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古聖先賢――孔子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奉為“至聖先師”。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穿越歷史兩千多年,從古至今,他倡導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教無類”,“禮尚往來”,“因材施教”,“不恥下問”,“溫故知新”,“身體力行”,“學思結合”等等思想已深入人心,深受推崇和敬仰。儒家思想也是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為統治者所重視,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認識古聖先賢――孔子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因宋國發生內亂,其曾祖父逃於魯國避難,才成為魯國人。孔子父親孔紇,是魯國大夫。孔子3歲喪父,年幼生活貧困;20歲以後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官)和乘田(看管牛羊的官);30歲左右創辦了一所私學,廣招門徒;約51歲時做了魯國的中都宰(魯國都城曲阜的行政長官),接著升任司空(主管建築),還當了司寇,大司寇(主管司法);55歲時,代理宰相3個月,因魯國的國君接受齊國女樂(舞蹈奴隸),怠於政事,不上朝聽政,孔子便離開魯國,帶領一批弟子周遊列國,歷時14年,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國,都沒得以任用;68歲回到魯國,從此專心從事整理和傳授古籍的文化教育工作。整理了《詩》、《書》、《禮》、《易》等古代文獻,編著了《春秋》;73歲時去逝。

認識古聖先賢――孔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政治理想是推行“仁政”,他把“恭”、“寬”、“信”、“敏”、“惠”作為仁者的道德標準。希望通過“仁政”,實現等級有序,“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後世以孔子“仁”的思想為基礎,對孔子儒家學說進行傳承和發揚光大,其代表人物是孟子,被尊為“亞聖”。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在孔子去世後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全書20篇,每篇摘取開頭的字句為題。篇內分章,每章記一件事或幾回話。《論語》內容非常廣泛,記載了孔子及弟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的言論。《論語》以記言為主,為語·錄體散文。其突出特點是語氣質樸精練,有許多語句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常為後人所引用,並逐步發展成為格言或成語,對後世文學語言影響深遠。

認識古聖先賢――孔子

學習儒學傳統文化,從認識古賢先賢,萬世師表的孔子開始,鄰會儒家文化之精髓,從學習《論語》開始。請繼續觀注頭條號“弘道山人”,我將分享《論語》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