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嶽陽樓記》,早已成為傳誦千古的佳話了,它不僅僅是封建王朝時期,輔佐君王的士大夫們應具備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更是今天身為國家主人的我們應該具有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中華民族為何屢受挫折而不衰,數遇磨難而不餒。那正是由於從古到今,每當國家在危機存亡之際,總會有一大批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們,挺身而出,肩負起保衛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正是因為有這些勇於擔當的愛國仁人志士,我們的民族才會由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

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人士,就是胸懷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拯救民族於水火之中。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青年學生和有關學者們就是以憂國憂民之志,意無反顧的投身於拯救中華民族的洪流之中,奔向抗日最前沿。青年學生們棄筆從戎,愛國學者們便.以筆當槍,投入到抗日的宣傳工作中,象著名的劇作家田漢和曲作家聶耳,就是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在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召下,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同時還有張寒暉同志,當時在西安目睹了東北軍民流亡之慘狀,奮筆疾書地寫出了歌曲《松花江上》。就是這些激奮人心的抗戰歌曲的問世,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決心,這些歌曲就象衝鋒號一樣,它吹響了中華民族抗日的號角,鼓舞了中華兒女的勇氣和鬥志,最終在"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的號角聲中將日寇趕出了中華大地,中國人從此摘掉了亡國奴的帽子。

現在,已經是和平年代了,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了,更不需要誓死如歸了。現在對於我們來說,對國家和民族有勇於擔當的思想作風,本著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集理想與責任於一身,為國家和民族之振興而貢獻自己的畢生。

今天,我們正處於改革開放時期,正處於經濟復甦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發展的道路上難免有坎坷和困難,而要克服這些困難,就需要"艱苦奮鬥"和"大公無私的精神。當官要以民為本,不要貪圖榮華富貴,那樣你就會背離你參加工作為民服務的初衷。仍然要走人民群眾的路線,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為民排憂解難的好官,要有貢獻精神,雲南省保山地區的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就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人民公僕的風範和標準。楊善洲同志在退體後,放棄了進省城享清福的生活,一頭扎進了大亮山,用二十二年的時光,給人民一份滿意的答卷。真可謂:綠了青山,白了頭髮。他六十年的奉獻,就是為了兌現當初的一個承諾一一為人民做點事。楊善洲這樣的幹部就是典型的"捨己"″奉獻"精神的代表。

在他們不停地為國家和民族奉獻的時候,之所以不會有棄炎之嘆和憤世之怒,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國家、有人民,把.先憂後樂"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並在曰常工作中,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到最質,″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因為有愛,人間才有幸福,因為有付出,百姓才會其樂融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