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范文正公

中國歷史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辦事之人,一種是傳教之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可以達到“辦事兼傳教”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國藩,一是北宋時期的范仲淹。

—— 毛澤東


徐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出生

公元989年,徐州某地

武寧軍節度掌書記範墉喜得一子

取名范仲淹

注:武寧軍,就是徐州;掌書記就是秘書


蘇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母親改嫁至蘇州

公元990年,兩歲時父親範墉去世

母親為生活所迫,改嫁蘇州推官朱文翰

范仲淹改名為朱說

繼父為人忠厚,對其關愛備至

給予了他本不屬於自己的父愛

繼父為政清廉,剛正不阿

為其思想品質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劃粥割齏

公元1009年,21歲,長白山醴泉寺求學

生活清苦,學習刻苦,劃粥割齏

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映雪;蘇秦懸樑刺股;祖逖聞雞起舞;范仲淹劃粥割齏


應天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求學

22歲,辭別母親,應天府求學

生活仍然很清苦,同學救濟他

再三婉言拒絕

怕吃上好飯,鹹菜就吃不下了

臨近畢業,真宗朝拜聖祖殿

應天府萬人空巷,爭搶目睹龍顏

唯獨他不為所動

十分認真的說

皇帝是遲早要見的

注:真宗,北宋第三個皇帝,名言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應天府:今商丘


廣德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入仕恢姓

27歲,高中進士,知任廣德軍司理參軍

29歲,上奏朝廷,懇請恢復范仲淹之名

奏《表》雲:

名非霸越,乘舟偶效於陶朱

志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

注:廣德軍,安徽廣德縣,官居九品

張祿一代名相范雎的化名,戰國時魏人,但輔佐秦國;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歸隱後做生意自號陶朱公。


泰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泰州 修復海堰

33歲,任泰州西溪鹽倉監

海堰失修,海水氾濫成災

他深入考察民情、災情

決定修復海堰

他身體力行,風雨無阻

他身先士卒,永遠站在第一線

老天不負有心人,僅三年,修建了150鄉里海堰

至此,民眾安居樂業,國家稅收大量增加

百姓為感激他,修建范仲淹祠堂

將捍海堰命為“范公堤”

注:泰州,江蘇泰州; 泰州在北宋年間走出了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韓琦、富弼當朝五位宰相,滕子京任過海陵從事,劉頒做過泰州通判,周孟陽當過泰州州官,胡瑗的“分齋教學”把泰州成了名聞遐邇的教授之鄉。同時歐陽修、王安石、秦觀、蘇軾、蘇轍都曾把他們的足跡印在泰州的土地上。


應天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應天府 教學

38歲母親病逝,辭官守喪

受應天府留守晏殊邀請

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教學上,勤勞恭謹,事必躬親

生活上,盡一切幫助貧苦學生

可謂是: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注:晏殊,被戲稱為中國唯一的“詞人宰相,學生歐陽修、女婿富弼、門生范仲淹

有詩云:門前桃李重歐蘇,堂上蒹莩推富範

范仲淹教學期間,經常給貧苦的外地員生送糧食衣物;曾經幫助一個窮秀才,後來成為儒學大師,他就是泰安孫氏第一人孫復

開封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開封府 兩諫太后

40歲,由宰相王曾及晏殊力薦

在不惑之年終到中央朝廷,任秘閣校理

是年,仁宗攜百官為太后祝壽

他不顧個人安危,上書直諫

曰:

皇帝可攜皇族在朝下朝拜祝壽

萬不可攜百官大臣在朝上祝壽

太后懷恨在心

不久他“變本加厲”,直諫太后還政

太后終於忍無可忍,將其貶至河中府

注:秘閣校理,即圖書管理員,一個神秘的職位,老子周朝文獻管理員,奠定《道德經》真言;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李大釗、毛主席北大圖書館;還有少林寺藏經閣的掃地僧……


河中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范仲淹氣候

1029年,仁宗恢復制舉考試

范仲淹建議革新制舉內容

應重策論,六經為先,正史次之

七月份舉辦的制舉中

范仲淹的鐵桿粉絲富弼,考上了

范仲淹的追隨者歐陽修,考上了

“范仲淹氣候”逐漸形成了

注: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

富弼,宋朝40位制舉登科當中唯一官至宰相的人,經范仲淹介紹成為晏殊的女婿;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學生曾鞏,門生王安石,三蘇也都受過其提攜


陳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43歲,調任陳州通判

朋友勸誡他少管閒事

同僚們批評遠不當諫

政敵指責他標新立異

注:陳州,今周口淮陽縣

梅堯臣,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范仲淹好友

給范仲淹寫《靈烏賦》,勸誡不要做人人討厭的烏鴉,招唾罵於里閭

范仲淹亦寫《靈烏賦》,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針對“遠不當諫”,他用 周武王伐殷,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的典故予以回擊

面對“標新立異”,他用 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陽、藺相如奪璧於強秦、諸葛亮需三顧茅廬 予以反駁


開封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伏閣請對

1033年,劉太后去世,仁宗理政

他奉詔回京,任右司諫,可直接進言

江淮一帶大旱,積極賑濟災民

宰相呂夷簡力主廢郭皇后

他諫曰:

皇后乃一國之母,不可隨意廢立

雙方展開生死辯論,宰相一方完敗

被迫答應請皇帝召見

次日,范仲淹被貶睦州

注:睦州,今杭州淳安,幾百年後又一個牛人在此聞名於世,他就是海瑞

範公被貶,富弼上書仁宗,建議詔還范仲淹入京,以開言路,未得批覆


睦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他遠赴途中,不忘勸慰妻兒

人生本就坎坷,遇事要泰然處之

既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消沉喪志

睦州半年,參觀嚴先生祠堂

題詞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注:嚴先生即為嚴子陵,與劉秀(漢光武帝)是同學好友,劉秀登基後多次邀請嚴入仕,嚴都婉拒;這首詞何嘗不是範公自身的寫照呢


蘇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辦學院

謫守睦州半年,改知蘇州

洪水氾濫,百姓流離失所

為解水災之患,他親自深入災區

頭戴斗笠,身披蓑衣

一面安排興修水利

一面督促河道疏浚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範公閘

蘇州百姓艱苦奮戰,僅兩個月工程全部完成

從此解除了蘇、湖、常、秀各州的水災之患

保障了江南四州農業生產的發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安定了社會秩序

大大增加了國家賦稅的收入

當地人們為感激范仲淹的恩德

將浦閘成為“範公閘”

修築的圩堤叫“範公圩”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發展教育

他興建郡學,大力發展教育

有次置辦一地,準備建房居住

得知此地為風水寶地,必定世代出公卿

隨即決定放棄居住,改為學舍

曰:一家富貴,不如天下受惠

他還廣邀著名學者前來講學

一位孫復,當年窮秀才如今的經學大家

一位胡瑗,十年苦讀終成一代儒學大師

講學風氣空前濃厚,迅速遍及全國

仁宗下詔全國各州新辦學院

後人贊曰:

天下郡縣學莫盛於宋

然其始亦由於吳中,蓋範文正以宅建學

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

注:胡瑗與孫復、石介都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教育家、經學大師,並稱為“宋初三先生”,在明末清初黃宗羲所編的《宋元學案》中,他們被列為宋學的開山者;

范仲淹開了中國教育史上州縣辦學的先河


開封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進獻《百官圖》

1035年,因治水有功,調回京師,判國子監

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是年47歲

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開封府“肅然稱治”

時稱“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1036年,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

范仲淹進獻《百官圖》,揭露他把持朝政的陰謀

被汙衊朋黨,令禁軍抄家,被貶饒州

注:范仲淹,字希文

1035年,包拯還在做知縣……他在1056年才權知開封府

范仲淹的三光經歷

范仲淹雖然多次被貶,名望卻越來越高。

第一次外貶時,親朋們一直把他送到都門外,稱讚他說“此行極光”

第二次外貶時,親朋們一直把他送到都城外,褒獎變成“此行愈光”

第三次外貶時,親朋們一直把他送到都郊外,褒獎變成“此行尤光”

他的《靈烏賦》:“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就是一光之後的智慧閃爍

他的《嚴先生祠堂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就是二光之後的智慧閃爍

他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三光之後的智慧閃爍


饒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蘇幕遮,懷舊

因得罪了朝廷權貴,他所經十幾個州縣

除揚州外,地方官員都不敢出面接待

在路途中,其妻李氏含恨命終

對於廝守13年的妻子過早離去

範公以淚洗面,三天不食,七天不睡

在《蘇幕遮.懷舊》中寫到: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他在遭受貶職之苦的同時,還要忍受亡妻之哀

在任饒州知州十八個月

疏通饒河,九箭射東湖

挖建水渠,七星北斗井

被鄱陽人尊之古今十賢之一

鄱陽曾有二賢祠,九賢祠均有公之名

注:饒州,今江西

蘇幕遮 . 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期間規劃,當時的城市規劃概括起來叫“九箭射東湖”;


開封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龍圖閣直學士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西夏

次年,三川口之戰,宋軍大敗,震驚朝野

君臣無策,紛紛求招范仲淹

範公無絲毫猶豫、怨恨,火速回京救駕

任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副使

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

注:龍圖閣直學士:宋代官名,虛銜,榮譽稱號。范仲淹、包拯、蘇軾都當過此位;

韓琦:北宋政治家、詞人。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軍中威望很高,之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曆新政”


延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防禦西夏

1040年8月,知任延州

塞外已是寒風蕭瑟的深秋

53歲的鬢髮斑白的戍邊帥臣

面對戰亂造成的淒涼景色

及守邊將士們的艱苦生活

頓時感慨萬千

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詞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獨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防禦西夏

他改舊制,訓新軍

大膽任用種世衡、張去惑、狄青等人才

修城牆,固防禦

西夏軍稱為“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

治軍嚴,賞罰明,被仁宗命為康定軍

1041年,仁宗批准夏竦的反攻計劃

韓琦、尹洙等發兵西夏

范仲淹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應固守邊防

結果,建議不被採納

好水川之戰,宋軍再次大敗

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遇伏陣亡

注:延州,今陝西延安

當地民間流行一首《邊地謠》: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

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狄青:北宋名將,出身貧寒,面有刺字,人稱“面涅將軍”,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


耀州、慶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龍圖老子

同年4月範公知耀州,職責不變

5月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

接見酋長,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

分給土地,幫助其恢復重建家園

簽訂合約,維護少數民族的利益

羌族、明珠、滅臧等少數民族紛紛脫夏入宋

從此李元昊多次侵犯,都折損而歸

少數民族都親切地稱呼範公為“龍圖老子”

注:耀州:今山西銅川;慶州,今甘肅慶陽

1042年,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又是大敗,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才撤出邊塞

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


開封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慶曆新政

1043年,西夏求和,範公調回京城授樞密副使

8月任命參知政事,拉開慶曆新政的大幕

書寫《答手詔條陳十事》,即是新政核心綱領

得到了杜衍、富弼、韓琦、歐陽修等大力支持

新政實施,全國出現“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局面

正當革新派勵精圖治之際

一股強大的暗流卻向他們襲來

以夏竦為代表的一夥腐朽勢力,極力反對新政

捏造“朋黨”罪名,扼殺慶曆新政

有宋一朝,基本沒有鐵腕執政者

仁宗天性懦弱,最終失去了變革之心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慶曆新政

範公聽到改革廢止的消息

長嘆一聲,眼眶裡湧出了兩行熱淚

至此,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此夭折了

改革、變法都是要流血的

不管你是否做好了準備

它們隨時都會來

為挽救北宋政治危機的革新運動

雖然僅僅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

但在北宋歷史上影響深遠

它傳播了改革的思潮

開創了士大夫參政議政的風氣

也為25年後的王安石熙寧變法奠定了基礎

注:范仲淹為陝西河東宣撫使,富弼河北宣撫使,韓琦知揚州、歐陽修知滁州,石介為濮州通判…

王安石變法是在宋神宗時期;仁宗傳於英宗,英宗傳於神宗


邠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范仲淹罷宴

新政失敗,範公出知邠州

上任三天,就去拜謁夫子廟

瞭解邠州建學情況

並立即作出改建州學的決策

經過一年的建設,寬敞宏偉的新州學建成

範公寫下了教育史上著名的《邠州建學記》

除了建學育人外

他還體恤民生艱難、心繫百姓疾苦

“范仲淹罷宴”留作千古美談

生前,邠州的老百姓為他畫像修建祠堂

死後,老百姓把他當作神靈一樣供奉

邠州歷任官府都派專人看管他的祠堂

新任邠州總是先祭拜範公祠,以他為榜樣

真可謂: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注:邠州(bin),即陝西彬縣等四縣;


鄧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花洲書院

1046年,58歲出任鄧州

此時範公已經患有嚴重肺疾

但憂國憂民的思想始終不渝

知鄧三載

“求民疾於一方,分國憂於千里”,

重教化、輕懲罰、廢苛雜、倡農桑

親自帶領百姓鑿井耕田,使百姓安居樂業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岳陽樓

重修亭閣,營造百花洲

講學育人,設花洲書院

應摯友滕子京之邀

在花洲書院春風堂寫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如今,

姑蘇人去三千里,宛鄧惠沾百萬家

花洲書院因范仲淹而盛

鄧州人也視書院為教育聖地

注:鄧州,今河南直轄市

滕子京,范仲淹同科進士兼好友


杭州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首創義田

1049年,61歲調任知杭州

子弟為其購田產,範公嚴詞拒絕

在吳縣,他購買義田千畝,成立範氏義莊

表達對故鄉吳縣鄉親的一片深情

在淄州長山縣,置辦義田4頃36畝

報答朱氏族眾的養育之恩

可以說

中國歷史上的“義田”之舉,始於范仲淹

注:義田制後來歷經元、明、清三個大朝代,直到近代,延續千年,一直盛行不衰;

富不過三代,可范仲淹的家族卻連綿了800多年,真是個奇蹟!


青州、潁州、徐州、洛陽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與世長辭

1051年,63歲升戶部侍郎,調往知青州

因冬寒病重,他求至潁州

64歲,範公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

12月葬於河南洛陽萬安山下

仁宗親書“褒賢之碑”,

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注:範公生於徐州,逝于徐州,可謂世間輪迴

諡號文正: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的一個諡號,可以說是文人最高的追求;所謂生當晉太傅,死則諡文正


總 結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范文正公

範公一生為官37年,職級從最初的從九品到樞密副使,參政知事的正二品,37年中有超過30年的官宦生涯是在地方,其為政的閃光點也主要體現在地方,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和無私奉獻精神,將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敬!


後人評價

“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朱熹

“宋亡,範公不亡也”——李贄

“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南宋人

“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元朝人

“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王安石

"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元好問

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陲,功名滿天下

范仲淹,卻是被歷代讀書人所敬仰的楷模典範、士大夫的精神領袖。

所謂蓋棺定論,自宋、元、明、清以降,文正就是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附:范仲淹一生行跡圖

關注哈羅歷史,更多精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