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網絡圖片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臺靜農(一九〇三—一九九〇)是安徽省霍邱縣(今六安市葉集區)走出的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壇巨匠。臺靜農早年主攻文學,一九四六年移居臺灣後,書法精進而名聲大噪。河內利治認為四位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中,臺靜農應是首位的,日本書道學會還為臺靜農出版《臺靜農書藝》一書。啟功先生也常對臺靜農的書法作出極高的評價。

臺靜農原名臺傳嚴,字伯簡,除用臺靜農、靜農發表著述外,尚有青曲、青辰、孔嘉、靜者等筆名,安徽省霍邱縣(今六安市葉集區)人。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一九二五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係密切,友誼深厚。一九二七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編譯館。一九四六年赴臺,後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臺靜農散文集》、《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一九零二年農曆十月二十四日,臺靜農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葉集鎮一個尚屬殷實的家庭。臺靜農走向書法之路,首先啟蒙於其父。其父臺佛岑先生酷愛書法,造詣極高,直到八十多歲高齡仍揮毫不息,深刻影響其子侄。臺靜農有這樣一段自述:

餘之嗜書藝,蓋得自庭訓,先君工書,喜收藏,目濡耳染,浸假而愛好成性。初學隸書《華山碑》及鄧石如,楷行則顏魯公《麻姑仙壇記》及《爭座位》,皆承先君之教。爾時臨摹,雖差勝童子描紅,然興趣已培育於此矣。後求學北都,耽悅新知,視書藝為玩物喪志,遂不復習此。然遇古今人法書高手,亦未嘗不瀏覽低徊。抗戰軍興,避地入蜀,居江津白沙鎮,獨無聊賴,偶擬王覺斯體勢,吾師沈尹默先生見之,以為王書“爛熟傷雅”。於胡小石先生處見倪鴻寶書影本,又見張大千兄贈以倪書雙鉤本及真跡, 喜其格調生新,為之心折。......平生藝事,多得師友啟發之功。

臺靜農早是魯迅在北京大學的學生。他雖然參與發起組織了“明天社”,卻因成員的努力不一,並未能實現社團的初衷,因而甚感失落,於是,便於《莽原》週刊出版的第三天晚上,由小學同學張目寒陪同,前來拜訪請教自己早就尊敬的老師魯迅。魯迅當即把許欽文剛出版的小說集《短篇小說三篇》各一本贈之。他經常來魯迅寓所,請教一些關於創作的問題。魯迅不僅指導他的創作方向,“從熟悉的生活中取材”,而且教導他要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修養,“多讀文學大師的作品”,“這可以使作家眼界廣,在選材、塑造人物、文學形式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啟示。”臺靜農作品寫成後,魯迅還常幫助他修改,臺靜農就是這樣在魯迅的影響和具體指導下,致力於小說創作,以後成為“未名社”的重要小說作家。在魯迅的精神影響下,臺靜農與其霍邱老鄉李霽野、韋素園、韋叢蕪及曹靖華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團——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時間約有七年半之久,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一九二六年七月臺靜農用了一個多月的工夫, 將幾年來報刊上所載有關魯迅先生及其著作的觀察、感想和批評文字彙集,以《關於魯迅及其著作》的書名,由“未名社”出版了。無疑,這促進了魯迅及其著作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因此,這易是一本評論和記載的文字彙集,對於其後魯迅研究專題科學的形成,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開拓性的工作。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在和魯迅交往密切的時期,臺靜農一九三六年書寫的致陳垣的手札,大約書於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間的萬履安詩,即有魯迅筆意。特別是這一時期以伯簡的落款致許壽裳、許廣平的小行書信札,酷肖魯迅晚年書風。此外,筆者認為,魯迅對版畫和古代磚瓦拓片的收藏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臺靜農,臺靜農有一段較長的收藏古磚的階段,這與魯迅的交遊不無關係,臺靜農青年時期就搜求過漢磚。

餘昔居北平數年,收求得四十餘片,江海流徙,塵封行篋,已視同廢紙。頃退閒檢視,去其漫漶泰甚者,益以吾友高友梅兄所贈,編次成帙。嚴一萍兄見之,以為可供研究者參考, 願為印出,皆可感也。

雖然他晚年表示: “此墟墓中物,無濟民生,不關痛癢”。但這樣的經歷,無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甚至或多或少影響了他的藝術格調和藝術趣味。他之所以有“漢墓磚皆出陶工手,其圖象大都生動質樸,自具風格”的結論,並以莊子的“道在瓦甓”自嘲,是因他深知漢墓磚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從認識魯迅到魯迅去世,臺靜農先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青島大學,結識了胡適、啟功、老舍、傅斯年等名家,而這些名家無一不對他的人品學養高度評價。

此外,在一九二八年,臺靜農以王福廠、馬叔平為師,由莊嚴發起,臺靜農、魏天行等人參加組成了“圓臺印社”。雖然臺靜農自謙道“終不成氣候”,但他印跡猶存,自有公論。

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臺靜農去北平為李霽野證婚,二十日在李霽野婚禮席間,與張大千相識。一九三八年七月他從家鄉到了武漢,秋天又到四川,一九三九年,他結識了客居江津從事古文字研究的陳獨秀,陳獨秀病逝後臺靜農整理其遺詩數首並發表。書法上,在四川的最大收穫,是在沈尹默、張大千的鼓勵下對倪元璐的學習,抗戰爆發後,張大千回到了故鄉四川,臺靜農也與一家老小入蜀避難。當時,臺靜農在江津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任教,課餘時間,以習書消遣。起初,他學的是王覺斯的體勢,他的業師沈尹默先生看到後,認為王字“爛熟傷雅”不宜學。於是,他在沈尹默的指導下,開始臨寫影印宋人尺牘。稍後,他又從國文系主任胡小石處得到明末書法家倪元璐的手跡影印本,愛不釋手,從此以倪元璐為“師”。恰在此時,張大千聽說他寫“倪字”,便把自己收藏的幾幅倪書真跡,慷慨地贈送給了臺靜農。他一見鍾情,“為之心折”。張大千的這份贈禮,臺靜農在一生當中珍如拱璧,臨寫不輟。後來張大千在臺灣看到臺靜農的“倪字”,讚歎道“三百年來,能得倪書神髓者,靜農一人也。”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如果說臺靜農的文學受魯迅的啟發,那麼臺靜農的書法則是在張大千的影響下成熟起來的。臺靜農後半生在臺灣的時間,在藝術上主要受到張大千的影響。一九四六年夏, 應魏建功之邀, 去光復後的臺灣,推廣國語. 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並先後兼任中國文學研究室主任, 系主任等職務。

一九七〇年代末,王之一將張大千在巴西營造的“八德園”拍攝成照片,並彙編成冊,題名為《張大千巴西荒廢之八德園攝影集》,王之一請張大千作序,張大千把這件事轉託臺靜農書寫,臺靜農欣然命筆,為這本影集寫下了一篇精彩的序言:

居士經營此園近三十年,遊憩於此園者二十年,一旦去之,其能無三宿之感耶。……此園水木清華,奇松怪石,有王君攝影,足資覽賞,覽者自能想象居士如何寄情丘壑間。……蓋居士治園如作畫,不肯輕下一筆,園之雄渾絢麗處,或奇峭清逸處,莫不如其畫然。……湖十一畝,建五亭子於其上,故日五亭湖。晨曦初上,清霧未收,居士坐亭中,天鵝悠然至,,此時物我兩忘也。……當居士席帽短衣,日雜群工中,塵土撲面而不知疲,友人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戲之,然居士平生任意孤行,往往如此。不意山水方滋,劫灰已兆,巴西政府議開河渠,園當其衝,居士三十年心力,其將付諸洪流乎?吾知居士達人,能如江南蕭公所云:“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張大千在臺灣定居於外雙溪之質,臺靜農就成了摩耶精舍的常客。在張大千那裡,臺靜農對繪畫有了很深的領悟,他曾致張大千拜謝讚詞:

大千兄座右:日前家慈八十壽,承賜百壽圖,蒼潤奇古,勁秀渾成,長為家乘之光。頃得由寒兄賜下山水巨幅,展視烜赫,神光四射,筆意縱橫,思參造化,境界之奇,如闢鴻濛。合荊、關、董、巨為一手,而自成新局,尤以沉雄豪放,足見磊落抑塞之懷。拜荷寵錫,歡喜讚歎,不知所云。嘗觀畫史,宋以後諸賢但求安雅,已遜雄奇,起衰振廢,非兄而誰?世變滄桑,使開山龍象不得不流異域,毎思至此,為之愴恨。草草不一,即請珍攝。

臺靜農因曾在輔仁大學時做過啟功的老師陳垣的秘書,所以與啟功交往頗多,相差十歲,但一直保持往來。啟功先生曾說:“臺先生最不喜歡王文治的字,常說他‘側媚’,予小子功,也寫了幾十年的字,到現在也冒得了一名‘書家’的虛銜。回憶起來,也曾有過超越張照、王文治的妄想。但最近在友人家看到一本王文治的自書詩冊,不覺嗒焉若喪,原來今天我連側媚的功力也有所不及。若干年來,總想念這位老朋友,更盼望再得相見。若從我這薄劣的書藝看,又不免有些怕見他了。最後拿定主意,如果見到他,絕不我的字拿給他看。”此評雖能以謙和律己,但對臺靜農又極盡推重。臺靜農嗜書,且善畫梅蘭,書法是他的業餘雅趣,這在同代作家中是極為罕見的。他的書法宗漢魏諸碑、倪元璐及鄧石如,舉手投足間狂態盡斂。其行書主要建基於倪元璐,可見飛白,顧盼自得,有瀟散之致,晚年作品因學識滋養,有蒼勁古趣,而慷慨悲歌更能含融於字幅之間,書風奇肆古雅,而含清剛之氣。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筆者曾在安徽阜陽學者劉奕雲先生家中過眼一件臺靜農贈予劉奕雲的書法作品,此幅作品是典型的“倪字”,其內容為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一首: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臺靜農的書法風貌行、草、隸皆有,取法眾多以倪字最為常見,法古功深,卻絕不是創新意少,其學古人可以“幅幅古人,亦幅幅自家”,沉鬱勁拔之氣充盈其中。啟功曾說臺靜農的書法,“一行之內,幾行之間,信手而往,錯錯落落,到了酣適之處,真不知是倪是臺。這種意境和樂趣,恐怕倪氏也不見得嚐到。”事實上,臺靜農的書法,不論從內容還是書寫特徵來看,由表及裡都已經成了宣洩其“逸民”情思的方式。啟功先生對臺靜農書法作過中肯評價,他認為,臺靜農書法“與其是寫倪黃的字體,不如說是寫倪黃的感情,一點一畫,實際都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語言”。

臺靜農的書法實踐不是單純的墨戲、雅興和修身養性,而是為了排解精神苦悶,舒緩心理壓力,隱曲地寄託“悲心”和“憤心”。而深厚廣博的文化修養,為他寄託“悲心”和“憤心”提供了遊刃有餘且恰如其分的書寫材料。對於臺靜農來說,這些書寫材料早已爛熟於心,化為胸中丘壑。這使得他在書寫這些文學和典籍作品時,出口成章,信手拈來。這也是他的書法一直保持“生新”並取得成功的最可寶貴的文學和文化資源。如臺靜農經常以他擅長的行草和篆隸等書體書寫“人生實難,大道多歧”的集聯以為警句。

我們常見的臺靜農書法中,臺靜農書寫幾乎涵蓋傳統文學的各個門類或文學形式,如詩詞曲賦、民歌佛典、散文楹聯、文論詩論等等,應有盡有。這些書法作品的釋文出自中國曆代近百位文人、書畫家、僧人之手,內容包羅萬象,既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梁啟超、陳獨秀這樣的一般讀者耳熟能詳的大家的作品,也有王彬之、薛能、竇牟、韓琮、周弼、華嶽衡、李壁、朱繼芳、朱孝臧這樣的一般讀者較為陌生的作者的作品。從他書寫的這些作者的作品中,可以讀出如顏真卿《祭侄文稿》般的悲憤激昂, 如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般的傷感淒涼,如王羲之《蘭亭序》般的清曠超逸。儘管這些書寫對象多數不是自己的作品,但臺靜農在書寫時卻能相與會心,露己筆意,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值得注意的是,臺靜農在書寫內容的選擇上有著明顯側重。他更傾向於選取江山易代、世事更替之際那些有風骨、有個性、有喪亂之痛和亡國之恨的作者的作品,更願意書寫那些有真情實感、有離散之苦和懷鄉之愁的作者的作品,然後才是那些有生趣、有意境、壯懷逸興和清新質樸的作者的作品。

這位大師是魯迅高足弟子,書法了得,吃錯什麼藥而致面孔生疏?

臺靜農書法。網絡圖片

臺靜農選取的書寫對象,除一般書家愛寫的唐宋名家詩詞外,南宋或宋元更替之際的作者作品、晚明或明末清初之際的作者作品、晚清或清末民初之際的作者作品更能引起他的興趣。因為這些懷念前朝、思鄉、離愁別恨、風節獨立的作品首先具有非常強烈的遺民意識,其次具有十分濃重的逸民意識。這兩種意識,遺民意識之苦澀沉重,逸民意識之清高疏闊,正與臺靜農始經喪亂、後經離散、終經易代而又不甘忍辱偷生的揮之不去的“悲心”和“憤心”暗合,引起認知和情緒上的共鳴。這樣的作者作品選擇,使得他的書法與文學一樣,具有同樣的“悲心”和“憤心”的功能。

一九八〇年五月,臺北遠景出版社印行了《臺靜農短篇小說集》。在《後記》中說:“這些作品多是以我的故鄉為題材的,還保留了些鄉土的語言。這次讀過之後,使我有隔世感的鄉土情分,又悽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流露出深沉的懷鄉之情。臺靜農晚年將張大千贈與的五件倪元璐書法捐贈臺北故宮,他雖未能回鄉,但他的鄉愁卻一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老來空餘渡海心”或許是這位老翁晚年內心的真實寫照。

一九八二年十月,臺靜農應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邀請,舉辦書法展覽,展出隸書、行草作品五十餘件,這次展覽在日本甚有影響。青山衫雨著文介紹說,臺靜農“書法作品一經覽閱即能辨別不同的書體,特別是他模仿倪元璐書法更為逼真。在現時代能把蒼古的書法格調完整地表達出來,可以說是最為困難的事。”

臺靜農從臺灣大學退休後,仍還擔任著輔仁大學、東吳大學的講座教授,課外時間還經常主持各種考試,致力教育事業之心,不減當年。晚年臺靜農時有論著,文字簡雅,思力深邃。友人曾要將他發表的較有學術性的論文,輯印成冊,都被他矛以謝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