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以學《易》」是因爲曾犯下過錯!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是因為曾犯下過錯!

【原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述而篇》第16章

【譯文】

孔子說:“當時如果再多給我幾年時間,五十歲時像現在一樣學習《易象》,就不至於犯下‘大過’之錯誤。”

註釋:

(1)加,增加,加多。

(2)數,《說文》:“數,計也。”即計算。本章指幾個、幾。

(3)年,《說文》:“年,谷孰也。”即禾穀成熟。清段玉裁注: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

(4)五十,即五十歲。

(5)易,指《易》的另一套學問《易象》。

(6)大過,六十四卦之一。

復活論語解讀:

本章是後世學者怎麼樣理解也無法講通的。按大師們的解讀,其難點在“五十”、《易》、“大過”的理解上。於是,後人乾脆認為本章是文字記錄出現了錯誤,對本章進行修改,用自己的意思使其通順。比如錢穆先生認為,本章應是“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先生說:“再假我幾年,讓我學到五十歲,庶可不致有大過失了。”如果這樣合理,為什麼要學到五十歲則不至於有大過呢?還是說不通。按南懷瑾先生的說法是,孔子總是在四十多歲,至多四十九歲說的。他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易經》是古代的文化——把《易經》搞通了,人生就沒有大過了。仔細分析,這個“五十歲”還是有問題的。所以後人眾說紛紜又自圓其說,把本章真弄得如《易》一樣撲朔迷離。所以,元朝陳天祥在《四書辯疑》中說:“此章之義,本不易知,姑當置之以待後之君子。”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加我數年”,加,增加,加多。這是一種假設,孔子假設說,如果能再多給我幾年時間。這個時間不是指現在,也不是指將來,結合後面的內容,這應是孔子的追悔之言,確切地說,“當時如果再多給我幾年時間”的意思。《述而篇》是講學問之道的運用,所以本章應是與《易》的學問之道運用有關。《易》是什麼?如果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易》的話,那就是孔子讀《易》之心得報告《繫辭傳》中所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易》這一部書的學問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易與天地準”。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彌”就是畫一個圓圈,因為圓周形無所不包。“綸”就是在這個圓的外面,再捆上一條帶子,一直一橫。

本章的《易》指的是什麼呢?如果是指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周易》,孔子應該在少年時就可以學到的,何必再到五十歲學《易》呢?這裡《易》是否另有所指?我們所看到的《周易》,只是文字形式的理論體系,並沒有具體如何推演與運用的體系。當代學者李守力研究認為,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叫《易象》,《易象》不傳諸侯,只藏於周王室與魯太史氏。《左傳·魯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與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公所以王也。”孔子早年學過的應是《易》的卦爻辭古經,所以本章所假設五十歲學習的《易》,應是《易象》。

孔子接觸到《易象》,一生有兩次機會。第一次是孔子五十歲前後,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和“與聞國政”之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太史氏研習《易象》,即本章所說的遺憾。第二次是孔子晚年68歲以後回到魯國後,重新整理各種文獻時,發現了“周之所以王也”的秘本《易象》。孔子利用這次機會深入研究《易象》的同時並作《繫辭傳》。於是追悔當初“五十歲”時錯過了發現《易象》的機會,所以說“加我數年”。也就是說,五十歲時像現在一樣學習《易象》。

我們再來看一下“大過”,大過為六十四卦之一。卦辭為“大過。棟橈(ráo)。利有攸往,亨。”從卦辭看,這根木頭不是一般的木頭,而是“棟”,是屋樑,以作為西周王朝的比喻。大水把屋樑壓彎,是武人把周厲王壓得透不過氣來。從卦象看,是巽下兌上。巽為木,兌為澤,是汪洋大水壓在一根木頭上,把木頭壓彎,真是太過分了,因此卦名叫“大過 ”。那麼孔子50歲後發生了什麼大事呢?從先天八卦的數理,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來看,巽為風,數理是5,兌為澤,數理是2。那麼就是在孔子52歲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孔子52歲應該是公元前501年至前500年。公元前500年夏天,齊景公和魯定公舉行夾谷之會,孔子擔任魯國的禮儀官。孔子安排在夾谷會場周圍埋下足夠的軍事力量。因齊侯用夷人、夷樂、夷舞來為兩位國君進樂,孔子認為這是淫樂並且是很大的失禮,仗著預先埋伏的兵力,強行讓齊君斬殺了進樂的侏儒,使其手足異處。孔子晚年研究《易象》,才明白這是依侍武備的陽剛之盛,而上欺齊侯,下凌齊優,以至於傷害生命,這就是“大過”。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如果在50歲前研究《易象》,就會加倍小心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不至於在52歲這年,犯下“大過”的錯誤。所以,本章講的是《易》的學問之道,在孔子經歷中留下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