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生?会元?连中三元?

有人把古代科考比作现代的公务员选拔考试,万里挑一,难度系数极高,古代科考到底有多难?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明朝自洪武三年起开始科举,实行扩招,读书人趋之若鹜。其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应考者统称为童生,说是童生,其实也有七八十岁的老头去考。考试范围是州县,考试合格的人称“秀才”。

院试考试成绩分六等,只有在院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秀才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家中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等。但秀才并不是官,距官职还差很远。


贡生?会元?连中三元?


第二级的考试叫乡试。乡试并非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乡试三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八月份进行,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乡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有资格,意思是举人不一定都可以当官,只有在原有的官员死了之后,举人才有机会替补。

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解元,也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贡生?会元?连中三元?


第三级别的考试叫会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人才能参加会试。会试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朝廷在参加会试的人中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叫做“贡生”。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也许大家觉得能够考得“状元”是很厉害的,但还有更厉害的叫“连中三元”。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和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中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贡生?会元?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两个,分别是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

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废除,获得这一荣誉的也只有14个人,分别是唐朝2人,宋朝6人,金1人,元1人,明2人,清2人,这些人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中华人APP(据《明朝那些事儿》·整理 刘改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