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雪夫政權的?他們誰對蘇聯的貢獻大?

Faceast


勃列日涅夫沒有奪取赫魯曉夫的政權,而是別人硬塞給他的,只是這些人小看了他,結果他坐下來穩穩當當的幹了十八年,輕鬆收拾了一切政治對手,然後利用前任們積攢下來的家底加上突然發現的大油田開始努力擴軍跟美國爭霸,最後耗光了蘇聯最後一點氣血。

赫魯曉夫出身草莽,能一路青雲直上顯然有著過人的能力,但是也正是因為赫魯曉夫長期在各級黨政機關都擔任一把手,讓他養成了盛氣凌人的作風。雖然赫魯曉夫敏銳的發現了斯大林的做法存在嚴重問題,如果持續下去必然會讓蘇聯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態全面扭曲,最後走向崩潰,但是他發動的改革要麼決策過於草率,要麼推行手段過於魯莽,收效不佳。

赫魯曉夫試圖對於蘇聯管的過死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但是手段是盲目的放權,在當時的蘇聯不可能搞市場經濟,而計劃調節又被他輕率的削弱,結果企業的主動性沒有真正發揮反而造成生產浪費和無序;想發展農業亂鼓勵墾荒,結果造成了生態災難。對於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同時也使得蘇聯政府必須大力壓縮官僚機構,從編制人員到部門權限都被大幅度削減,另外赫魯曉夫本身出身社會底層生活較為簡樸,所以他也把斯大林時代的官僚特權大幅度削減。這樣子一來,蘇聯的官僚階層丟了位子,票子,住不上大房子,對其怨氣可想而知了。

當然,如果赫魯曉夫的改革成效斐然,那麼壓制官僚的的舉動只會讓他贏得民心,事實上在他改革的初期雖然激怒了莫洛托夫和卡岡諾維奇等老官僚,試圖通過主席團會議(即蘇共政治局),但是蘇共內部的新生力量和軍事將領們的支持下,他仍然在中央全會上一舉反敗為勝。可是赫魯曉夫改革經過初期讓人人體會到社會管制鬆動的好處之後,就因為上述問題戛然而止了,而他身上同樣帶有的斯大林式作風卻不僅讓老派官僚們憤憤不平,更讓原本是他主要依靠的蘇共內部新生代力量也對他大為失望,沒有人還願意接受他對中央委員們吆五喝六的態度了。

結果,在1964年忍無可忍的老派官僚和新生代一起聯合在曾經是赫魯曉夫最信任的副手謝列平的帶領下將他推翻。但是推翻赫魯曉夫之後,老派官僚的頭面人物蘇斯洛夫和新生代的謝列平鬥得難分難解。因為雙方勢均力敵,都不想同歸於盡,所以最後選了中央書記處中那個看起來最窩囊最沒有能力的人——勃列日涅夫臨時來過渡一下,他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

勃列日涅夫出身學院派,有學位有工程師職稱,但是除了在州一級黨委擔任過幾個第一書記之外,他更多的工作是滿街做各級黨委的委員,第二書記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等等副職。人人都覺得他沒啥能力,也就配做一個州一級的官僚。時任蘇聯塔斯社社長,後來做過駐英國大使的列昂尼德·扎米亞京就評價說:“謝列平對他的看法也是這樣。勃列日涅夫充其量只是個州一級的幹部,而不是個大國的領導。他頭腦簡單,把兩三種觀點歸納一下的能力都沒有,理論知識微乎其微。所有發言都需要別人事先寫好……”

可是事實很快證明他們都看走眼了,勃列日涅夫坐上總書記那把椅子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是“用個什麼新的口號取代赫魯曉夫那套吧?”,在挨個徵詢主席團成員意見之後,他又抄起來電話親自給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黨委第一書記挨個打電話徵求意見。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看了暗笑他是個笨蛋,可是那些加盟共和國黨委第一書記們意見絕對相反!他們覺得勃列日涅夫作風具有高度親和力,不像斯大林和赫魯曉夫那麼盛氣凌人,紛紛感嘆列寧同志的民主作風又回來了……

就這樣子,勃列日涅夫一邊用親和力一邊恢復了斯大林時代的官僚特權,逐漸培植起來自己的勢力,然後轉身就開始收拾那些笑他笨蛋的了。

首先是謝列平因為想繼承赫魯曉夫親民的簡樸作風惹惱了幾乎全體中央委員,而勃列日涅夫也不在需要這個克格勃主席為他看家護院了,他找到了自己的親信了。於是,謝列平所有的部下都被攆到了偏遠的小國去做大使,最後成了孤家寡人的謝列平被攆到了工會去當主席,即便如此任何工會想辦的事情都沒可能辦成,儘管謝列平還保持著政治局委員的身份。任何人同謝列平保持密切關係成了一件危險的事。扎米亞京剛想借助工會為塔斯社的職工建一座療養院,就立刻被緊急召去見勃列日涅夫。總書記直截了當地對他說:“謝列平身邊所有的思想家都已被我們打發到國外或其他地方。現在他正在意識形態這塊陣地上尋找新人。看來,他還沒有拋棄自己的理想。所以,你應該知道選擇什麼樣的朋友……”

蘇斯洛夫雖然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但是也被勃列日涅夫死死的壓在他主管的意識形態領域一小片,任何組織人事事務都別想過問。柯西金雖然當了部長會議主席(總理),但是基本只能主管具體經濟事務,所有的大大小小政策決策都得送到政治局去討論 。

就這樣子,勃列日涅夫穩穩當當的坐了18年,他不停地提高各級官員的“特供”待遇,讓他們都覺得滿意,輕易也不會解除誰的職務,前面說了就是謝列平這種對手,他也只是將其擼成光桿司令,但是還留著他的政治局委員,手段可見一斑。

但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儘管某種程度上消除了赫魯曉夫改革帶來的一些混亂,可是最終讓蘇聯社會變得死氣沉沉,官僚集團僵化終究不可救藥。而蘇聯發現了大油田之後,國民經濟就染上了“石油癮”,除了軍工行業之外一切輕重工業都被漠視,蘇聯在八十年代初工業產值裡有60%都是軍工體系的武器裝備……

蘇聯在石油經濟的支持下底氣足了就開始滿世界的與美國爭霸,看似威風一時。可是內裡國民經濟扭曲畸形日趨嚴重,用於國民生活的農業和輕工業產品基本無人關心,市場供應始終短缺幾乎限於崩潰,僵化的官僚集團則對於利用特權牟取利益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毫不關心。

當美國利用石油土豪打壓油價的時候,蘇聯裸泳的樣子立馬就露出真相了。國民經濟開始崩潰的時候,戈爾巴喬夫一面是面對積重難返的經濟體制,僅僅是改革管理制度已經推不動了,因為那會遭遇官僚的阻礙,他因此想從政治體制方面下猛藥先排除官僚集團的干擾。兮呼哉,彼時的蘇聯已經是病入膏肓,招架不住虎狼之藥,終於一命嗚呼散架了……

由此看來,赫魯曉夫的改革雖然不成功,但是那其實是挽救蘇聯的唯一機會,而勃列日涅夫表面為蘇聯帶來的穩定和一時的繁榮,其實卻把蘇聯的墓穴挖的更深了。


千里巖


蘇聯的解體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必然事件。

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四位蘇聯的領導人對於蘇聯的解體都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具體來說,應該是這樣的:

斯大林一手締造了蘇聯的輝煌,他所創造的斯大林模式,在二戰時期和戰後重建的頭10年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讓蘇聯迅速崛起。但反過來,斯大林模式是僵硬的,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為日後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赫魯曉夫是斯大林之後的蘇聯最高領導人,上臺的手段並不是那麼光彩。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對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赫魯曉夫也明白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他的改革太過於矯枉過正了,對於斯大林的否定過於徹底。他知道必須要要改革,但是卻不知道的要怎麼改革,從而造成了蘇聯動盪,為日後的東歐鉅變埋下了伏筆。


勃列日涅夫是赫魯曉夫之後蘇聯領導人,他是通過政變上臺的。但是這次政變,卻不是勃列日涅夫主導的人,他只是一個平衡各方派系的中間者。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廢除了赫魯曉夫改革,重回老路。可以這麼說,勃列日尼夫任期上,毫無作為,讓蘇聯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最後一任領導者,是壓死蘇聯的最後一根。戈爾巴喬夫也知道要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是直接放棄了蘇共的統治地位,直接造成了蘇聯解體!




如果把蘇聯比喻成一輛列車,那麼斯大林就是把最好的全部集中在列車頭上,以保證列車的高速前進,至於其他地方的部件,能用就行;赫魯曉夫則是想要把整個列車的部件都換上最新最好的,但是他把舊部件拆的太多了,卻發現新部件好像不太匹配;勃列日尼夫則是把赫魯曉夫的新部件全部拆掉,再一次裝上了斯大林的舊部件;戈爾巴喬夫一上臺,立馬就宣佈:以前一直用的是一家供應商,現在可以多用幾家的供應商了!



我們還是先回到本題,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如何取代赫魯曉夫上臺的?

赫魯曉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效果,反倒是把國內搞得一團糟,在國際上也因為古巴導彈危機顏面掃地,引發了蘇聯各大勢力不滿,於是聯手把赫魯曉夫趕下臺!

實際上,在這一次政變中,勃列日涅夫並不是主力 只是一個臨時拉過來湊數的,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人都要排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蘇斯洛夫主管意識領域,謝列平則是手握克格勃)。

政變結束後,聯手的各大派系之間為了避免彼此之間的爭鬥,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手段,扶持了沒有多少根基的勃列日涅夫上臺。

就這樣,勃列日涅夫撿了一個大便宜,坐上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一旦坐上了這個位置,勃列日涅夫可不想那麼快下來,他四處安插了親信,逐步架空了蘇斯洛夫和謝列平!

勃列日涅夫時期,廢除了赫魯曉夫的改革,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來了。總體上來說,勃列日涅夫並沒有進行有成效的改革,而是維持了一個僵化、中庸的固有態勢。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70年代,蘇聯經濟迎來了一次高峰。當然,這並非是勃列日涅夫的功勞,而是73年,阿拉伯國家對西方進行原油禁運,引發了石油危機,導致油價暴漲,而蘇聯靠著賣油賺翻了。

可以說,這是一次虛假的繁榮,當阿拉伯國家解除石油禁運之後,蘇聯便被打回原型。

很難說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於蘇聯的貢獻誰大誰小,畢竟兩人都推動了蘇聯的解體。

唯一不同的是,赫魯曉夫是真正想做點什麼,想打破現狀,是銳意進取;而勃列日涅夫則是維持現狀就好,不敢打破現狀,敢於平庸!


小鎮月明


這個問題有點大,真要說起來得寫一本書,而不是一篇沒稿費的文章了。不過我還是願意簡單聊聊,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赫魯曉夫在斯大林去世後組成了三架馬車的集體領導,隨之擔任蘇共總書記,至少在國內問題上兩件事上是非常正確的。一件是抓捕了試圖奪權上位的克格勃頭目——陰險狡詐的貝利亞,避免蘇聯走向一個秘密警察主宰的集權國家(好色的貝利亞不但染指了許多名媛貴婦,而且蒐集了所有領導人的隱私,赫魯曉夫所做的事是立即毀掉所有文件,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另一件是對斯大林時期的冤案進行了平反,破除黨內之前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這事確實深得民心,很多人為此給赫魯曉夫加分點贊,確實是蘇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在國際問題上至少也有一件事是正確的,他提出了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社會主義必須與資本主義共存,嘗試與西方國家緩和關係,改善雙方全方位對立的相處方式,避免爆發全面戰爭。

赫魯曉夫的上臺在當時確實可以說把蘇聯帶向另一個較為正確的方向,調整經濟政策,注重民生,發展輕工業,避免了保守派繼續走斯大林主義老路的企圖。適時靈活的運用政治手段,幾次在危急時打擊了一些試圖密謀反對他的政敵,也是從那時起蘇聯政府領導人即使被終結了政治生命,但再也沒有象斯大林時期一樣擔心被肉體消滅了。

當然了,赫魯曉夫這個精力充沛的小個子,本身就是一個腦子一發熱就盲目的行動派。後期經濟政策出了偏差沒有適時調整,國際問題上的緩和政策在實施時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在黨內反而自己又走上了個人崇拜的老路,執政時間一長問題暴露的多了,搞得樹的敵人也多了,最後只有被迫乖乖退休了事。

勃烈日涅夫是一個和赫魯曉夫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被各方接受推舉上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平庸之人,不會是一個強勢的獨裁者,在大家對活蹦亂跳的赫魯曉夫厭倦之後。勃烈日涅夫再合適不過了,本身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人,不象赫魯曉夫那樣鋒芒畢露,四處樹敵。但看上去平庸的勃烈日涅夫上臺之後逐步改變了赫魯曉夫激進的經濟、國際政策,使蘇聯走上相對平穩的發展道路,經濟實力發展大為增長,軍事實力直逼美國,在國際競爭當中採取進攻態勢,逼迫美國及其西方國家採取守勢。

勃烈日涅夫執政後期開始了蘇聯有名的“老人政治”——政治上日趨保守僵化,經濟上裹足不前,軍事上窮兵黷武。一個軍事上強大到可以比肩美國的大國,竟然在輕工業上、食物供應上無法滿足本國人民的生活需求,排隊購物成為蘇聯人的必修課。蘇聯這頭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極熊的一隻胳膊可以輕易拗斷對手的大腿,另一隻手萎縮軟弱到提不起一籃子伏特加。

憑心而論,赫魯曉夫也好,勃烈日涅夫也好,他們的上臺都比前一任更進步,對國家的發展更好一些。如果非得要說對蘇聯來說誰的貢獻更大,我個人認為還是赫魯曉夫,他是在斯大林去世後,蘇聯處在十字路口時,把國家帶上了一個正確的軌道,避免蘇聯這個紅色帝國列車飛快的奔向另一個錯誤的方向。如果當時貝利亞奪權成功或保守派繼續執政,對蘇聯和世界可能都是一場不幸。

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赫魯曉夫這傢伙更有意思。


阿呆的老大


你提的這個問題,只能這樣回籤:赫魯曉夫是被渤列日涅夫用不正當手段,趕下臺去。表面上看,蘇共中央通過決議,實際上是一次攻變,以渤代赫。實際己經看出,當時的蘇共最高層,政治危機和政權危機已經顯露。

要說二人誰對蘇聯的供獻大,從歷史資料上看,二人的執政,加速了蘇聯的解體,破壞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所以他兩是歷史的罪人。

: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就以不正常手段,取代布爾加寧,奪取了最高權力,在蘇共二十一大上,秘密批判斯大林。接著以清算斯大林的錯誤為目的,全盤否定蘇聯自列寧以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引起了極大混亂和信仰危機。尤比甚者,古巴導彈危機向美國認輸,戴維營會議,赫魯曉夫直接倒向美國,引發了兄弟黨和國家的不滿。從起東歐多事,赫魯曉夫又以大國沙文主義相威協。逼反鐵托,武裝干涉匈牙利……等。這都是借批判斯大林,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惡果。


井正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臺,正式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剛上臺沒多久,赫魯曉夫就迫不及待的對斯大林進行了全面的清算。斯大林時代擴編的主席團和書記處也被大量裁減,25人被趕了出去。


這其中,就有已經成為中央委員的勃列日涅夫。被趕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國防部擔任了副政委。雖然地位天差地別,但是勃列日涅夫並沒有氣餒,反而積極工作,極大的加強了和軍隊的聯繫,這也為他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獲得了機會,他利用赫魯曉夫與除掉馬林科夫等人的機會,重回核心,成為了中央委員。隨後,勃列日涅夫又成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

赫魯曉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時,對於蘇聯,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魯曉夫的改革,包括改革農業僵化的問題,廢除幹部終身任期制等等,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極大反對。

同時,由於赫魯曉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相反,卻搞得國內國外一團糟,尤其是對外,“古巴導彈危機”導致蘇聯顏面盡失,內憂外困之下,赫魯曉夫最高領導人的地位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的時機,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他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名義召開會議,剝奪了赫魯曉夫的權力,赫魯曉夫被“退休”。

雖然不甘心失敗的赫魯曉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組織召開全國中央委員會議,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準備,幾乎所有的中央委員都全面否定了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徹底失勢,勃列日涅夫正式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國勢達到了巔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卻普遍並不高。因為,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的矛盾缺乏認識,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蘇聯雖然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是,蘇聯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而赫魯曉夫雖然也犯了許多錯誤,但是,他銳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蘇聯僵化的體制和幹部終身制的試圖,表明了赫魯曉夫積極進取的思想。



因此,我認為,雖然赫魯曉夫統治蘇聯的時間並沒有勃列日涅夫時間長,在位期間國勢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時代鼎盛,但是,銳意進取的赫魯曉夫對蘇聯的貢獻,顯然要大於碌碌無為的勃列日涅夫。


鳶飛九天2018


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當選為蘇共第一書記,他的權力達到了巔峰。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時,在1957年將斯大林的近衛軍,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崗諾維奇打成反黨集團,並將他們全部開除出黨。同時對其上臺有特別重要貢獻的朱可夫,撤銷其國防部長職務。從而開始了赫魯曉夫的時代。此時的他,在蘇共中央擁有絕對權力。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將勃列日涅夫,作為他的親信提拔到蘇共第二書記的職位上。勃列日涅夫,能力較差,為人厚道,跟隨赫魯曉夫,才獲得了政治上的飛黃騰達。這樣一個人,赫魯曉夫從未將其視為政治上的對手,只是把他作為自己的下屬看待。

1957年到1964年,赫魯曉夫獨攬大權7年,他所進行的各種改革,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但確實得罪了權勢很大的利益集團,這個集團不能容忍赫魯曉夫走得這樣遠,所以他們要換人了。勃列日涅夫是個溫和派人物,是理想的繼承者。權力鬥爭在暗中進行著,蘇共主席團成員們,在老資格的政治委員,掌管意識形態的蘇斯洛夫的操作下,逐漸達成一致。

機會終於來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代表蘇共中央電話通知在外地的赫魯曉夫回莫斯科參加中央關於農業問題的會議。赫魯曉夫感覺不妙,無奈被迫只有參加。赫魯曉夫一下飛機,克格勃主席親自在飛機場將其控制起來了。赫魯曉夫幾乎是被押送到隨即召開的中共全會上的。會議由勃列日涅夫主持,按照事先的安排,政治局委員們紛紛發言指責第一書記赫魯曉夫。面對這一切,赫魯曉夫知道大勢已去,儘管事情來得太快,他還沒有緩過神來,但此時的他,更多的是應該考慮他的身家性命的安全,反抗是無用的,最終他同意引咎辭職。

最高 權力發生了和平的更迭,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爾內構成的三架馬車,成為了新的權力中心,而蘇斯洛夫成為了教父式的人物。又經過了很多年的演變,勃列日涅夫才逐漸地成為了最高權力的擁有者。


葉青9157


在政治才幹上,赫魯曉夫有著雷厲風行的先伐制人的能力。而勃列日涅夫看似大智若愚,但是這個人有撥開雲霧豔豔天的後來之術。說到他們對蘇聯國家的貢獻。我打個比方,赫魯曉夫就是一匹烈馬,他讓蘇聯的政治前景瞬間到達,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而勃列日涅夫這個人就象一匹老黃牛,他走的緩慢,但是他任勞任怨,任重而道遠。他給蘇聯的整體政治前景帶來了櫥窗式的琳琅滿目。你說他們誰對蘇聯貢獻大?


kongwei696


說來話長。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64年到1982年任蘇聯最高領導;18年的任期僅次於斯大林。在勃列日涅夫統治期間,蘇聯的全球影響力急劇增長;

蘇聯全球軍事存在迅速擴張。不過,勃列爾涅夫坐為領導人的18年任期,同時也標誌著蘇聯經濟和社會停滯時代的開始。

勃列日涅夫在政治嶄露頭角得益於恩師赫魯曉夫;因為勃列日涅夫曾經站在赫魯曉夫一邊,反對接替斯大林任蘇維埃主席的馬林科夫。

1955年,勃列日涅夫被任命為哈薩克領導人。從表面上看,他的任務很簡單: 大力發展農業。事實上,勃列日涅夫參與了蘇聯導彈和核武器項目的發展;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回到莫斯科,負責國防工業、太空計劃,成了赫魯曉夫須臾不可或缺的隨從與高級顧問。

1959年,勃列日涅夫成了蘇聯的第二把手,1960年5月被提升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勃列日涅夫成了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1962年,隨著赫魯曉夫年齡的增長,他但性格變得越來越反覆無常;而當時蘇聯日益嚴重的經濟問題也增加了人們對赫魯曉夫領導力的懷疑。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出國訪問,不知道國內政局在勃列爾涅夫的策劃下,已經發生了變化;回國後對這一陰謀毫不知情的他,前往黑海邊的度假勝地度假。

回國後,後來擔任了蘇聯國家元首的米高揚拜見了赫魯曉夫,暗示赫魯曉夫不應該對自己目前的處境過於自信。

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局面的勃列爾涅夫等人後來決定,由克格勃頭子10月12日給正在度假的赫魯曉夫打了電話,要求他返回莫斯科討論蘇聯的農業問題。

一聽是克格勃打來的電話,赫魯曉夫立刻明白髮生了什麼事,說:“如果要討論我的問題,我就不去了。”

當時儘管由少數人建議保留赫魯曉夫的部分職位,但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多數人還是最後決定將赫魯曉夫所有的職務都一擼到底。

最後的結果是,原來由赫魯曉夫一個人擔任的職務,分割給了勃列爾涅夫、米高揚和科西金三個人;這種模式被稱為“集體領導”。

至於有人建議還要懲罰赫魯曉夫,勃列爾涅夫沒有同意對他的恩師下手。

而說到這兩個人的功過,當然徹底否定斯大林的赫魯曉夫是第一大罪人;勃列爾涅夫的罪過是經濟沒有搞上去,他領導下的18年,蘇聯經濟處於“勃列爾涅夫停滯期”。


閒看秋風999


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糾集了第涅勃比得羅夫集團,乘赫魯曉夫在黑海休假,密謀策劃將其取代,於是電告老赫魯曉夫回來開會,他們發難數落赫魯曉夫,建議他離職退休,由勃列日涅夫繼任,赫魯曉夫見大勢已去,成了孤家寡人,失去支持只得接受 ,他成了"特別退休金″的領取者。


太陽125933863


他們都是把蘇聯變成俄羅斯的奠基人。

赫魯曉夫從否斯大林開始,就決定蘇聯的政治走向。

從勃列日涅夫執政到死去,這種政治一直沒有改變。

勃列日涅夫以後五年換五位領導人——

戈爾巴喬夫到葉利欽都算不上有遠見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