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直到二戰末才意識到步槍威力過剩?

綠銫地帶


玩過射擊遊戲的人都知道,你要是拿個大狙,肯定敵人越遠越好,而且自己要找個掩體瞄一個地方等著敵人出現,你需要的是一個相對靜止的戰場,而不是拿著狙衝鋒或者上躥下跳時開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坦克越來越先進,掩體碉堡完全擋不住重型火炮,陣地不停的發生改變,不是在進攻對方陣地就是在迂迴穿插敵人的防線,只要進攻方火力足夠強大防守方是必敗的,我說的這個火力主要是指重炮和坦克的火力。在炮火把對方陣地掀翻之時,步兵跟在坦克後面跑扛個大狙根本沒法瞄,跑起來單發步槍毫無精度可言,所以單發步槍必然會被別的武器取代。如果你現在是防守方,拿個大狙打坦克打不動,坦克後面的人也打不到,人家離近了一個閃身來一梭子子彈一下子就把你打蒙了,你也沒法瞄準一個正在向你傾瀉大量子彈的敵人,更何況他還能在快速移動中打爆你的頭,你說這玩意誰不怕?於是輕型連發自動步槍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既對敵人進行了壓制,也減輕了衝鋒路上的危險係數,大大提高了進攻效率。

突擊步槍比輕機槍靈活輕便,比單發步槍瞬間火力要猛,比衝鋒槍威力大,簡直是進行大迂迴大縱身戰術的必備神器,發展至今突擊步槍依舊是各國單兵主要武器裝備。突擊步槍和衝鋒槍都是為進攻佔領敵軍陣地而設計,而突擊步槍真正做到了攻守兼備,所有槍支種類中適應性最強,而不是威力最強。


Mask韓先森


世界各國在一戰期間使用的步槍大多是栓動步槍,由於主要是相隔數千米的塹壕戰,重武器普遍不足,而來源廣泛的步槍成了各國發展的首選。一寸長一寸強,重視步槍射程成了各國武器設計師的共同點。在這時參戰的步槍彈,彈殼直徑大多達到60毫米以上,有效射程2000米,標尺射程也有1200米到1800米不等。

圖為SKS步

時間進入二戰,雖然戰前衝鋒槍一類的武器層出不窮,但是世界各國也還是下意識地把栓動步槍作為步兵輕武器。以前蘇聯的莫辛納甘系列步槍為例,使用的7.62-54R步槍彈在當時尺寸已經算小的了。二戰中期,德國為了STG44突擊步槍而專門開發了7.9-33短步槍彈,這才是世界首款中間威力步槍彈。而此前,各國步兵除了步槍以外,裝備量最大的裝備恐怕就是射速快,易於控制後坐力的衝鋒槍了。

圖為STG44突擊步槍

二戰雖然有“閃電戰”“大縱深戰術”這類運動戰的出現,但是自動化武器並未普及。加之還是熱衷於挖掘戰壕,雙方交戰距離往往是在反坦克炮射程以內,再短也有數百米。但是武器設計師很快就發現,即便是中間威力槍彈,減少彈頭質量也可以將射程延長到500米左右。加之二戰末期,短兵相接的情況更多地出現了,採用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武器成了德國兵的最愛。

二戰後,人類步槍子彈的彈殼直徑進一步縮短。並非不知道子彈威力過剩,而是限於當時的情況未能迅速將中間威力型子彈實用化。


軍事新觀察


其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國家就已經察覺到現有的步槍彈威力實在過於強大,但是當時很多國家剛剛列裝新式步槍不久,比如法國勒貝爾步槍,俄羅斯莫辛納甘步槍等,不可能僅僅為了火力過剩的問題而花費巨資再次裝備一款新式步槍。

而當時曾經流行過6.5毫米步槍彈,比如日本的6.5x50毫米友坂彈、意大利6.5x52毫米卡爾卡諾步槍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對現有步槍彈威力過剩的一個解決措施,而這些彈藥的性能也很優秀,比如一直以精度高著稱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就是6.5毫米友坂彈。

而在一戰中,雙方主要以塹壕戰為主,比較缺乏機動性,因而傳統全威力步槍的依然能夠有不錯的發揮。但是雙方也發現這些步槍火力薄弱,開始研製更多的單兵自動武器。但是使用這樣的全威力彈明顯會有強後坐力,最終法國則研製出了使用8x32毫米彈的克貝羅勒自動步槍,可以自動發射,已經可以視為突擊步槍了。此外,還有像俄羅斯費德洛夫自動步槍,M1907步槍等等,都採取的是削減彈藥威力,並同時加強火力的做法。

而在一戰二戰之間的20年中,各國也開始不斷嘗試新式步槍以及其配套的彈藥,但是由於關於究竟採用什麼彈藥,應該採用怎樣的設計指標等等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再加上各國軍方對新步槍比較保守,因此二戰中大多數國家依然使用的是全威力步槍彈。

而在二戰中,雙方主要是以進行機動作戰,而步兵火力不足,彈藥性能過剩的問題突顯出來,蘇聯人乾脆大量裝備波波沙衝鋒槍,美國人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德國人則開始裝備突擊步槍。最終,在二戰後,各國終於開始對其現有武器體系進行了改進,誕生了像M14,FN FAL等一系列使用新彈藥的新式步槍,而後來更是誕生了更加削弱的小口徑彈藥,但是殺傷力方面卻依然不遜於曾經的傳統步槍彈,已經成為了如今軍隊的主力彈藥之一。


戰爭之王


並不是到了二戰末期才意識到步槍的威力過剩,實際上這一個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被意識到。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特意為他的部隊,裝配上了幾十萬把手槍,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更是創造出了花機關,這樣世界上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人更是直接把自己步槍的長度給縮短了,為了提高射速,而且大獲成功!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流趨勢仍然是靜態戰爭什麼意思呢?雙方隔得老遠,互相挖戰壕,然後把各式各樣的重型武器搬到戰壕裡面向對方陣地展開射擊,在那個時候,無論是作為主力殺人最多的重機槍還是被斯大林稱為戰爭之神的大炮,其射程遠遠超過了步槍的射程,因此對於步槍射程這東西參戰各國是沒有太多的想法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的主力步槍仍然是毛瑟98k沒有太多的改進,仍然還是沿用的一戰的設計。美國人在開戰之初仍然選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為美國人生產定型設計的湯姆遜衝鋒槍。英國人則是直接用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武器。

但是恰恰有兩個國家產生了想法,那就是法國人和日本人法國人在面對德國人的時候,由於其防線上的優勢導致他後期能夠拖垮德國人,所以在法國人的作戰裡面要塞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課題。在要塞裡面什麼樣的武器最能夠有優勢當然是射程越遠越好。因此,學習法國人的日本人,這一點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出,比如說的日本人的九二式重機槍,他使用的就是金屬片冷卻,這學習的就是法國的重機槍,總之日本人為了他的所謂的老師的意見,所以將自己的步槍的長度給拉長了,最後形成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槍。

而且大家都知道步槍的口徑越大,殺傷力也就越大,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國家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就是所有的步槍子彈口徑,全都是超過7mm的。都是大口徑子彈。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閃電戰是颳起的一陣旋風,使得之前所有的戰爭理論全部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80%的士兵全都是正文在距離自己步槍400米以內的射程裡面。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人率天下之大不為,直接拿起來小口徑的子彈,他首先是應用在自己的手槍上,後來又應用到自己的步槍上,比如說比較著名的m4,他的口徑就是5.56,小口徑子彈。由於在近距離的時候,一旦穿透對方的身體的話,就會產生劇烈的滾動和不規則運動造成的殺傷後效,也更為強烈。這個時候,所有人才發現,原來戰爭可以這麼玩,原來士兵手裡的步槍。竟然還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改進。

正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寶貴的遺產,那就是風暴突擊步槍,他把槍聲給縮短了,並且槍的擊發都是自動化的。風暴突擊步槍,定義了戰後所有步槍的設計標準。同時,他說縮短的槍管,重量較輕的子彈,也都定義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所有步槍火力發展的一個趨勢。

不是衝鋒槍那隔著50米,子彈就亂飛的情況也不是像大威力步槍一樣,需要把他的射程提高到600米左右。他只需要在400米的範圍以內。對。能夠看到敵人進行有效的殺傷,這就是現代突擊步槍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


漩渦鳴人yy


準確的說,在二戰末期並不是所有的戰場都出現了步槍威力過剩的現象,尤其是對戰雙方實力極不對稱的東方戰場,中國軍隊和日軍作戰的大陸上步槍威力不算過剩、日軍和美軍激烈交戰的太平洋上步槍威力也不算過剩,只有技術兵器相互博弈的歐洲戰場才算是威力過剩。在歐洲戰場上各種機械化部隊將戰爭變為“動態”作戰,遠距離的陣地交火和野戰活動基本沒有了,巷戰和機械化部隊的近距離廝殺成為作戰的主要方式,因此步槍的超遠射程顯得不必要了,這就是步槍的威力過剩。同時步槍的射速和火力持續性嚴重不足,各種衝鋒槍大行其道,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東方戰場,但並不算是威力過剩。

偏傳統的中國戰場和多灘頭爭奪的太平洋戰區,交戰雙方對槍支的射速、火力持續性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步槍威力並沒有出現過剩的現象。中國的抗戰更多的還是類似一戰的遠距離陣地戰,抗戰早期只要大城市周邊的陣地失手,守備部隊就會棄城而逃,在郊區野戰和攻城戰中需要步槍有極大的射程和破壞力,日本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三八式步槍威力不足才研製九九式步槍的,日軍用口徑7.7mm的九九式代替6.5mm的三八式,足以說明在中國戰場上步槍的威力不算過剩。

九九式步槍批量生產之後並沒有大規模應用於中國戰場,而主要交付給鏖戰東南亞的“南方軍”和日本聯合艦隊的“海軍陸戰隊”。而且,在日軍在仿製加蘭德步槍製造“四式步槍”時,也沒有降低槍支的口徑,而是使用九九式通用的7.7mm子彈,這說明前線的部隊還是需要大威力步槍的。美軍之所以使用大量的自動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卡賓槍,是為了滿足部隊對火力密度的需要,並不是步槍威力過剩的原因。同時遠在非洲空曠地區作戰的隆美爾“非洲軍團”也沒有意識到步槍的威力過剩,威力降檔的MP-44突擊步槍並沒有裝備這支部隊,真正出現步槍威力過剩的只有歐洲戰場而已。


利刃軍事


二戰對步槍改良的最直接做法是削減裝藥量,開發出一種中間威力型彈藥。

那麼什麼是中間威力型彈藥呢?當時各國軍隊的主流步槍彈口徑如美國的0.3006英寸即7.62×51mm,蘇聯7.62×54mmR型(R表示凸緣彈),德國7.92×57mm,英國0.303英寸等等口徑。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裝藥的彈殼沒有小於50mm長度的,×前面的表示槍膛內徑尺寸(不含膛線),×後面的表示彈殼長度。

那麼這些步槍的射程都是能打到600米開外的,因為一戰塹壕戰的普及,讓各國軍隊的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步槍超高的射程才是王道。計算可以得出結論:重機槍和輕機槍能提供四百米到一千米之間的火力,步槍可以提供四百米到六百米之間的火力,衝鋒槍能提供一百五十米以內的火力。那麼就出現了一個空白區,也就是一百五十米到四百米之間的火力由什麼提供?步槍在四百米以內的殺傷力還是巨大的,但是栓動步槍,哪怕是半自動步槍的射速都是無法和機槍或者衝鋒槍媲美的,機槍使用起來又不是很靈活。隨著坦克、裝甲車的出現普及,士兵的衝鋒距離一般就在四百米之內,雙方的交戰距離也被機械化部隊和裝甲部隊大大縮短到了這一區間。

所以由德國人率先發覺,我們用的步槍射程太大而且火力完全不夠用了。他們需要重新設計一款步槍,在四百米之間有著和栓動步槍一樣的威力,但是卻能擁有衝鋒槍一樣的火力,還能單兵操作使用。於是斯騰格威爾44式突擊步槍應運而生了。

德國設計師設計這款步槍的出發點非常正確,要造槍,必須先造子彈。毛瑟所用的7.92×57mm子彈威力巨大,但是後坐力也是驚人的。MG42機槍必須要搭配腳架使用才能穩定,所以設計師削減了子彈彈殼長度,把裝藥量減掉一半,簡單的說就是把彈殼鋸掉一半。這種中間威力子彈,有效射程正好能打到四百米,四百米之內的威力與之前57mm子彈幾乎沒有差距。採用彈匣三十發供彈,步槍擁有自動開火和半自動開火兩種模式,通過專門的延遲導氣裝置實現自動裝填彈藥。

stg44步槍被希特勒命名為44式突擊武器,翻譯過來也就是44式突擊步槍。這種步槍在叢林、城市等地形複雜、交戰距離短的戰場環境大展身手。在蘇德東線戰場,這把步槍讓蘇聯人吃盡苦頭。蘇聯人甚至認為德國人每人都配發了MG42機槍,因為彈頭沒有變,而且那種自動開火的射速不是毛瑟98能有的。二戰後期,一位叫卡拉什尼科夫的坦克中士在養傷時,也設計出了一把結構類似但是更為簡約的突擊步槍,它就是影響整個世界的AK47。

AK47使用的子彈口徑為7.62×39mm,這一點肯定是抄襲自STG44。但是AK47一體式的槍機可以擁有更高的射速和絕佳的可靠性。可靠性在戰場環境下是最重要的,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能打響,射出子彈。後來在1951年改良款就是名震江湖的AKM突擊步槍,也是各類電影作品、遊戲廠商引進的AK47原型槍。

步槍的變革起於二戰後期這是沒錯的,因為仗打到那個份上,交戰國雙方都挖空心思的想要勝利。前期各國把資源更多的投入於坦克、戰列艦、航母等重型武器中去了。後期才真理解明白,戰術、戰法的日新月異需要更換的不是航母、坦克、大炮,而是士兵手中的步槍。如果突擊步槍早一點能普及列裝納粹德國軍隊,就算蘇聯會勝,也要付出更慘重的代價。盟軍就算資源再多,也未必能打得過納粹德國。


代號鐮刀


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歸根究底,到二戰仍在大量使用的大威力步槍彈是為了提供更遠的射程,但是在一戰中,火炮等重型武器通過間接射擊的方式獲得了比步槍遠得多的射程,也有比步槍大得多的殺傷力,甚至一戰中開始大量使用的機槍都在威脅遠射程步槍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步槍應該發展得更加輕便,強調機動性和火力。因此在一戰中,我們看到了日後被稱為“突擊步槍”類型的武器。比如法國的利貝羅勒M1918步槍,在利貝羅勒1918的相關文獻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下一代用於單兵武器的輕武器彈藥要儘可能地輕,並且要複製Mle 1886 D在600米內的外彈道”,而一戰前的文件上要求的是複製800米內的彈道,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

但是1918並沒有成功,一個原因是武器本身的性能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步槍和步兵戰術正在改變,這種官僚主義制約了中間威力步槍彈的發展。

在二戰中,坦克飛機等重武器殺傷力越來越大,防禦力越來越強,以至於步槍根本無法造成傷害。於是很多人就開始發現步槍和步兵戰術的變化。其中德國人走在了前頭,德國人關於中間威力步槍彈的研究也很早就開始了,直到二戰末期才大量裝備了StG44,並給這種武器起了一個名字叫“突擊步槍”。

二戰後美國那份著名的《朝鮮戰爭中步兵行動和武器使用評論》更是帶步槍漸漸走入了小口徑時代。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世界各國在二戰末期才意識到步槍威力過剩,其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步兵在戰場上的地位的改變

以及軍事技術的革新所造成的,這與槍械本身的好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不同的戰術運用使得步兵在戰場上的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對新式步槍的研發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過去的那種老式槍械也就隨之而淘汰。

二戰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人類的軍隊從過去的大陸軍時代開始向海陸空一體化立體作戰的方向轉變。同時由於坦克、飛機等這種大威力的先進武器的運用,使得步兵這個戰場上最古老的兵種,其角色地位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在二戰以前的大陸軍時代,雖然火炮的作用日益提高,但並沒有影響到步兵作為戰場最主要作戰力量的地位。在那個時候,決定一直軍隊的強弱的標註,除了士兵的軍事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手中的步槍射的是不是更遠,打的是不是更準。

因此在二戰包括二戰以前的步槍,基本上都要求在較遠的距離上任然具有足夠的準度和殺傷力,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高子彈的威力,比如德國的毛瑟98K步槍,採用的是7.92 mm×57 mm子彈,其有效射程能夠達到驚人的800m,標尺射程能夠達到2000m,跟今天的狙擊步槍差不多。

在二戰期間,由於飛機、大炮和坦克開始在戰場上唱主角,使得步兵從戰場上的主要作戰力量,轉變成為清掃戰場、配合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輔助力量。

這個時候的步兵,由於主要是進行機械化作戰,遇到的基本上都是近距離的巷戰,這就使得老式步槍的大威力、遠射程特性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轉而需求大載彈量的自動武器,因此在二戰期間德國的mp-38、ППШ-41這種類型的衝鋒槍衝鋒槍開始大行其道,開始逐漸取代了老式步槍在戰場上的地位。

新的戰場環境對步兵的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這使得步兵槍支開始開始向中等威力,大載彈量,簡單堅固易用等方向轉變。

為此從二戰以後,世界各主要國家研發的新型步槍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採用中等威力、小口徑的子彈(北約是5.56mm、俄羅斯是5.45mm、中國是5.8mm),採用小口徑的主要好處是士兵可以在同等負重下,能夠攜帶更多的子彈,這對於保障士兵在戰場上火力持續時間,具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二戰之後新式步槍的研發,並不是因為老式步槍性能不如新式步槍,其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戰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造成的。很多在過去使用的全威力彈藥比如AK-47,仍然繼續在中東以及非洲的戰亂地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落下m


步槍威力過剩的問題並不在於步槍本身,而是機槍、大炮、坦克、飛機的進步,壓縮了步槍的使用空間。

在一戰以前,機槍和大炮還沒有發展到後來那樣喪心病狂的水平,飛機也僅僅是實驗品。在炮火和機槍還不密集的時代,步槍也是戰場上的主力。在兩軍拿著這步槍對射的情況下,誰的威力更大,誰打的更遠,誰打得更準,誰就具備優勢。

一戰開始,由於戰爭的刺激,大炮、飛機開始飛速發展,到了二戰,地面戰場,炮彈造成的傷亡已經達到了80%。到了我們對越自衛反擊戰,炮兵對敵軍造成的傷亡達到了90%。美軍方面更是有轟炸機的加持。這裡就能看出來,戰場上飛機和大炮造成的傷亡呈直線上升趨勢,而普通步兵用槍械對敵方造成的傷亡則是呈直線下降趨勢。

槍的業務首先是被飛機、大炮搶走了一大塊。發現敵軍,首選就是炮彈覆蓋,飛機轟炸。這樣留給步兵發揮的空間就越來越小,作戰距離也是越來越短。前方500米已經被炮火覆蓋,你再往裡射兩顆子彈......

其次是一戰開始,以馬克沁為代表的機槍大出風頭。馬克沁曾經一天打死了6萬英軍。這樣一來,機槍就成了步兵的戰鬥核心,步槍淪為機槍的輔助。

二戰中德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步兵班火力核心就是機槍,用機槍打輸出,其他步兵都是負責機槍安全的。

二戰末期,美蘇為代表的軍事強國,在飛機、大炮、坦克、機槍方面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威力的步槍就越發顯得不合時宜了,也就是所說的威力過剩。

通過炮火封鎖、接近坦克、威脅到機槍的敵人,肯定是距離已經非常近,出現得非常突然。這時候,需要的不是射程遠、威力大,但反應速度慢的步槍。而是輕便靈活、快速反應、火力猛烈的步槍。

當然,最先拿出解決方案的是德國,他們研製成功了7.92×33毫米步槍短彈,與標準的步槍彈相比,減少了裝藥,彈頭也更輕。這樣一來,有效射程確實減少了。但步槍發射的後坐力也大為減小,方便步槍實現連發射擊。

在中間型彈藥的基礎上,德國順勢推出了StG-44暴風突擊步槍。這款步槍曾經在蘇德戰場打得蘇聯人懷疑德軍是不是人手一把機槍。

二戰的作戰模式也影響到了步槍的發展。

一戰以及以前的戰爭屬於:靜態戰爭。大家趴在戰壕裡對射。再不就是你衝鋒我趴在戰壕裡、我衝鋒你趴在戰壕裡,在這樣的作戰模式下,步槍需要儘可能遠的射擊,射得準,把敵人擊殺在戰壕裡或者擊殺在半路。

但到了二戰,德軍給大家打開了一個新世界,閃電戰、動態戰爭。到了戰爭後期,蘇軍更是把大規模縱深穿插、分進合圍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動態戰爭的模式下,兩軍的遭遇會更加突然,不可能像一戰那樣,兩軍在戰壕裡對射半年。在運動戰中、坦克集團混戰、巷戰,步兵越來越不可能像以前那樣遠距離安靜的對射。都是敵人突然出現在近前的混戰,這時候,端著發射全威力彈藥的栓動長槍也就變得越來越不合適。


銳視覺何老師


其實不能說步槍威力過剩,只能說用途更加專業化!步槍的用途被狙擊槍跟短突擊槍給專業化分割!由狙擊槍負責遠程打擊,短突擊槍負責處理近處目標。實現槍械的專業化應用。

在二戰爆發以前,由於步槍的用途還沒細分到那個程度,往往需要多功能使用。比如,日軍的三八大蓋,這是一種遠程射擊步槍,能夠在遠距離打掉敵人。部分人就把三八大蓋當狙擊槍來使。但是後來卻發現三八大蓋的能力有點太強又太弱。比如,說他太弱,他雖然射程遠精度高但是依然不如狙擊槍,而且遠距離神槍手也不多,純屬浪費子彈;而說他太強,近戰的時候容易穿透身體,造成二次創傷引誤傷!不如衝鋒槍好用。而且,同樣的用途,衝鋒槍的子彈及槍支重量都輕於步槍,攜彈量多於步槍!因此在二戰後,美軍便改了步槍,往小口徑穿擊力小的發展,也就有了m16步槍,由於威力改小,他們的後坐力更小,精度更高!

但是卻並不絕對,比如,碰上了ak47,ak槍是蘇聯代表作品,力大打得遠,雖然準確度不敢恭維,但是有誰敢拿命來賭這把槍打不準呢?所以,在越南戰場上的時候,部分美軍會背兩把槍,一把ak,從越南軍繳獲的,用來跟越南軍打對攻;一把m16,用來進入射程後使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