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文正公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办事兼传教”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

—— 毛泽东


徐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出生

公元989年,徐州某地

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喜得一子

取名范仲淹

注:武宁军,就是徐州;掌书记就是秘书


苏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母亲改嫁至苏州

公元990年,两岁时父亲范墉去世

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苏州推官朱文翰

范仲淹改名为朱说

继父为人忠厚,对其关爱备至

给予了他本不属于自己的父爱

继父为政清廉,刚正不阿

为其思想品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划粥割齑

公元1009年,21岁,长白山醴泉寺求学

生活清苦,学习刻苦,划粥割齑

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映雪;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划粥割齑


应天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求学

22岁,辞别母亲,应天府求学

生活仍然很清苦,同学救济他

再三婉言拒绝

怕吃上好饭,咸菜就吃不下了

临近毕业,真宗朝拜圣祖殿

应天府万人空巷,争抢目睹龙颜

唯独他不为所动

十分认真的说

皇帝是迟早要见的

注:真宗,北宋第三个皇帝,名言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应天府:今商丘


广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入仕恢姓

27岁,高中进士,知任广德军司理参军

29岁,上奏朝廷,恳请恢复范仲淹之名

奏《表》云:

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

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

注:广德军,安徽广德县,官居九品

张禄一代名相范雎的化名,战国时魏人,但辅佐秦国;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归隐后做生意自号陶朱公。


泰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泰州 修复海堰

33岁,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海堰失修,海水泛滥成灾

他深入考察民情、灾情

决定修复海堰

他身体力行,风雨无阻

他身先士卒,永远站在第一线

老天不负有心人,仅三年,修建了150乡里海堰

至此,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税收大量增加

百姓为感激他,修建范仲淹祠堂

将捍海堰命为“范公堤”

注:泰州,江苏泰州; 泰州在北宋年间走出了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韩琦、富弼当朝五位宰相,滕子京任过海陵从事,刘颁做过泰州通判,周孟阳当过泰州州官,胡瑗的“分斋教学”把泰州成了名闻遐迩的教授之乡。同时欧阳修、王安石、秦观、苏轼、苏辙都曾把他们的足迹印在泰州的土地上。


应天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应天府 教学

38岁母亲病逝,辞官守丧

受应天府留守晏殊邀请

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教学上,勤劳恭谨,事必躬亲

生活上,尽一切帮助贫苦学生

可谓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注:晏殊,被戏称为中国唯一的“词人宰相,学生欧阳修、女婿富弼、门生范仲淹

有诗云: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蒹莩推富范

范仲淹教学期间,经常给贫苦的外地员生送粮食衣物;曾经帮助一个穷秀才,后来成为儒学大师,他就是泰安孙氏第一人孙复

开封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开封府 两谏太后

40岁,由宰相王曾及晏殊力荐

在不惑之年终到中央朝廷,任秘阁校理

是年,仁宗携百官为太后祝寿

他不顾个人安危,上书直谏

曰:

皇帝可携皇族在朝下朝拜祝寿

万不可携百官大臣在朝上祝寿

太后怀恨在心

不久他“变本加厉”,直谏太后还政

太后终于忍无可忍,将其贬至河中府

注:秘阁校理,即图书管理员,一个神秘的职位,老子周朝文献管理员,奠定《道德经》真言;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李大钊、毛主席北大图书馆;还有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地僧……


河中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仲淹气候

1029年,仁宗恢复制举考试

范仲淹建议革新制举内容

应重策论,六经为先,正史次之

七月份举办的制举中

范仲淹的铁杆粉丝富弼,考上了

范仲淹的追随者欧阳修,考上了

“范仲淹气候”逐渐形成了

注: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

富弼,宋朝40位制举登科当中唯一官至宰相的人,经范仲淹介绍成为晏殊的女婿;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学生曾巩,门生王安石,三苏也都受过其提携


陈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43岁,调任陈州通判

朋友劝诫他少管闲事

同僚们批评远不当谏

政敌指责他标新立异

注:陈州,今周口淮阳县

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范仲淹好友

给范仲淹写《灵乌赋》,劝诫不要做人人讨厌的乌鸦,招唾骂于里闾

范仲淹亦写《灵乌赋》,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针对“远不当谏”,他用 周武王伐殷,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的典故予以回击

面对“标新立异”,他用 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阳、蔺相如夺璧于强秦、诸葛亮需三顾茅庐 予以反驳


开封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伏阁请对

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理政

他奉诏回京,任右司谏,可直接进言

江淮一带大旱,积极赈济灾民

宰相吕夷简力主废郭皇后

他谏曰:

皇后乃一国之母,不可随意废立

双方展开生死辩论,宰相一方完败

被迫答应请皇帝召见

次日,范仲淹被贬睦州

注:睦州,今杭州淳安,几百年后又一个牛人在此闻名于世,他就是海瑞

范公被贬,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睦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他远赴途中,不忘劝慰妻儿

人生本就坎坷,遇事要泰然处之

既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消沉丧志

睦州半年,参观严先生祠堂

题词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严先生即为严子陵,与刘秀(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秀登基后多次邀请严入仕,严都婉拒;这首词何尝不是范公自身的写照呢


苏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办学院

谪守睦州半年,改知苏州

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

为解水灾之患,他亲自深入灾区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

一面安排兴修水利

一面督促河道疏浚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公闸

苏州百姓艰苦奋战,仅两个月工程全部完成

从此解除了苏、湖、常、秀各州的水灾之患

保障了江南四州农业生产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安定了社会秩序

大大增加了国家赋税的收入

当地人们为感激范仲淹的恩德

将浦闸成为“范公闸”

修筑的圩堤叫“范公圩”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发展教育

他兴建郡学,大力发展教育

有次置办一地,准备建房居住

得知此地为风水宝地,必定世代出公卿

随即决定放弃居住,改为学舍

曰:一家富贵,不如天下受惠

他还广邀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一位孙复,当年穷秀才如今的经学大家

一位胡瑗,十年苦读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讲学风气空前浓厚,迅速遍及全国

仁宗下诏全国各州新办学院

后人赞曰:

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

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

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注:胡瑗与孙复、石介都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教育家、经学大师,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在明末清初黄宗羲所编的《宋元学案》中,他们被列为宋学的开山者;

范仲淹开了中国教育史上州县办学的先河


开封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进献《百官图》

1035年,因治水有功,调回京师,判国子监

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是年47岁

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

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1036年,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

范仲淹进献《百官图》,揭露他把持朝政的阴谋

被污蔑朋党,令禁军抄家,被贬饶州

注:范仲淹,字希文

1035年,包拯还在做知县……他在1056年才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的三光经历

范仲淹虽然多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

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

第二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城外,褒奖变成“此行愈光”

第三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郊外,褒奖变成“此行尤光”

他的《灵乌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是一光之后的智慧闪烁

他的《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就是二光之后的智慧闪烁

他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三光之后的智慧闪烁


饶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因得罪了朝廷权贵,他所经十几个州县

除扬州外,地方官员都不敢出面接待

在路途中,其妻李氏含恨命终

对于厮守13年的妻子过早离去

范公以泪洗面,三天不食,七天不睡

在《苏幕遮.怀旧》中写到: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他在遭受贬职之苦的同时,还要忍受亡妻之哀

在任饶州知州十八个月

疏通饶河,九箭射东湖

挖建水渠,七星北斗井

被鄱阳人尊之古今十贤之一

鄱阳曾有二贤祠,九贤祠均有公之名

注:饶州,今江西

苏幕遮 . 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期间规划,当时的城市规划概括起来叫“九箭射东湖”;


开封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龙图阁直学士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

次年,三川口之战,宋军大败,震惊朝野

君臣无策,纷纷求招范仲淹

范公无丝毫犹豫、怨恨,火速回京救驾

任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副使

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

注:龙图阁直学士:宋代官名,虚衔,荣誉称号。范仲淹、包拯、苏轼都当过此位;

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军中威望很高,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


延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防御西夏

1040年8月,知任延州

塞外已是寒风萧瑟的深秋

53岁的鬓发斑白的戍边帅臣

面对战乱造成的凄凉景色

及守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

顿时感慨万千

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词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独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防御西夏

他改旧制,训新军

大胆任用种世衡、张去惑、狄青等人才

修城墙,固防御

西夏军称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治军严,赏罚明,被仁宗命为康定军

1041年,仁宗批准夏竦的反攻计划

韩琦、尹洙等发兵西夏

范仲淹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应固守边防

结果,建议不被采纳

好水川之战,宋军再次大败

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遇伏阵亡

注:延州,今陕西延安

当地民间流行一首《边地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狄青:北宋名将,出身贫寒,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


耀州、庆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龙图老子

同年4月范公知耀州,职责不变

5月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

接见酋长,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分给土地,帮助其恢复重建家园

签订合约,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

羌族、明珠、灭臧等少数民族纷纷脱夏入宋

从此李元昊多次侵犯,都折损而归

少数民族都亲切地称呼范公为“龙图老子”

注:耀州:今山西铜川;庆州,今甘肃庆阳

1042年,宋夏定川寨之战,宋军又是大败,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才撤出边塞

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


开封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庆历新政

1043年,西夏求和,范公调回京城授枢密副使

8月任命参知政事,拉开庆历新政的大幕

书写《答手诏条陈十事》,即是新政核心纲领

得到了杜衍、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大力支持

新政实施,全国出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局面

正当革新派励精图治之际

一股强大的暗流却向他们袭来

以夏竦为代表的一伙腐朽势力,极力反对新政

捏造“朋党”罪名,扼杀庆历新政

有宋一朝,基本没有铁腕执政者

仁宗天性懦弱,最终失去了变革之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庆历新政

范公听到改革废止的消息

长叹一声,眼眶里涌出了两行热泪

至此,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此夭折了

改革、变法都是要流血的

不管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它们随时都会来

为挽救北宋政治危机的革新运动

虽然仅仅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但在北宋历史上影响深远

它传播了改革的思潮

开创了士大夫参政议政的风气

也为25年后的王安石熙宁变法奠定了基础

注: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河北宣抚使,韩琦知扬州、欧阳修知滁州,石介为濮州通判…

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时期;仁宗传于英宗,英宗传于神宗


邠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仲淹罢宴

新政失败,范公出知邠州

上任三天,就去拜谒夫子庙

了解邠州建学情况

并立即作出改建州学的决策

经过一年的建设,宽敞宏伟的新州学建成

范公写下了教育史上著名的《邠州建学记》

除了建学育人外

他还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

“范仲淹罢宴”留作千古美谈

生前,邠州的老百姓为他画像修建祠堂

死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灵一样供奉

邠州历任官府都派专人看管他的祠堂

新任邠州总是先祭拜范公祠,以他为榜样

真可谓: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邠州(bin),即陕西彬县等四县;


邓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花洲书院

1046年,58岁出任邓州

此时范公已经患有严重肺疾

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

知邓三载

“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重教化、轻惩罚、废苛杂、倡农桑

亲自带领百姓凿井耕田,使百姓安居乐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岳阳楼

重修亭阁,营造百花洲

讲学育人,设花洲书院

应挚友滕子京之邀

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写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

姑苏人去三千里,宛邓惠沾百万家

花洲书院因范仲淹而盛

邓州人也视书院为教育圣地

注:邓州,今河南直辖市

滕子京,范仲淹同科进士兼好友


杭州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首创义田

1049年,61岁调任知杭州

子弟为其购田产,范公严词拒绝

在吴县,他购买义田千亩,成立范氏义庄

表达对故乡吴县乡亲的一片深情

在淄州长山县,置办义田4顷36亩

报答朱氏族众的养育之恩

可以说

中国历史上的“义田”之举,始于范仲淹

注:义田制后来历经元、明、清三个大朝代,直到近代,延续千年,一直盛行不衰;

富不过三代,可范仲淹的家族却连绵了800多年,真是个奇迹!


青州、颍州、徐州、洛阳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与世长辞

1051年,63岁升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

因冬寒病重,他求至颍州

64岁,范公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

12月葬于河南洛阳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

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注:范公生于徐州,逝于徐州,可谓世间轮回

谥号文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的一个谥号,可以说是文人最高的追求;所谓生当晋太傅,死则谥文正


总 结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文正公

范公一生为官37年,职级从最初的从九品到枢密副使,参政知事的正二品,37年中有超过30年的官宦生涯是在地方,其为政的闪光点也主要体现在地方,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将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后人评价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

“宋亡,范公不亡也”——李贽

“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南宋人

“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元朝人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王安石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元好问

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

范仲淹,却是被历代读书人所敬仰的楷模典范、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所谓盖棺定论,自宋、元、明、清以降,文正就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附:范仲淹一生行迹图

关注哈罗历史,更多精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