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腔及道白以陝西"涇三高"語音為準,即就是西府秦腔也向此靠近,爲什麼呢?

LiU32820


秦腔的形成時間,應該是在明正德前後,而至嘉靖年間,最終形成於陝西三原縣一帶,這是因為明代中葉以後,由“開中法”(鼓勵商人至邊塞捐納糧食,以換取鹽引,取得販賣食鹽的資格的制度)引發的處於萌芽狀態的商品經濟,使得三原、涇陽商品流通得到蓬勃發展。

作為西北地區商品集散地的三原、涇陽一帶,是通往西北乃至西南、華北各地的商業中心。這裡地處渭河谷地北岸,土地肥沃,水陸交通便利,是北通延安、榆林的西北邊關,南扼西安府的北大門。區位優勢明顯,不僅是陝西文化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關學思想最為集中之地。三原、涇陽文化積澱深厚。宋元時期,這裡商業繁華,俗稱“小長安”。尤其是三原,地處關中中心地帶,交通發達,俗稱五省通衢之地。明代中葉,三原已經發展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各種貨物都有了專門的市場。嘉靖、隆慶、萬曆時期,三原在全國的商業威望更是達到鼎盛階段,成為馳名全國的商業之都。

清代,三原、涇陽的商業更為發達,由陝西輸往西北及西南各地的大宗商品,主要有中藥材,棉布、糧食、茶葉,以及輸往川藏的棉花、回絨氈、布帽等。來自四川、甘肅及陝西南北二山的中藥材,也通過三原、涇陽輸往湖廣及東南各地。早在明代中葉,三原就已經有了專門刻書的富春堂書局,現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就保存了西安府三原縣富春堂書局雕版秦腔《賀后罵殿》的木刻板,全部刻板共24塊,就是這一時期三原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並孕育了秦腔的明證。

與三原毗鄰的涇陽縣商業也十分發達,在明末,蘭州的水煙運銷就已經為陝西商人所控制,商人從蘭州陸運水煙至涇陽,然後再東運至江蘇、湖廣、廣東各地。除水煙外,茶葉也是涇陽的重要轉運商品,清代西北各省所需的茶葉,都要從涇陽過境。陝商從湖廣、福建、江蘇一帶,經水路把原茶沿漢江、丹江運至水陸碼頭商洛的龍駒寨,再由陸路經藍關古道運至涇陽縣城,經過當地茶葉店的加工製成磚茶後另行包裝,然後再銷往西北各地。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工,也就催生了手工業工人群體的發展。

與三原相比,涇陽多加工類企業,主要從事茶葉和皮毛加工,而三原則多商業類企業,行銷的商品遠比涇陽要豐富全面。

正是發達的商品經濟和隨之而來的產業群體以及富商大賈,使得在該地區產生一種文化娛樂樣式成為可能。與南國的商業性娛樂不同,陝西地區由於長期浸潤著濃郁的家國情懷,在這裡人們並不以為戲曲就是單純的娛樂消遣,而是以戲曲傳播商業文化和誠信的原則,進而擴大自己的商業和品牌的影響。他們在娛樂中依然堅守關學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即躬行禮教、剛直不阿、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明代中葉以後,社會上存在著道德滑坡和世風日下的趨勢,商業上的不正當風氣也在日漸銷蝕著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傳統,因此,利用俗文化拯救世風,就成為一些人的自覺選擇,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寓教於樂的藝術樣式來滿足商業經濟和拯救世風的需要。而三原、涇陽一帶又是陝西經濟文化的中心,於是在這裡產生一種新的娛樂形式就成為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