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一定要掌握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则

看书,一定要掌握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则

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不能指望当下读完一本书立刻便能产生效益;读书需要我们能耐得下心,静得下性,方能有所收获。

——国馆君按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真正成事的书生。

一方面,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儒士,读书人,一心仰慕圣贤之学,穷经皓首,埋头书海;

另一方面,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

正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中国建造了历史上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中国才开始近代化进程的。

而其实,去翻阅曾国藩的家信,会发现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位书生,他在信中谈得最多即是读书,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阅读分不开,他甚至告诫子孙:“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一位真正成事的书生,是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进生活中的读书人。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一)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生活中有很多人,读书求快,希望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

买了很多书,匆匆来看,看了一些,还没看完,即又开始看另外一本。到最后,发现自己看了这么多书,其实都是囫囵吞枣,填鸭阅读。

也许他们的书柜里是摆了很多书,但其实很多书都只看了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来不及精思细读,便又被放进书柜,从此再也没被翻出来。

这样的速读,好似吃饭,饭刚被咽下去,进入胃里,却还没来得及等人体吸收,便被迅速排出——知识和思想还没来得及等大脑神经细胞细细咀嚼,便又被新读之书给挤下去了。

这样一味求快地读书,其实本质上不是对知识和思想的追求,而是对阅读任务量、读了几本书——这些数字的痴迷。

所以,曾国藩说:“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意思是,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开始阅读下一本书;东翻翻西看看,其实是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读给自己用的。

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不能指望当下读完一本书立刻便能产生效益;读书需要我们能耐得下心,静得下性,方能有所收获。

看书,一定要掌握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则

(二)

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曾国藩喜欢读史,大凡伟人,都喜欢读史。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这部书,日读夜读,朝夕相伴。

哪怕到了1975年,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眼睛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他还是要读《二十四史》,读不了,就让人念,自己听。

著名演员陈道明先生也喜欢读史,而且他不但是喜欢读史,且对整体的中国古典文学都热爱异常。

冯小刚说陈道明:他是演员里读书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家里书架上摆了很多,也真看得进去。

汪涵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说陈道明先生无论去什么地方,都要带一箱子书,有空就翻翻,就看看。几十年来坚持如此,才有了如此惊人的阅读量和非凡的气质。

如此坚持不懈地阅读,无论寒冬酷暑,无论身处何境,身边总是带着书,这样的人,才算真正地把读书当成生命中的事业了。

看书,一定要掌握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则

(三)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徐特立教育他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此后,毛泽东一生坚持了这个习惯。毛泽东死后,后人对他读过的《二十四史》进行统计,发现了198条批注,近4000个字;同时,书稿上还有各类批画、圈点符号,几乎每一页都有。

这样全神贯注地阅读,这样发动全身每一个细胞与文字砥砺切琢地阅读,实在是让人喟叹。

读书应当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而不应该是作者对读者思想的灌输。唯有如此,读者才能在读书中将作者的思想咀嚼细碎,化为营养,为己所用。更能在作者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创造新的知识。

曾国藩深谙此点,所以他每日读书毕,都会在日记中写下当日读书所感。揣摩作者意图,触摸灵魂,然后化为自己的思想,应用于日常之事。

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读书。

◎本文转自,国馆(ID:guoguan5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