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因何“忽”亡?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同时又是一个“短命”的令人费解的朝代。一方面,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它还缔造了“百代都行秦政法”的不世辉煌。另一方面,大秦王朝仅历两帝一王,国祚只有十四年就轰然倒塌,短暂而亡,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复杂的合力运动,秦朝的兴衰自然也难逃这一规律。我们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做一次深入剖析,探究一下秦朝“忽然”覆亡的原因。

秦朝因何“忽”亡?

一是峻法暴政失民心。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始皇之误,则在其任法为治。”据“云梦秦简”显示,秦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内容明确,规定具体,有的近乎琐细,从中不难看出其严苛的特点。秦律的核心是刑法,它将商周时期的五刑发展为死刑、内刑、罚作、迁刑和赎刑等五类。每类刑罚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的刑种。单就死刑来说,就有斩、戮、车裂、弃市、枭首、腰斩、生埋、赐死、夷族等十余种之多。秦律以“轻罪重罚”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更为恐怖的是,并不是只有本人犯罪才会受到惩罚,比如秦律规定的“族诛”,即一人犯死罪,亲族一起处死;再如秦律规定的“连坐”,即一家犯法,邻里同罪。生活在如此严苛的法律之下,随时都会面临“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危险。严刑峻法虽然有助于嬴政推行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深受暴政峻法之苦的百姓和士人或直击时弊,或借古讽今,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为堵住悠悠众口,秦始皇竟然下令在全国“焚书”,除了秦史以及关于农业、卜噬、医药的书籍之外,所有的经史子集全部被焚毁,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场空前的大浩劫。这种疯狂的举动,激起了人们更大反抗,以至于民情怨愤,流言遍布天下。嬴政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在全国实施追查、抓捕等白色恐怖活动,还令人发指地将抓来的460多名儒生残忍地坑杀在骊山之中,从而使士人之心也尽失。

秦朝因何“忽”亡?

二是滥用民力逼民反。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始曾反复告诫臣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的小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大凡开国之君,都会充分考虑民心思治、民心思安的强烈愿望,而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但嬴政作为“始”皇帝其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秦始皇喜欢奢华的宫殿,他每灭一国,就会依照该国宫殿的样子在咸阳仿造一座。据统计仅成阳周围宫殿就有270多座,行宫关外有400多座,关内有300多座。而每一座宫殿的修建都需要役使大量的劳力。据《史记》记载,仅修建阿房宫,每年都要调用劳动力70万人;修建秦始皇的陵墓——骊山墓,每年也要用70多万劳力。再加上建长城、修驰道等其他工程和常年的兵役征发等,每年参加服役的人数竟多达300余万,而当时秦国总人口约200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征用的劳力总数已高达全国人口的15%。而且修宫殿、建陵墓、筑长城、开辟驰道、开疆拓土以及皇帝的大巡游等等产生的巨额费用,还要源源不断地施加到百姓身上。秦时滥用民力之巨,各种徭赋之重,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所以,至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已经接近了爆发的顶点。钱穆先生认为“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是非常有道理的。

秦朝因何“忽”亡?

三是赵氏乱政再推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终于在最后一次巡游中突然死亡。如果真的如他所愿,由长子扶苏承继大位,或许秦朝的历史将被改写。然而,奸佞当道,造化弄人。在佞臣赵高的一手操纵下,假造遗诏,赐死扶苏,胡亥上位。赵高因拥立有功,从此把持朝政、横行无忌,“指鹿为马”、擅权独断。秦二世除了在“睿智”、“勤勉”上不及他老爹之外,其他方面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横征暴敛、荒淫无道,在杀戮、役使百姓方面从不手软。他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在残暴官吏如狼似虎的催逼下,许多百姓不得不逃亡山林,被逼为盗,以致于在秦国大道上行走的人群中,一半都是被驱赶去服刑的囚徒。人们困苦至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秦王朝危若累卵,其灭亡的日子已然屈指可数。

秦朝因何“忽”亡?

四是陈涉首义可燎原。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征调900余名贫民去渔阳戍边。但天有不测风云,当戍卒行至大泽乡时,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以致延误了到达的日期。秦律规定“失期当斩”。所以,这些人无论是赶到目的地,还是逃亡,均难免一死。戍卒陈胜、吴广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在他们的领导、带动下,大家纷纷揭竿而起,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在大泽乡燃烧起来,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义军队伍很快拥有战车700辆、骑兵1000多人、步兵数万人。尽管由于陈胜骄傲自满、义军首领各怀异志等种种原因,起义很快失败了,但反秦的浪潮自此汹涌澎湃,继续不断地冲击秦朝的统治。

秦朝因何“忽”亡?

五是楚汉入关秦朝亡。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浪潮中,出身于旧楚名将之家的项羽和原沛县亭长刘邦逐渐脱颖而出。为对抗秦将章邯对赵地义军的进攻,楚怀王兵分两路增援,一路由宋义、项羽率领北上救赵,迂回挺进关中;一路由刘邦率领西入关中。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被推为上将军。他“破釜沉舟”,引兵渡漳河,与秦军展开激战。由于秦军主力均在赵地攻打项羽,西线空虚,刘邦军队得以顺利西进,刘邦攻下武关到达咸阳附近。当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朝从此灭亡。

秦朝因何“忽”亡?

综上所述,秦朝短命而亡,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秦朝覆亡,根在失去民心;秦亡政息,实属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