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的祕密

半部《論語》的秘密

大家好,歡迎來到 哲學涼皮 !

首先《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相比較我的上一篇文章對“明太祖朱元璋對《道德經》的註解,而論語也被很多人批註,目前暢銷的版本是于丹註解的版本,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傳言于丹的註解交稿的時候是遠遠達不到出版的要求的,是中華書局(國內最好的古文出版社)專門組織了一個編輯團隊對稿件進行大修,從章節體例設計,遣詞造句,到每一處引文的核實,然後才有了于丹著作的《心得》暢銷了幾百萬冊,版權銷售好幾個國家。

首先,孔子是個人,完完全全的人,我突然想到有個實驗很有意思,這個實驗叫做”聖人養成計劃“,這個原理在於一種心理繆誤,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傾其一生無休止的只幹好事,不幹壞事,你們說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為國死戰到幫助老嫗揹負重物,從調解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糾紛,到幫助女童取下掛在樹上的紙鳶,見道路不平立刻填平,見有人孤苦立刻傾其所有。言則必定提義之所在,閉口則如高岸青松,對國忠,對友義,對父母孝,對兄弟孝悌,以一顆陳懇之心面對世界,世界自然回報他無限的善意與愛戴……”沒錯,這他孃的就不是人,是聖人。而且”老不死“這句話就是從孔子這裡出來,而且,如果一個哲學體系的思想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那就會陷入教條主義,但是孔子個人的品質,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家國情懷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謊話說的次數多了,也就成了真話。

半部《論語》的秘密

黑格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從來未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爾認為孔子的言語都是”道德教訓“,但我們讀《論語》的話可以發現其實孔子講的更靠近”道德心“一些,就比如公交車讓座,你可以選擇讓也可以選擇不讓,這個每個人自由與權利,這個時候儒家怎麼說那(我們按儒家經義中的純正儒家派系角度),儒家會說它不會強迫你,只是問你你不讓座心安嗎,如果你心安,那麼你就不需要讓座,如果你心不安,那麼你就讓座來保持一個心安的狀態,所以儒家又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險的 ,人們有時候很容易忽視自己的 道德心,故意不理睬自己的道德心 ,使自己陷入一個危險的境地,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而又儒家又說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這句話要辯證的來看待,大家都知道那個一個好人村進了一個壞人的故事,結果大家都明白了,這又是群體效應了。

現在很有意思的是我們現在的思想是東西方思想碰撞的一種化合物,比如你問你爹什麼是A,你爹就會和你說A+B=C,然後就會和你講C,然後你就很懵逼了,當然現在我們改觀很大,問什麼就會答什麼。

這是兩種思想體系,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所以中國人總喜歡打比方,說著說著就講頓悟、說道、說玄,你和中國人深究什麼是道、什麼是三種境界,中國人只會對你嗤之以鼻,認為你悟性低、境界淺。

中國人又比較強調實用,所以雖然喜歡談玄,但又不會過於將精力集中在無用之學上,所以傳統中國發展不出科學。

在聰明的中國人看來,西方的概念思維是笨功夫,因為中國人可以通過直覺直接得到答案,這在傳統中國的農業社會,不是問題。但中國人形象思維的毛病在於不可累加,我悟的道是我的,你聽完我說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我打的比方是基於我的人生閱歷,但你不一定經驗過,所以你就不一定有我的感悟。而這恰恰是西方概念思維的長處,概念思維的手段是形式邏輯,形式邏輯以公理體系確保了真值的傳遞,從而具備了可累加性。前人的結果可以很放心的成為我的起點,這是西方能在近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也是我們需要認真向西方學習的地方。

總之,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去認真讀一下《論語》,首先別聽馬雲忽悠他只讀三本書,簡直馬三本。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我讀書的經驗吧,權當陋言,首先,讀《論語》要把夫子真人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還有拋棄一些你聽到的對《論語》的看法,保持中立的態度去讀。去思考,這些都是要花費一些時間的。然後根據自己的見識、認知、生活經驗等等去帶入一下,去理解其中字詞的意思,要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還有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不同意這個哲學家的理論體系,但是不要懷疑他的智商!“

最後謝謝大家閱讀,喜歡的話就點個贊和關注吧。

半部《論語》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