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達:一封市內掛號信旅行3個月說明了啥?

馬 達:一封市內掛號信旅行3個月說明了啥?

由我擔任總編審的《我的臥虎灣》公眾號,去年底舉辦的“難忘的聲音”徵文評獎揭曉後,1月底即將作者獎品——書法作品分別以掛號形式寄往全國各地。其中,有一封寄往北京豐臺區花鄉一帶的掛號信,卻在前天輾轉又退回到我手裡,退件理由是:此地無此人,無法聯繫。

見到這封退信,我大惑不解:信封上的地址都是作者直接提供的,而且還寫上了便於聯繫的手機號碼,怎麼能收不到呢?再說,即便收不到,也不至於過了近3個月才原封不動地退回呀?

經過指定專人聯繫,又找到了原作者核對,他告訴說,信封上的地址並沒有錯,可能是郵局離著住的地方太遠了,他們不願意送件。以前寄的好多物品都是需要過去領取的,而且每次去了他們都得找好幾遍才能找到,裡面管理比較混亂。他提出建議,將掛號信改為到付式郵件,肯定就能很快收到了。按照他的這一建議快遞後,第二天就收到了這個郵件。

馬 達:一封市內掛號信旅行3個月說明了啥?

嗚呼!還有這等郵差!倘若當初不是寄的掛號,恐怕再等3個月也還退不回來的。很有可能會被遺棄掉的。而改用到付式郵寄,很快就收到,因為有錢的因素——送不到就不付費,所以也就送得很快了。

記得前些年新聞媒體廣為宣傳的“王順友的馬班郵路”,郵政行業模範王順友,多年來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萬公里,每個月有28天奔走在山路上,往返584公里。有時為了送一封信件,要跑幾十公里的山路,送到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用戶手中。與此相對比,同在北京市,從石景山八大處到豐臺區的花鄉,滿打滿算也就是幾十公里,這段郵路竟然走了近3個月!這差距顯然不是數字上的差距,而是人品和精神上的差距。

有時事觀察家斷言,對於中國當下所面臨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人性危機。他說,跟德國人接觸,你會發現,他們會用一生去踏踏實實地做好一件事情,一件產品精益求精到像藝術品。日本人也是。很多優秀的民族都有這種沉穩專注的特性。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想的只是賺快錢,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有多少?進而他得出這個結論:人心浮躁,人就沒有根,民族就沒有根;人心冷漠、自私、殘忍,就不可能被人尊重,更不可能去尊重人。

馬 達:一封市內掛號信旅行3個月說明了啥?

從事社會服務保障工作的,要想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必須有與業務工作相稱的德性,這種德性突出的就是犧牲奉獻、誠信守約。倘若缺少這種德性,急功近利、失信毀約,質量和效益就根本無從談起。除了德性之外,質量效益上不去,還在於體制機制原因,就是誰來監督我們壟斷行業的服務工作?對他們的推諉慢待行為如何懲罰?現在還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武大郎開店,不管服務好差,唯此一家。出了問題,用戶有氣也只能往肚子裡咽。這種狀況應該改變。

時代呼喚真情,呼喚誠信。一封本市範圍內的掛號信竟旅行近3個月的怪事醜事,再也不應該出現了。

2018.4.20於旅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