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史書說他是“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堪為士大夫之千古楷模”,

這樣一位心懷天下,一身正氣的君子,卻還是難以避免被捲入所謂“朋黨”之爭的漩渦。

范仲淹的“忠”是一種超脫的忠,他是對江山社稷、是對皇帝所代表的朝廷的長遠利益,他的忠是大忠。他之所以可以批評皇上,是他站的位置比皇上還要高,可以去批評宰相,他永遠做他認為對的事情,而不是皇帝和宰相說的事情,這種品質是當時宋朝優秀士大夫的高尚品質,如果為官一任都能像范仲淹這樣,國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

然而,讓我們看看,他的這種憂國憂民的高度給他帶來了什麼?

得罪劉太后,第一次被貶: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天聖七年冬至,朝廷舉行郊祀大典,宋仁宗打算率領文武百官先為劉太后祝壽然後再到天安殿受朝。范仲淹知道了極力反對,認為仁宗侍奉母后,只需行家人之禮,如今卻要與百官同列,行北拜之儀,是“有虧君體,有損主威”的事情。天子,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哪有皇上拜見她人的道理?不可而為之。不僅如此,他還公然要求太后還政。

對此,劉太后非常生氣,范仲淹也就此得罪了太后。

明道二年,劉太后駕崩,仁宗親政,范仲淹被召回任職。當時不少人在仁宗面前說太后的壞話,范仲淹對此十分憂慮,他對仁宗說,太后受先帝遺命,保佑您十多年了,應該感謝他老人家的大德,不要糾纏她那些小過失。宋仁宗接受了他的勸告,詔令天下,不得對太后當政時的所作所為再說三道四,從而避免了一場政治紛爭。

由此看出范仲淹的高風亮節,“去小事則大事明”人格魅力。

宋仁宗時代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所以他沒有被殺,換個時代,也許他就沒有後面的被貶了。

得罪皇上,第二次被貶: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仁宗呂夷簡等人的慫恿下,不滿意劉太后給指定的皇后。劉太后去世後仁宗皇帝一心想要廢后。終於等來了機會,可以廢除皇后了,偏偏有一群諫官堅決提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仁宗廢后,有違倫理有損帝王名望,要請仁宗皇帝三思而後行,其中范仲淹就是挑頭之人。於是范仲淹第二次被貶出京。

得罪宰相,第三次被貶: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後來范仲淹再次被召回京城做國子監一把手,皇帝意思很明確,就是讓他主抓教育。可是范仲淹照樣不安分,他和當朝宰相針鋒相對。首先上書皇帝說宰相呂夷簡在操縱官員升遷。然後又上書一副《百官圖》,標明官員升遷順序,同時標明哪些是不按規矩升遷的官員,指明這些官員就是呂夷從中做了手腳的案例。

一個是皇帝倚重的老臣,一個是皇帝喜歡的新銳,兩個人爭論得非常激烈,呂夷簡在當朝任宰相多年,以攻擊范仲淹為朋黨出手,哪一個皇帝也不希望大臣們有小的圈子出現,那樣皇帝就沒有威望了。范仲淹有朋黨嫌疑,仁宗再次選擇了呂夷簡,范仲淹1036年第三次被貶出京。

變法失敗,被永遠逐出中央政府: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然而,在范仲淹三次被貶後,仁宗皇帝對老臣的所作所為並不滿意,因此在慶曆三年1043年,宰相呂夷簡辭官,仁宗皇帝馬上就下旨讓范仲淹回京,讓他主持想要進行但是一直被阻撓的變法工作。

但是,他的變法觸碰到了大部分官員的利益,結果就是相當一批官僚、地方官和大太監開始暗中串通,組織力量策劃剷除范仲淹。前朝老臣夏竦讓丫鬟模仿石介(支持變法的思想家)的筆記,篡改了石介給富弼寫的一封信,篡改添加內容,暗含著要發動政變把仁宗拉下馬的意思。仁宗看了,雖然不太相信,但是也起了疑心。

在一片反對聲中,仁宗為了維護皇帝的專權統治,下決心將“氣勢不可折”的范仲淹逐出中央政府。

古往今來,能做到執政公道,正義廉明,其行為的背後必有民本思想的人生觀在固守,更有其自檢的人格力量在支撐。


范仲淹,一個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岳陽樓記》文中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我極為感動。他把怎樣做事,如何做人的人生觀講得通俗透徹。更是我們人格精神的追求。今來,能做到執政公道,正義廉明,其行為的背後必有思想的人生觀在固守,更有其自檢的人格力量在支撐。

做人要有堅定信仰、要有奮鬥目標,要有精神追求,要有道德操守。這是范仲淹為官做人的基本準則。讀懂《岳陽樓記》,便會讀出飽含范仲淹人生實踐的思想火花。

然而,范仲淹的三次被貶,最後一次被逐出京城再沒回來。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優秀政治家,僅僅是思想有高度,政治上有抱負,憂國憂民,有著高尚的人生觀和人格魅力、等等優秀品質還不夠。他在政治上不夠成熟,一個政治上不成熟的政治家,終究不能為國家效力。比起秦始皇、漢武帝,他的行為沒能使國家因為他而改變。用現在的話來講,他的情商不夠高。他的直言不諱造成了他三次被貶,一次被逐出京城沒再回來,他的思想再高,不能為國家所用,他的品格再高,不能成為一國之君,不能成為為國家效力的大臣、宰相,只能是空有一番抱負。他的《岳陽樓記》的“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而樂而樂”也只能是一種為官的理想狀態。廣大人民對他的崇高境界的嚮往也只能是流芳百世,歷史沒有按照他的思想而進行改寫,這就是范仲淹的悲劇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