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生的六個階段,做人的六重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孔子的人生六種境界常常做為中國人對照自己的每一個年齡階段的身心修養,生活質量,及價值取向的標準,再談六種境界是極有現實意義的。

孔子:人生的六個階段,做人的六重境界

境界一:“十五志於學”

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年輕時應該努力學習。這畢竟是孔子理解到的,中國幾千年才出一個孔子,現在面臨的實際問題是:其一,很多青年人的生理越來越早熟,心理越來越晚熟,他們不知道何為“志於學”,也不知道為何要“志於學”。其二:很多成年人也無心“志於學”,理由很簡單,不用學,學沒用。如果有人偶讀孔孟,身邊的人一般會晾笑一句:“神經病”。

大部分的人們也被惡性的實用主義思想所侵蝕,生命質量與生命優雅竟成為了魚與熊掌,那種只有靠書本才能相伴入眠的生活似乎也成為一種奢望。前者是不懂事,後者是“太懂事”,是幸耶還是不幸?

境界二:“三十而立”

孔子認為,三十歲左右的人應該有了自己的事業,不一定是什麼大事業,但必須有一定的人生目標,最起碼得有近期目標。這種境界的人的特點是:

生活獨立,情緒穩定,目標明確,奮鬥不止。那麼多元的現代社會,本該而立之年的人們的人生境界如何呢?

很多人的生活是富足的,可思想是迷惘的。這種迷惘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或對人對事的信任度較低。也許我們在為生活忙碌的同時,在創造了豐盛的物質的同時,我們經意或不經意地忽略了一些心靈中美好的東西,我們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孔子:人生的六個階段,做人的六重境界

境界三:“四十而不惑”

孔子認為,人到四十,對待人生的態度也就沒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明確的了。我認為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社會高度繁忙,但大多數人的成長相對緩慢的時代,因為人的壽命較短,很多人也許等不到成熟就也結束了。

以孔子的閱歷,四十不惑也為先知,那麼,面對現代社會這臺高速運轉的過濾機,我們能等到四十才不惑嗎?強調什麼都是年青化的社會,四十歲,你也不再年青,也將是被過濾去的年齡了,若能十五而不惑,三十而不惑,豈不善哉,妙哉!

境界四:“五十而知天命”

這被有些不思進取之人錯意成了自己不思進取的彈而簧之的理由。他們認為,人上五十就應該知天認命,隨波逐流,隨遇而安。這其實玷汙了孔子對人生境界的理解,知天命並非是要你認命,不須要再奮鬥。

這裡指的“天命”既“天道”,是指洞悉事物發展的規律,瞭解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是對存在於人的內心世界的主觀因素和存在於世間萬物的客觀因素的高度認識的高超智慧,這是人生境界也入化蓁的標誌。一句話,知天命者,真理在我手中。

孔子:人生的六個階段,做人的六重境界

境界五:“六十而耳順”

這同樣也被一些老年人理解成了:人老了,就什麼也別說,什麼也別做,別人說什麼,自己聽什麼,聽不慣,走開便是的消極的人生態度。這其實也是小瞧了孔子的人生境界,耳順並不是要老年人當耙耳朵,當睜眼瞎。其實“耳順者”大智慧也,耳順實在是太不簡單了,耳順是必須站在說話人的立場,和說話人一同思考,一同呼吸的。

小孩的話自有小孩的道理,大人的話自有大人的道理,正確的話自有正確的道理,錯誤的話自有錯誤的道理,,這需要聽話的人多大的胸懷,多大的智慧,多高的人性?什麼是以人為本,什麼是真正的尊重?唯耳順而已。

境界六:“七十而從心所欲”

中國武俠講究劍由心生,而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這不過是移植了孔子認為的人生的第六種境界而已。所謂心從所欲,是指一切優雅的行為都也成為無意識行為,因為意識也融會在心中,也和你成為一個整體。

一切美德都也成為一種自然的流淌,或“為”或“不為”都十分完美,不須刻意,更不須掩飾,這已經是神,是聖了。孔子達到這樣的境界了嗎?某竊以為,也不過是孔子終其一生的終極理想罷了。如果還有人把這句話理解為,七十老人就應該隨心所欲的生活,我只能道一聲:“悲哉,孔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