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立秋之後,儘管仍處於三伏天,但對於陽氣而言,性質卻不一樣。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之前是陽氣發散、生長的時候,立秋之後,自然界的陽氣就開始收斂、沉降,人需要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啦。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初秋時分,我們的養生法則也會隨著自然界陽氣的變化,做出一些改變。這段時間,我通常會早一點睡覺,順應陽氣的收斂,也會定好鬧鐘提醒自己早起,讓肺氣得以舒展。用這樣一些簡單的儀式來幫助自己保養陽氣,希望可以順利的過渡到秋天。

但從五運六氣的角度上來說,今年整個氣運稍微有些錯亂,對陽氣的收斂會是一個小考驗。特別是從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秋行春令,比起往年,本該收斂、降溫的秋天,卻被春風吹亂。我家窗臺上養的花花草草,這段時間好像感覺不到秋天的氣息,還在很調皮的把葉子伸出來,雖然這種自然變化會讓人覺得心情舒暢,卻會助力暑熱不退,也不利於陽氣的收斂。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因為春屬木,代表著陽氣生髮,所以在這段本該收斂的時候,人的陽氣卻仍浮在體表,五臟六腑依舊空虛。我最近也會感覺,就算天氣不熱的時候,汗水還是會流淌,火氣也會比較重。

再加上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大,白天的熱會帶走大量津液,消耗體內陽氣。晚上睡覺,氣溫比較低時如果沒有做好保暖,身體也很容易遭受寒邪入侵,這時人體內部會調用陽氣驅趕寒邪,如此下來,對陽氣又是一種消耗。體質稍微差一點的人,這段時間很容易感覺到不適應,出現睡眠不好,溼氣重,到了秋天還是汗水較多等情況。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所以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除了要順應時節注意肺臟之外,還要幫助身體收斂陽氣。而關於收斂陽氣,我會從兩個方向出發,一個是飲食上的選擇,一個則是生活習慣的調整。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這段時間,陽氣還浮在體表,五臟六腑相對比較空虛。需要給五臟六腑一些輔助,把它們養好。所以,我還是建議大家養脾胃。因為脾胃主管運化,能夠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脾胃養好了,五臟六腑的功能也會強健起來,自然的幫助身體收斂陽氣。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我會比較推薦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的一道方子“珠玉二寶粥”,它的主要食材是山藥、薏米,這碗粥是我很喜歡的一道粥品,很適合在立秋之後吃,溫潤好吸收。

山藥本身健脾的功效就比較強大,但除了健脾之外,它還有收澀的作用。喜歡吃山藥的朋友都知道,山藥水分含量比較充足,煮熟之後夾起來還能看到幾根拉長的銀絲,這是因為山藥生長於地下,非常善於將周圍的水分納為己用,它這份收澀的本事也可以幫忙收斂陽氣。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而之所以會用薏仁搭配山藥也是有理由的,它們能夠完成一補一洩的功能。張錫純是這樣說的:“單用山藥,久則失於粘膩;單用薏米,久則失於淡滲,惟等分並用,乃可久服無弊”。什麼意思呢?

張錫純指出,山藥滋膩,吃多了很容易把身體的通道堵住。所以,會加一些薏仁,因為薏米有瀉溼的作用,在補的同時幫身體疏通、清熱。而薏米性甘淡且涼,有祛溼的功效,但如果單純只吃薏仁,正氣不足的朋友很容易因為它洩的功能損傷身體。這時候山藥又起作用了,它能夠幫忙滋補脾胃,不至於洩的太過。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除此之外,原方中還會加一點潤肺止咳的柿霜餅,但它是佐食,如果你本身沒有咳嗽的情況的話,沒有必要加。不過我們可以往粥內放一點糯米,它是米類食物裡最滋補的,可以補血、補虛、補脾肺,它與粳米不一樣的是,糯米溫性,能夠暖脾胃,所以這個粥脾胃虛寒的人也可以吃一些。具體的做法也為大家準備好了:

食材:生山藥 100g / 生薏仁 100g / 糯米 50g

做法:1、生薏仁、糯米需要提前用冷水浸泡2小時,撈出以後瀝乾水分。

2、將生山藥洗淨去皮,切成丁備用。

3、取鍋放入冷水,加入生薏米、糯米,用大火燒開後轉小火。

4、待粥快煮好時,放入山藥丁,再煮15分鐘左右即可。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這碗粥的味道十分清淡,卻很養人。因為有山藥以及糯米的加入,所以吃起來會有一點黏黏的感覺,是唇齒很喜歡的軟糯滋味,細品之下還會有糯米的香甜。所以不怎麼需要配菜,我都能夠吃下好大一碗~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生活習慣的調整,因為這段時間仍處於三伏,很多三伏天比較適合的活動雖然可以繼續,但方式上卻要有所改變了。

  • 立秋之後,適合艾灸湧泉穴

秋天時艾灸,很多朋友會發現自己很容易上火。這是因為立秋之後晝夜溫差變大,人體會有一個適應過程,不能很好的保持新陳代謝的穩定,所以艾灸常常會令體內陰陽失去平衡,表現出現上火的情況。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所以秋天艾灸方式需要特別注意。可以選擇艾灸湧泉穴,它是腎精首穴,腎主水,能夠給身體補充陰津。另外,還需要晚上睡覺之前用艾葉泡腳,把上焦的火氣往下引,與腎水相交,溫暖下半身。這樣的艾灸方式特別適合那些睡不著覺,總覺得虛火往上冒的朋友。

我通常是泡完腳後,就給自己艾灸10來分鐘,一直堅持到冬天。因為習慣保持的很好,所以就算到了寒冬,我也很少覺得手腳老是冰涼,捂不熱。

  • 立秋之後,不要過早貼秋膘

我身邊不少朋友因為夏季消耗比較大,所以一到立秋就想著要貼秋膘,讓我陪他們吃好吃的,給身體補充營養。但萬事不能急,初秋時節,還不是貼秋膘的時候。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因為這段時間仍處於暑中,溼氣比較旺盛。脾胃受溼氣困擾較為虛弱,本身壓力就已經很大了,此時若是再大量吃一些進補的食品,脾胃消化不了反而會在身體內堆積成溼氣,也會傷害到陽氣。真正貼秋膘的時候,得要等到秋分才是最適合的。

  • 秋天,情緒要收斂,不宜“悲秋”

秋天開始,需要收斂起情緒。《黃帝內經》講秋三月的養生方式時就說要“無外使志,使肺氣清”,如果說夏天是讓大家在情緒上不要壓抑自己,那麼秋天就是不能讓情緒往外散了,此時需要好好收斂情緒,避免傷到肺氣。

初秋,積蓄陽氣要趁早

因為肺在志為悲憂,悲思過多就會傷到肺,肺氣虛了,人的一些小毛病,諸如容易感冒、呼吸不通暢就會接二連三的冒出來。這時候我會選擇多讀讀書、寫書法、賞花或者給自己做一道可口的小甜品,事情雖然簡單,但是卻能夠很快讓情志安寧,使肺氣自然的得以清肅。

立秋之後,從生活習慣上一點點的進行調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收斂陽氣。

-END-

初秋的秋意還不算特別濃厚,這好像是大自然賜予身體的緩衝時間。等到我們尋找到身體與自然環境的平衡點後,秋天才會真正的來到。然後跟隨自然的腳步,不慌不忙的滋養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