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的秘密

半部《论语》的秘密

大家好,欢迎来到 哲学凉皮 !

首先《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相比较我的上一篇文章对“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注解,而论语也被很多人批注,目前畅销的版本是于丹注解的版本,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传言于丹的注解交稿的时候是远远达不到出版的要求的,是中华书局(国内最好的古文出版社)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对稿件进行大修,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然后才有了于丹著作的《心得》畅销了几百万册,版权销售好几个国家。

首先,孔子是个人,完完全全的人,我突然想到有个实验很有意思,这个实验叫做”圣人养成计划“,这个原理在于一种心理缪误,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倾其一生无休止的只干好事,不干坏事,你们说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为国死战到帮助老妪背负重物,从调解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纠纷,到帮助女童取下挂在树上的纸鸢,见道路不平立刻填平,见有人孤苦立刻倾其所有。言则必定提义之所在,闭口则如高岸青松,对国忠,对友义,对父母孝,对兄弟孝悌,以一颗陈恳之心面对世界,世界自然回报他无限的善意与爱戴……”没错,这他娘的就不是人,是圣人。而且”老不死“这句话就是从孔子这里出来,而且,如果一个哲学体系的思想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就会陷入教条主义,但是孔子个人的品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家国情怀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谎话说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真话。

半部《论语》的秘密

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言语都是”道德教训“,但我们读《论语》的话可以发现其实孔子讲的更靠近”道德心“一些,就比如公交车让座,你可以选择让也可以选择不让,这个每个人自由与权利,这个时候儒家怎么说那(我们按儒家经义中的纯正儒家派系角度),儒家会说它不会强迫你,只是问你你不让座心安吗,如果你心安,那么你就不需要让座,如果你心不安,那么你就让座来保持一个心安的状态,所以儒家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险的 ,人们有时候很容易忽视自己的 道德心,故意不理睬自己的道德心 ,使自己陷入一个危险的境地,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而又儒家又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这句话要辩证的来看待,大家都知道那个一个好人村进了一个坏人的故事,结果大家都明白了,这又是群体效应了。

现在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的思想是东西方思想碰撞的一种化合物,比如你问你爹什么是A,你爹就会和你说A+B=C,然后就会和你讲C,然后你就很懵逼了,当然现在我们改观很大,问什么就会答什么。

这是两种思想体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所以中国人总喜欢打比方,说着说着就讲顿悟、说道、说玄,你和中国人深究什么是道、什么是三种境界,中国人只会对你嗤之以鼻,认为你悟性低、境界浅。

中国人又比较强调实用,所以虽然喜欢谈玄,但又不会过于将精力集中在无用之学上,所以传统中国发展不出科学。

在聪明的中国人看来,西方的概念思维是笨功夫,因为中国人可以通过直觉直接得到答案,这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不是问题。但中国人形象思维的毛病在于不可累加,我悟的道是我的,你听完我说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我打的比方是基于我的人生阅历,但你不一定经验过,所以你就不一定有我的感悟。而这恰恰是西方概念思维的长处,概念思维的手段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以公理体系确保了真值的传递,从而具备了可累加性。前人的结果可以很放心的成为我的起点,这是西方能在近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向西方学习的地方。

总之,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去认真读一下《论语》,首先别听马云忽悠他只读三本书,简直马三本。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我读书的经验吧,权当陋言,首先,读《论语》要把夫子真人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还有抛弃一些你听到的对《论语》的看法,保持中立的态度去读。去思考,这些都是要花费一些时间的。然后根据自己的见识、认知、生活经验等等去带入一下,去理解其中字词的意思,要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有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不同意这个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但是不要怀疑他的智商!“

最后谢谢大家阅读,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和关注吧。

半部《论语》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