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网络图片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台静农(一九〇三—一九九〇)是安徽省霍邱县(今六安市叶集区)走出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坛巨匠。台静农早年主攻文学,一九四六年移居台湾后,书法精进而名声大噪。河内利治认为四位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中,台静农应是首位的,日本书道学会还为台静农出版《台静农书艺》一书。启功先生也常对台静农的书法作出极高的评价。

台静农原名台传严,字伯简,除用台静农、静农发表著述外,尚有青曲、青辰、孔嘉、静者等笔名,安徽省霍邱县(今六安市叶集区)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一九二五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一九二七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编译馆。一九四六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一九零二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台静农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一个尚属殷实的家庭。台静农走向书法之路,首先启蒙于其父。其父台佛岑先生酷爱书法,造诣极高,直到八十多岁高龄仍挥毫不息,深刻影响其子侄。台静农有这样一段自述:

余之嗜书艺,盖得自庭训,先君工书,喜收藏,目濡耳染,浸假而爱好成性。初学隶书《华山碑》及邓石如,楷行则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及《争座位》,皆承先君之教。尔时临摹,虽差胜童子描红,然兴趣已培育于此矣。后求学北都,耽悦新知,视书艺为玩物丧志,遂不复习此。然遇古今人法书高手,亦未尝不浏览低徊。抗战军兴,避地入蜀,居江津白沙镇,独无聊赖,偶拟王觉斯体势,吾师沈尹默先生见之,以为王书“烂熟伤雅”。于胡小石先生处见倪鸿宝书影本,又见张大千兄赠以倪书双钩本及真迹, 喜其格调生新,为之心折。......平生艺事,多得师友启发之功。

台静农早是鲁迅在北京大学的学生。他虽然参与发起组织了“明天社”,却因成员的努力不一,并未能实现社团的初衷,因而甚感失落,于是,便于《莽原》周刊出版的第三天晚上,由小学同学张目寒陪同,前来拜访请教自己早就尊敬的老师鲁迅。鲁迅当即把许钦文刚出版的小说集《短篇小说三篇》各一本赠之。他经常来鲁迅寓所,请教一些关于创作的问题。鲁迅不仅指导他的创作方向,“从熟悉的生活中取材”,而且教导他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多读文学大师的作品”,“这可以使作家眼界广,在选材、塑造人物、文学形式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台静农作品写成后,鲁迅还常帮助他修改,台静农就是这样在鲁迅的影响和具体指导下,致力于小说创作,以后成为“未名社”的重要小说作家。在鲁迅的精神影响下,台静农与其霍邱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约有七年半之久,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一九二六年七月台静农用了一个多月的工夫, 将几年来报刊上所载有关鲁迅先生及其著作的观察、感想和批评文字汇集,以《关于鲁迅及其著作》的书名,由“未名社”出版了。无疑,这促进了鲁迅及其著作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因此,这易是一本评论和记载的文字汇集,对于其后鲁迅研究专题科学的形成,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的工作。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在和鲁迅交往密切的时期,台静农一九三六年书写的致陈垣的手札,大约书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间的万履安诗,即有鲁迅笔意。特别是这一时期以伯简的落款致许寿裳、许广平的小行书信札,酷肖鲁迅晚年书风。此外,笔者认为,鲁迅对版画和古代砖瓦拓片的收藏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台静农,台静农有一段较长的收藏古砖的阶段,这与鲁迅的交游不无关系,台静农青年时期就搜求过汉砖。

余昔居北平数年,收求得四十余片,江海流徙,尘封行箧,已视同废纸。顷退闲检视,去其漫漶泰甚者,益以吾友高友梅兄所赠,编次成帙。严一萍兄见之,以为可供研究者参考, 愿为印出,皆可感也。

虽然他晚年表示: “此墟墓中物,无济民生,不关痛痒”。但这样的经历,无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甚至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的艺术格调和艺术趣味。他之所以有“汉墓砖皆出陶工手,其图象大都生动质朴,自具风格”的结论,并以庄子的“道在瓦甓”自嘲,是因他深知汉墓砖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从认识鲁迅到鲁迅去世,台静农先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结识了胡适、启功、老舍、傅斯年等名家,而这些名家无一不对他的人品学养高度评价。

此外,在一九二八年,台静农以王福厂、马叔平为师,由庄严发起,台静农、魏天行等人参加组成了“圆台印社”。虽然台静农自谦道“终不成气候”,但他印迹犹存,自有公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台静农去北平为李霁野证婚,二十日在李霁野婚礼席间,与张大千相识。一九三八年七月他从家乡到了武汉,秋天又到四川,一九三九年,他结识了客居江津从事古文字研究的陈独秀,陈独秀病逝后台静农整理其遗诗数首并发表。书法上,在四川的最大收获,是在沈尹默、张大千的鼓励下对倪元璐的学习,抗战爆发后,张大千回到了故乡四川,台静农也与一家老小入蜀避难。当时,台静农在江津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课余时间,以习书消遣。起初,他学的是王觉斯的体势,他的业师沈尹默先生看到后,认为王字“烂熟伤雅”不宜学。于是,他在沈尹默的指导下,开始临写影印宋人尺牍。稍后,他又从国文系主任胡小石处得到明末书法家倪元璐的手迹影印本,爱不释手,从此以倪元璐为“师”。恰在此时,张大千听说他写“倪字”,便把自己收藏的几幅倪书真迹,慷慨地赠送给了台静农。他一见钟情,“为之心折”。张大千的这份赠礼,台静农在一生当中珍如拱璧,临写不辍。后来张大千在台湾看到台静农的“倪字”,赞叹道“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也。”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如果说台静农的文学受鲁迅的启发,那么台静农的书法则是在张大千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台静农后半生在台湾的时间,在艺术上主要受到张大千的影响。一九四六年夏, 应魏建功之邀, 去光复后的台湾,推广国语. 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并先后兼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 系主任等职务。

一九七〇年代末,王之一将张大千在巴西营造的“八德园”拍摄成照片,并汇编成册,题名为《张大千巴西荒废之八德园摄影集》,王之一请张大千作序,张大千把这件事转托台静农书写,台静农欣然命笔,为这本影集写下了一篇精彩的序言:

居士经营此园近三十年,游憩于此园者二十年,一旦去之,其能无三宿之感耶。……此园水木清华,奇松怪石,有王君摄影,足资览赏,览者自能想象居士如何寄情丘壑间。……盖居士治园如作画,不肯轻下一笔,园之雄浑绚丽处,或奇峭清逸处,莫不如其画然。……湖十一亩,建五亭子于其上,故日五亭湖。晨曦初上,清雾未收,居士坐亭中,天鹅悠然至,,此时物我两忘也。……当居士席帽短衣,日杂群工中,尘土扑面而不知疲,友人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戏之,然居士平生任意孤行,往往如此。不意山水方滋,劫灰已兆,巴西政府议开河渠,园当其冲,居士三十年心力,其将付诸洪流乎?吾知居士达人,能如江南萧公所云:“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张大千在台湾定居于外双溪之质,台静农就成了摩耶精舍的常客。在张大千那里,台静农对绘画有了很深的领悟,他曾致张大千拜谢赞词:

大千兄座右:日前家慈八十寿,承赐百寿图,苍润奇古,劲秀浑成,长为家乘之光。顷得由寒兄赐下山水巨幅,展视烜赫,神光四射,笔意纵横,思参造化,境界之奇,如辟鸿濛。合荆、关、董、巨为一手,而自成新局,尤以沉雄豪放,足见磊落抑塞之怀。拜荷宠锡,欢喜赞叹,不知所云。尝观画史,宋以后诸贤但求安雅,已逊雄奇,起衰振废,非兄而谁?世变沧桑,使开山龙象不得不流异域,毎思至此,为之怆恨。草草不一,即请珍摄。

台静农因曾在辅仁大学时做过启功的老师陈垣的秘书,所以与启功交往颇多,相差十岁,但一直保持往来。启功先生曾说:“台先生最不喜欢王文治的字,常说他‘侧媚’,予小子功,也写了几十年的字,到现在也冒得了一名‘书家’的虛衔。回忆起来,也曾有过超越张照、王文治的妄想。但最近在友人家看到一本王文治的自书诗册,不觉嗒焉若丧,原来今天我连侧媚的功力也有所不及。若干年来,总想念这位老朋友,更盼望再得相见。若从我这薄劣的书艺看,又不免有些怕见他了。最后拿定主意,如果见到他,绝不我的字拿给他看。”此评虽能以谦和律己,但对台静农又极尽推重。台静农嗜书,且善画梅兰,书法是他的业余雅趣,这在同代作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书法宗汉魏诸碑、倪元璐及邓石如,举手投足间狂态尽敛。其行书主要建基于倪元璐,可见飞白,顾盼自得,有潇散之致,晚年作品因学识滋养,有苍劲古趣,而慷慨悲歌更能含融于字幅之间,书风奇肆古雅,而含清刚之气。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笔者曾在安徽阜阳学者刘奕云先生家中过眼一件台静农赠予刘奕云的书法作品,此幅作品是典型的“倪字”,其内容为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一首: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台静农的书法风貌行、草、隶皆有,取法众多以倪字最为常见,法古功深,却绝不是创新意少,其学古人可以“幅幅古人,亦幅幅自家”,沉郁劲拔之气充盈其中。启功曾说台静农的书法,“一行之内,几行之间,信手而往,错错落落,到了酣适之处,真不知是倪是台。这种意境和乐趣,恐怕倪氏也不见得尝到。”事实上,台静农的书法,不论从内容还是书写特征来看,由表及里都已经成了宣泄其“逸民”情思的方式。启功先生对台静农书法作过中肯评价,他认为,台静农书法“与其是写倪黄的字体,不如说是写倪黄的感情,一点一画,实际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

台静农的书法实践不是单纯的墨戏、雅兴和修身养性,而是为了排解精神苦闷,舒缓心理压力,隐曲地寄托“悲心”和“愤心”。而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为他寄托“悲心”和“愤心”提供了游刃有余且恰如其分的书写材料。对于台静农来说,这些书写材料早已烂熟于心,化为胸中丘壑。这使得他在书写这些文学和典籍作品时,出口成章,信手拈来。这也是他的书法一直保持“生新”并取得成功的最可宝贵的文学和文化资源。如台静农经常以他擅长的行草和篆隶等书体书写“人生实难,大道多歧”的集联以为警句。

我们常见的台静农书法中,台静农书写几乎涵盖传统文学的各个门类或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民歌佛典、散文楹联、文论诗论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书法作品的释文出自中国历代近百位文人、书画家、僧人之手,内容包罗万象,既有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梁启超、陈独秀这样的一般读者耳熟能详的大家的作品,也有王彬之、薛能、窦牟、韩琮、周弼、华岳衡、李壁、朱继芳、朱孝臧这样的一般读者较为陌生的作者的作品。从他书写的这些作者的作品中,可以读出如颜真卿《祭侄文稿》般的悲愤激昂, 如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般的伤感凄凉,如王羲之《兰亭序》般的清旷超逸。尽管这些书写对象多数不是自己的作品,但台静农在书写时却能相与会心,露己笔意,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值得注意的是,台静农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明显侧重。他更倾向于选取江山易代、世事更替之际那些有风骨、有个性、有丧乱之痛和亡国之恨的作者的作品,更愿意书写那些有真情实感、有离散之苦和怀乡之愁的作者的作品,然后才是那些有生趣、有意境、壮怀逸兴和清新质朴的作者的作品。

这位大师是鲁迅高足弟子,书法了得,吃错什么药而致面孔生疏?

台静农书法。网络图片

台静农选取的书写对象,除一般书家爱写的唐宋名家诗词外,南宋或宋元更替之际的作者作品、晚明或明末清初之际的作者作品、晚清或清末民初之际的作者作品更能引起他的兴趣。因为这些怀念前朝、思乡、离愁别恨、风节独立的作品首先具有非常强烈的遗民意识,其次具有十分浓重的逸民意识。这两种意识,遗民意识之苦涩沉重,逸民意识之清高疏阔,正与台静农始经丧乱、后经离散、终经易代而又不甘忍辱偷生的挥之不去的“悲心”和“愤心”暗合,引起认知和情绪上的共鸣。这样的作者作品选择,使得他的书法与文学一样,具有同样的“悲心”和“愤心”的功能。

一九八〇年五月,台北远景出版社印行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多是以我的故乡为题材的,还保留了些乡土的语言。这次读过之后,使我有隔世感的乡土情分,又凄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流露出深沉的怀乡之情。台静农晚年将张大千赠与的五件倪元璐书法捐赠台北故宫,他虽未能回乡,但他的乡愁却一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老来空余渡海心”或许是这位老翁晚年内心的真实写照。

一九八二年十月,台静农应台湾历史博物馆的邀请,举办书法展览,展出隶书、行草作品五十余件,这次展览在日本甚有影响。青山衫雨著文介绍说,台静农“书法作品一经览阅即能辨别不同的书体,特别是他模仿倪元璐书法更为逼真。在现时代能把苍古的书法格调完整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是最为困难的事。”

台静农从台湾大学退休后,仍还担任着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的讲座教授,课外时间还经常主持各种考试,致力教育事业之心,不减当年。晚年台静农时有论著,文字简雅,思力深邃。友人曾要将他发表的较有学术性的论文,辑印成册,都被他矛以谢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