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陽氣”二字
平時生活中也能聽到不少
“這人陽氣不足”、“採陰補陽”
“養生就是養陽氣”,等等
“陽氣”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真是既熟悉又陌生,公司的籮籮周是個虛胖了30年的妹紙,每次問醫館的大夫為啥減了一輩子肥了但總是減不下來,大夫都說她的那些五花八門方法都沒對,根本原因在於腎陽有點虛......那這“陽氣”究竟是什麼?
整個中醫的根基:《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咱們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是整個中醫的基礎,自成書以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是後來歷代中醫學者不可不看的中醫經典。
當中有句話: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什麼意思呢?
古人把陽氣與身體做了類比,就好像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就是黑暗陰冷,萬物也不能生長。
陽氣與人體的關係也是同理,有陽氣,五臟六腑運行才能正常,才能生機勃勃,不然就會“折壽而不彰”,不彰就是不明顯。沒有了陽氣,生命的跡象也就不明顯了。
如此可見,陽氣對於人體就如同太陽對於地球一樣重要。
那到底什麼是陽氣呢?
我們可以簡單從食物在人體運行的角度來看:
人吃進去食物,食物在胃和小腸被研磨、混合、攪拌,這需要胃和小腸的陽氣;
食物被腸道中被各種消化液分解,然後吸收進入人體,消化液的分泌和物質的吸收這需要肝、膽、小腸的陽氣;
然後人體血液、津液在體內的運行輸布,這需要心臟、肺、腎的陽氣才能很好的送達;
人體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廢棄物,有的隨汗液、尿液、大便排出,這些廢棄物的運輸,這需要膀胱經、腎經、肺經的陽氣;
最終食物通過一系列轉化使我們人能思考、能說、能動能跳、能哈哈大笑,更需要陽氣。
所以陽氣是什麼呢?
簡單理解陽氣就是使各個臟腑器官正常運轉,從而使人體能正常運轉的能量。
所以陽氣不足會怎樣呢?
哪個臟腑不足,哪個臟腑相應的功能就會偏離正常,從而出現各種毛病。
這就是經常聽到的那句話:陽不足則百病生
以扶昇陽氣為治病思路的扶陽派
每個中醫都有自己治病的流派與理念,有從脾論治的,有從肝論治,也有專門扶昇陽氣的一派,這就是著名的扶陽派。
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力紅老師曾在“扶陽論壇”上說:什麼叫陽?其實陽就是熱量。那麼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叫冷呢?學過基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我們有熱能,但是沒有“冷能”這種東西的,只有熱不足。當你熱能不足的時候,就顯得冷。
由此可見人體冷也只是表象,冷造成的溼寒都是表象,陽氣不足才是問題的根本。
現代人生活習慣比以前有太多的不同,油膩的辛辣的飲食習慣、12點甚至更晚的熬夜、社會前所未有的快節奏與壓力、以及照顧身體知識的缺乏,這些因素都加重了陽氣的損耗。
所以咱們可以留意一下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看起來精氣神好的可能沒幾個,大多數都是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狀態。
陽氣足,精氣神才好
“精氣神好”直接拆解精、氣、神三個字就理解了,首先人精力是旺盛的,每天干活、上班都不覺得累,即使累了也很快能恢復,這叫精神好;
整個人說話聲音是洪亮的、有底氣的,走路是帶風的,這叫有氣;
神的表現就更明顯了,眼神是有光的,同時整個人臉色無斑無痘,皮膚是光亮有神采的,對待生活都是充滿的激情與熱愛的。
下面這張照片中的南老就是精氣神好的代表:
南老總是神采奕奕,給人仙風道骨的感覺,他在《我說參同契》道出了一個他自己用的秘方:桂圓肉,花椒,艾絨,搗爛,睡覺時敷在肚臍上。
這其實是以前道家補陽的一個秘方,配方雖然簡單,就三味常見的藥材,但是中醫有句俗語叫“藥若對症一碗湯,藥不對症用船裝”,對症了,方法其實可以很簡單。
【艾絨】
《本草匯言》:暖血溫經,行氣開鬱之藥也。開關竅,醒一切沉涸伏匿內閉諸疾。
【龍眼】
《神農本草經》: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花椒】
《本草綱目》:能散寒除溼,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
艾絨,被稱為“純陽之物”,補充陽氣的最佳選擇。所以他可以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補陽氣。
龍眼也叫桂圓,是滋養補益作用,也是一個溫性的藥材。
花椒,我們吃菜不小心吃到花椒的時候嘴巴一大片一下子感覺特別的麻,這說明什麼?說明它走串行氣的效果不錯。
花椒可以幫助艾的陽性之氣在身體散佈,而滋補的桂圓又可以在陽氣散佈的同時補益氣血,讓人安神。
中醫成方可不是隨便配的,其實是很有邏輯的,這三味搭配在一起就真的很精妙~
我們在南師的經典方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良,把原來肚臍丸子做成了
可以發熱的艾貼,撕開包裝5分鐘就可以暖暖的,幫助花椒、桂圓和艾絨更好的發揮作用,隨時隨地去除寒氣,輔助陽氣上升。閱讀更多 貴陽孔學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