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爲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襄樊之戰塵埃落定,以關羽敗亡、荊州盡歸東吳而結束。噩耗傳至西蜀成都,劉備作為關羽的大哥聞此凶信,昏厥於地,淚溼袍襟。他不相信自己戰神般的二弟會陣亡,更不願相信荊州已經丟失。他先是大哭,後是祭奠。但是劉備沒有立刻起兵去伐東吳,而是在關羽去世兩年後才去報仇,這是為什麼呢?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一、當時局勢晦暗不明,吳魏關係微妙。孫權將關羽首級送與洛陽曹操,曹操知道此乃孫權嫁禍之計,厚葬雲長於洛陽南門外,並且賞賜了來使。當時劉備與曹操勢同水火,現又與東吳完全決裂,昔日盟友變成了不同日月的死敵。前有赤壁之戰蜀吳聯盟,後又襄樊之戰魏吳同盟,孫權在三國中完全沒有自己的立場,哪邊對自己有利就會與誰聯合,十足的投機者。劉備一旦立刻動兵,將會再次面對兩面敵人,而以當時西蜀國力是決不能抗衡的。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記載:玄德曰:“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孔明曰:“聞東吳將關公首級獻與曹操,操以王侯禮祭葬之。”玄德曰:“此何意也?”孔明曰:“此是東吳欲移禍於曹操,操知其謀,故以厚禮葬關公,令王上歸怨於吳也。”玄德曰:“吾今即提兵問罪於吳,以雪吾恨!”孔明諫曰:“不可。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二、自身實力耗損嚴重。經過漢中之戰,劉備雖然奪得南鄭、東川一代廣大土地,但兵力與物資短時間內沒辦法調集和籌措,而新增的疆域需要政治融合,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來消化完成。

三、群臣諫阻。《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雲之諫,下令起兵伐吳。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張飛演武場見劉備時: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這三點乃是劉備當時沒有立刻起兵報仇的原因。那麼下面就是要說說本篇的主題:劉備伐吳到底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有別的目的呢?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小編寫此文前查看了很多網上的文章和見解,百分之八十論點認為劉備伐吳實際上是為了荊州。從利益關係上看,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最主要的動機。但是小編不這麼認為。劉備是何許人?非常人也。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他都以忠義為本,以民為根。在三國亂世中,劉備從起兵到他登基稱帝,從來沒有忘記過他的初衷,不忘初心。這就是為什麼關羽、張飛、趙雲乃至諸葛亮等名士勇將都至死相隨、永不相棄的原因。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關羽作為他的兄弟,他的革命同志,有著不可割捨的戰友情,兄弟情。東吳背信棄義背後偷襲致使關羽隕敗,孫權這一舉動不僅違背了劉備的人生信條,更是觸動了他的逆鱗,這是他必伐東吳一也。

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方霸主,與有幾個時期的人才相助至關重要。徐州時期的是諸如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糜芳等的燕趙青徐班底。荊州時期的是荊州土著人士,如馬良、黃忠、魏延、霍峻、諸葛亮等,這是他崛起的中堅力量。成都時期就是成都本土人士了。荊州丟失,這些中堅力量都在觀望劉備。伐吳,既能為兄弟關羽報仇,又可全桃園之義,還能得荊州人士之心,這是劉備必伐東吳二也。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四通八達是爭奪天下兵家必爭之地,有之則有望一統華夏,失之則退出爭奪天下的可能。趁曹操新喪,曹丕無力遠圖之際,東吳惶惶不可終日之時,一奪地利,二具人和,三趁曹操新喪之天時,有此三利,所以劉備伐吳必也。

人性的考驗——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別有用心呢?

小編從未懷疑過劉備的忠厚仁義,希望有志之士發揚其良好的品質,不要被現代厚黑學所侵蝕。三國之所以能夠影響深遠,不僅因為其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更是因為那些仁智禮儀信,華夏民族的優良品質讓我們敬仰。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期再見。

文不加點一孔章,歷史長河論短長,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討點贊,我是雲羽軒,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