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崑曲|時光里切磋,歲月中打磨,所有匠人的最終作品都是完成自己

一品昆曲|时光里切磋,岁月中打磨,所有匠人的最终作品都是完成自己

不約而同的,兩場手作活動先後上線,為國際莊的手作盛行加上了生動的註腳。

一場將始於2018年9月8日,主題為“嗨手作”,定位在北國商城空中花園。在策展人的方案中,這會是一個自由揮灑的市集,來自民間的、不那麼高冷的手作活動悉數上陣,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在此學習操練起來,實現你對心靈手巧的嚮往。

同樣在北國商城這個城市中心熱鬧之所,另一場手作活動終於8月21日。“甲馬非遺手作達人”活動持續了一個月,即便已經落幕,展區尚存的活動海報、手作達人介紹,以及年畫等作品,仍能抓住偶爾路過者的目光。可以想見,當一雙雙巧手在此刻畫、編織、裁剪、琢磨之時,其強大氣場,曾是怎樣穿越時空的“從前慢”!

一品昆曲|时光里切磋,岁月中打磨,所有匠人的最终作品都是完成自己

兩場活動,一場在非遺的框架下盡顯古風,一場著眼於全民參與主打親和,這既是文化的傳承,亦是時代的演進。但它們皆選擇了城市最喧囂的所在,去完成最需要靜心凝神的手工製造,這看似不合邏輯的安排,其實頗有點鬧中取靜的玄妙,也恰恰展現了現代人的生態——於紛繁世事中,尋內心之安寧。

馬未都說過,我們的歷史是靠手藝留下物證的。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史,亦如是。童年做過的彈弓,跳過的皮筋,丟過的沙包,折過的煙盒……哪一樣不是最原初的手作作品?哪一樣不曾帶著那麼點最初的匠心?

一品昆曲|时光里切磋,岁月中打磨,所有匠人的最终作品都是完成自己

只是,當我們被快節奏高科技的生活套路,便丟失了動手能力。可內心深處,依然渴望著手指翻飛處,完成的不單是發發朋友圈點點贊,而是心有匠氣,手作成物。

可惜,佔上風的,偏偏是前者。也偏偏,我們,從未甘心。

好在,有人替我們彌補這份不甘心。

制琴師冼保康,大約15年前,曾是導報的採訪對象。雖時光流轉,但看他如今的樣子,我竟覺得絲毫未變,也許因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制琴工作需要精雕細琢,需要慢慢來,所以,他也會被時光格外善待。

一品昆曲|时光里切磋,岁月中打磨,所有匠人的最终作品都是完成自己

與他一樣,鋦瓷匠人、麵塑大師、宋靴製作人、香道達人……他們一個個醉心手藝,於是,大多也都接受了時光的饋贈。

其實匠心的成就,皆是時間的恩賞,一步步走來,化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重點在技術,匠人是在與自己較勁,製作每一樣物什都精雕細琢;第二重,是態度的凝鍊,對手藝的尊敬,幻化成點點執念,傾注於物品之上,所造之物便也帶了情緒;第三重,是理解,此時的匠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是心的外化,做東西的過程便是修心。

最終,唯有在時間的推進裡終於無視時間的流逝,並與時間和解,才能在時間軸上烙下印記,成就匠心。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熱衷於做吉他的李宗盛在《致匠心》中如是說。

一品昆曲|时光里切磋,岁月中打磨,所有匠人的最终作品都是完成自己

是啊,在彼此的成就中,匠人最終完成的作品,是自己,是自己的初心,自己的愛,自己關於世事的理解,以及,自己與時間的對話。

採訪回來的路上,路痴小記者問路時居然邂逅了仙風道骨的畫龍大師,意料之外的偶遇,似乎也詮釋了這樣的信念,人間無處不匠人,世事皆需有匠心。

而一座城市,則因為有了匠人的存在,有了對時間有所理解的人,才不會落寞。

琢磨琢磨無所獲,如何?切磋。切磋切磋未有得,且容我來再思索!

這樣,才對吧!

也許這樣的不慌不亂,淡定從容,才是匠人之心,才是心中有匠!

文 | 磨建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