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讀國學丨擇詩書經典,傳大家精神,如何辨別真正的國學經典?

文字事大,關乎一個人之底蘊,一世之精神。一個人之世界,一代人之世界、皆離不開時間空間。

嚶嚶學語,年歲有餘方可見識語言,又過年月拾得文字之始。語言文字均入門道,開始識得新世界,識得好,亦是通往良善之路。識得不好,只是一片虛空罷了。

書本為新世界之門。天地之間,書有千千萬,讀書人亦有萬萬千,但得新世界之門者,恐不及萬千。緣由大致有二:

你我皆為萬世生靈(借用莎翁語),當此薈萃萬事萬物之世道,得取捨之道殊為不易。浩繁書卷之中,難得取捨書本之道。

例如《論語》,不讀原典,不讀經典注本甚至集註本,讀的盡是教授于丹輩講論語,未得《論語》之大義,卻被其一步步拖入世俗之沉珂。再如王陽明作品,不讀《傳習錄》,不讀王陽明全集,盡讀各種充斥著厚黑人生成功學講義的王陽明解讀,“唯我宇宙”之大觀未識,卻被世道之俗氣侵染。凝視何物良久,何物均會反身凝視(借用尼采語),說得即是此理。凝視於丹輩講論語,自會被此等俗氣解讀敗壞性靈。凝視《論語》本身之大義,加之性靈通達,或可得其大義大智慧,造一人之世界。

老李讀國學丨擇詩書經典,傳大家精神,如何辨別真正的國學經典?

孔子與《論語》

“性靈通達”即為緣由之二。在此荒蕪卻無精神之地,“性靈通達”不易。“天性”重要,但後天之經驗、理性,乃至直覺,先驗之體悟,則更為根本。

單說書本與“通達性靈”,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滋長。比如讀梁任公朗朗之筆,自有天地乾坤,凝浩然正大之氣。反之,若常讀周國平、白巖松輩濁濁雞湯,如何能夠通達性靈,男兒不被染襲懦弱之體,即是大幸。再比如,讀黑格爾“大小邏輯”,或維氏《邏輯哲學論》,或多或少,性靈自會滋長理性,甚至拾得直覺判斷的前提。反之當世,邏輯思維之類,與文字無關,不過迎合當世昏昏然之物,大浪淘沙之後,一地溼雞毛罷了。

老李讀國學丨擇詩書經典,傳大家精神,如何辨別真正的國學經典?

王陽明

上一篇文章說到,讀錢穆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朗朗正氣。沿著錢先生這條讀書線索,他的學生余英時先生的文章也可一讀。再從他們的研究對象,先秦諸子一直到宋明理學,均有大量經典作品值得反覆閱讀。舉例來說,《論語》《中庸》《道德經》《詩經》《史記》都是值得常讀常有收穫的作品,值得終生閱讀。

當然現在出版物汗牛充棟,光是解釋這些經典的作品就很多,開始讀的時候儘量去讀原著經典,可以找幾種大家的解釋作為參考,而不是找那些帶有明顯“成功學厚黑學”推銷的解釋之作,會傷了讀書的元氣。

以上只是舉其例一二,只是希望諸君可於千千萬萬書本中擇真正詩書經典,傳“大家”真正的“精神”,為己為親為友。“己”“親”“友”,彙集成“大家”,傳給“大家”真正的精神。

老李讀國學丨擇詩書經典,傳大家精神,如何辨別真正的國學經典?

老子

參考文獻:

《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中華書局,2009

《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注,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11

《詩經》,駱玉明解注,三秦出版社,2018

《史記》,中華書局,19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