举与朋党几成不可分割之势。因登第难,则赖关节;赖关节,则需朋党。此登第有赖于朋党也。而权术之上,欲争权柄,必有势力;欲增势力,必广党羽。此朋党之有赖于科第也。唐时,应试之人,以有司为座主,自称门生,结党营私,靡不由此;牛李党争,为祸烈而时亦久。宋代新旧党派之争,如王安石、司马光等,皆假考试之名,以行其学说,扩展其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