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隊的機槍爲什麼不用彈鏈而非要用銅板呢?

奧假期


二戰日本陸軍武器裝備貫穿始終的指導思想是省錢,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一分錢需要掰開使用,大頭兒概莫能免的到了海軍,陸軍相對就有些捉襟見肘。

比如二戰時期日本對三八大蓋的使用之所以比較狂熱,是因為他們不準備量產浪費子彈的衝鋒槍;再就是日本的迷你坦克,裝甲非常薄弱,唯一的好處是人高馬大的敵軍利用不了,因為他們鑽不進去。

日本陸軍配備的機槍也是完全出於這個思路,講究精度,而不是像歐洲戰場上的對手們那樣全靠互相傾瀉彈藥。

日軍在二戰時期常用的重機槍主要有三種:三年式、九二式、一式,這三款外形基本差不多,都是氣冷式機槍,彈板供彈,而不是彈鏈供彈。

三年式的原型是法國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是在此基礎上由南部麒次郎作藍本研發而成的一款氣冷式重機槍,於大正三年(1914年)開始裝備軍隊,三年式是抗戰初期日本陸軍使用的主力重機槍型號,子彈口徑為6.5mm。
大家更熟悉的九二式重機槍,則是在三年式的基礎上將子彈口徑改為7.7mm,這樣可以更具殺傷力。九二式機槍是日本侵華戰爭中被廣泛使用的重機槍型號。
一式重機槍僅是把子彈的長度做了加長調整,這樣就實現與九九式步槍的互通,解決了後勤供應的難題。

他們全部採用供彈板來供彈,不是鏈式供彈,每個彈板容納30發子彈

以九二式重機槍為例,介紹一下彈板供彈方式的優缺點:

優點之一就是射擊精度高,理論上來說,射速越低,射擊精度就會相應提高,比較節約子彈,毫無疑問,步槍的射擊精度一定是比衝鋒槍高。

之二是彈板可以回收利用,這一點也相當符合日本陸軍的節儉精神。

之三是裝填速度快。

與彈鏈供彈的重機槍相比,它的缺點同樣突出:

缺點之一是射速低必然導致不夠強大,30發一換彈板,導致持續性較差,彈鏈供彈的重機槍很容易打出每分鐘上千發子彈的成績,而九二式的射速只有400-500發之間,火力減半。

之二是彈板在運輸、戰鬥的過程中只要磕碰,就容易產生變形,導致發生子彈卡殼現象。

在侵華戰爭初期,日本的對手是火力同樣不高的中國軍隊,陸軍的這幾款重機槍完全可以壓制應付,所以在設計和裝備思路上也就缺乏重起爐灶的考量。但之後到了太平洋戰場後期,面對火力威猛、毫不算計彈藥成本發起反攻的英美軍隊,表現縱使捉襟見肘,也根本沒有
推倒重來的時間和資源了

九二式重機槍槍體上的散熱片在中國軍人看來,很像是鬥雞奓羽,再加上射擊時所發出的有節奏感的“咯咯咯”聲,被中國軍人戲稱為“雞脖子”,英美軍隊則把它叫做啃木頭的“啄木鳥”。


歷來現實


日本本身在機槍上下的功夫就比較少,他們不太喜歡機槍這種武器,更加信賴三八大蓋這種步槍,一是因為節省子彈,日本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所有武器的研發 ,都是圍繞節約資源而展開的,二是因為步槍這種擊發形式,更加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況且日本的武器,雖然和德國意大利蘇聯沒法比,但是在當時足以稱霸亞洲,所以有些膨脹,結果諾門坎戰役,日本的大炮射程,甚至都夠不到蘇軍陣地,因而大敗,並且其對於重機槍的研究並不深,否則也不會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美軍突突的那麼慘烈了,所以它直接借鑑的哈奇開斯為藍本,設計了二戰著名的機槍92式重機槍,但同時他也是世界上最差的重機槍之一(歪把子比它還爛吧)。



本身彈鏈供彈系統比彈板供彈系統優點多,使用彈鏈系統,可以一個人完成有效射擊,人數更加精煉,理論上可以無限接彈,換彈速和排除故障速度快,火力持續性好,但是一旦泡水,就容易發生故障,卡殼,所以彈鏈的保養尤為重要,而且彈鏈供彈系統結構複雜,對於資源有限的日本來說,不太適用。



儘管如此,日本機槍使用彈板供彈系統也不完美,一個人無法在戰場上進行有效射擊,必須得有一個副射手幫忙,機槍手開槍,副射手還得抓緊接彈板,兩個人一旦不默契,機槍手子彈都打完了,副射手可能還沒搭好子彈板,對副射手依賴很大,兩個人一旦有一個掛機,那就啞巴了(和歪把子機槍一樣讓人極度無語),而且彈板一塊鐵片子,運輸起來實在不方便。


軍事一點通


日本92式重機槍使用的彈板學名叫保彈板,一般是能裝30發子彈,這個是預置的。這個保彈板對製造工藝要求非常高,它是一個直板然後把每一發子彈卡住。實際上日本生產這個保彈板還是比較費材料的。

當時機槍的供彈主要是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日本的保彈板,一種是帆布彈鏈。最後一種就是金屬彈鏈;這三種供彈方式最落後的就是帆布彈鏈接,其次是保彈板,最先進是金屬彈鏈。二戰德軍和美軍都用金屬彈鏈。實際上日本人不用彈鏈跟日本人的對重機槍的使用方法有很大關係。

二戰日軍的作戰戰術中比較強調小隊以上的面殺傷火力,但是不太強調用機槍作為壓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歡用面殺傷手段,比如手榴彈、擲彈筒是這一類武器;而不像美國人、德國人、蘇聯人那樣喜歡用重機槍來充當壓制火力。日本人對重機槍的使用一般是就將其安置在後方的專用陣地上對敵進長點射攻擊,一般是6髮長點射或4發短點射,正好一個保彈板夠4-6次點射,依靠這種方式進行攻擊壓制。但在戰場上要拔出敵方要點時,日本人一般使用擲彈筒而不是機槍壓制拔點。其實使用保彈板與二戰日軍的陸軍戰術是有很大關係。

二戰日軍其實也有金屬彈鏈金屬彈鼓,比如裝甲車或飛機上是有使用金屬彈鏈和金屬彈鼓的。但陸軍卻不用金屬彈鏈,這跟日軍的輕步兵操典上的規定有關。二戰日軍最大的問題是重機槍不下到基層的一線部隊,都是中隊甚至大隊才配備重機槍,下面基層部隊只有輕機槍,那麼需要重火力支援時都是擲彈筒來解決。基本上二戰日軍的重機槍與92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隊炮是一個火力級別,都只配備營級單位。這個武器配備的層級很高,這是二戰日軍的軍制存在一個問題。

對於92式重機槍火力持續性不好的問題,其實並不準確。二戰日軍是有重機槍中隊的編制。一個重機槍中隊中伺候一挺重機槍是11個人的槍組,這就是它編制問題。11個人中有6個人可以負責供彈,編制這麼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續性不好的問題,一個接一個的遞保彈板就行了,這種情況下也用不到彈鏈。除非是槍支本身質量問題中間需要散熱會停止一會射擊,不然火力持續性還是不錯的。而當時西方軍隊重機槍槍組則沒有那麼多人都是3人左右,當然人家是使用彈鏈,人少也能保證火力連續性。

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人用保彈板是為了節省彈藥,其實還真是沒太多關係。他們的輕機槍用彈鬥到是跟節約彈藥有些關係。但重機槍不存在這個問題。二戰日軍的機關銃中隊給一挺92重機槍配那麼多彈藥手,還設有專門的彈藥搬運車,要節約彈藥不會這樣設置機槍組編制。這其實跟日本人對重機槍的詭異認識有關係,武器設計也是一個詭異的設計思路。


陶德中士


圖注:“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你說的應該是俗稱“野雞脖子”的92式重機槍吧,這款機槍就是用30發彈板供彈的。至於為啥不用彈鏈,估計有下面幾點原因:

1、日本的92式重機槍是仿自法國的“哈奇開斯”M1914機槍,法國這款槍用的就是彈板供彈(後期有使用彈鏈供彈的改型),日本在仿製時沿用了這個設計,也使用彈板供彈,並把這種供彈具命名為“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圖注:使用彈板供彈的法國哈奇開斯M1914機槍

2、一戰時金屬彈鏈還比較少見,且多用在航空機槍上,陸軍機槍基本都是帆布彈帶。帆布彈帶可以摺疊捲曲,使用和收攏都很方便,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容易受潮黴變,會對供彈順暢性造成影響。而且機槍供彈具撥彈時的力量比較大,帆布彈帶在使用中容易被拉扯變形,容易造成卡殼。與之相比,供彈板在當時算是可靠性比較高的供彈方式,基本很少卡殼,就是單人操作也不容易卡殼,不像彈帶需要副射手用手扶著才能保證供彈順暢。

圖注:裝有30發彈板的92式重機槍

3、彈板供彈最被垢命的就是供彈持續性不如彈鏈,但這要結合機槍的射速來看。對於MG34、MG42這樣的“潑水”槍而言,用彈板供彈肯定不行。但日本人對機槍的認識比較奇葩,覺得精度比火力密度更重要,比如“寧要一槍一命的步槍,也不要百槍一命的衝鋒槍”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因而在設計92式重機槍時,為確保精度,將射速壓的很低,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鐘,戰鬥中的實際射速只有100多發/分鐘,用彈板就能保證供彈量。但這其實也就在面對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時呈呈威風,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裝備大量自動火器的美軍,92式重機槍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點便被無限放大。


兵工科技


軍事理論決定了武器發展,自從德軍以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建立現代陸軍後,德國所有武器都圍繞著“閃電戰”理論發展,才有一批劃時代武器出現,P40衝鋒槍,ST44突擊步槍,MG42機槍,都是圍繞“閃電戰”發明的。

日本是一戰戰勝國,海軍師從英國,陸軍師從法國,從與英法合作中獲益非淺,得到了所德亞州殖民地,青島,臘包爾等太平洋德殖民地,那時候日本風光無限。

才敢佔領東三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製造了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被西方列強反感,開始保持距離,不再提供先進武器技術給日本了。

日本只能找德國合作,希特勒為了反蘇需要,拉日意成立反共聯盟,向日本提供技術幫助。

可日本軍隊高層還停留在一戰思維,不去大力發展坦克,還是以步兵突擊為主,也就不需要輕便的高射速機槍,衝鋒槍,伴隨坦克突擊,還是保留落後的九二式重機槍,和反人類的歪把子機槍。

當與美軍開戰後,才發覺九二式重機槍根本不適合叢林作戰,平原作戰,太笨重了,成為美軍的靶子,才想發展德軍的輕便高射速機槍,可無奈為時已晚,只能模仿捷克式
了。


光芒萬丈34957


彈板供彈,也稱彈排供彈,缺點不少。子彈衝量大,橫向彈板易受振動影響,致使點射精度較差。最糟糕的是,由於彈板

橫向尺寸大,又不能捲曲摺疊,增加了士兵的負荷,且攜彈量受到限制。

供彈方式有幾種,但實際上,彈板、彈帶和彈鏈都屬於鏈式供彈,它們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通過鏈節的彈性將槍彈緊緊抱住逐發鏈接起來,通過武器上的受彈機逐發撥送到進彈位置進入槍膛擊發,由此就可以連續不斷地射擊。

另有一種彈鼓供彈,設計上較傳統的鏈式供彈更復雜,運作時彈藥依靠旋轉的內部撥彈輪由內至外到達供彈口。

那,日軍是腦殘嗎?為什麼採用彈板供彈?

首先,彈板式供彈,優點是一個人就可以操作機槍。對士兵數量相對較少的日軍來說,這是很大的吸引。

其次,彈板是用長條形金屬板製作的,沒有彎曲,金屬板上有一個個抱住槍彈的彈性卡口,一般用衝壓的方法生產,製造起來相對簡單,工藝並不複雜。

再次,日軍的軍工水平很低,沒有多大原創能力。日軍開發新式機槍,但槍管發熱過快,短時間射擊後溫度便急速升高,膛線很快損毀。日本人沒有辦法,只好採用圓形鋼製散熱片狀氣冷散熱器——但這並不是日本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勞倫斯·本內特的專利——有時候專利權也給後來的發明者製造了不少障礙——而本內特設計的機槍,採用的就是扁平的金屬彈板供彈。日本人自己開發不出,又不敢輕易改造原型以免破壞槍械效果,只好照單全收。

還有,日本資源短缺。由於帆布帶式的彈帶供彈,易受潮發黴,易拉扯變形,對彈帶本身磨損又很高,日軍無法承受如此大規模的消耗;而彈鏈每一節都是金屬製的,靠彈性抱彈部抱住槍彈,鏈結之間通過鉸鏈連接或者直接用槍彈作為連接銷,製作工藝很複雜,又很消耗材料,所以日本人只好採用比較穩定、消耗性小又比較省材料的彈板。

最後,日本人既死蠢無能,又比較死心眼。

世界上最早使用彈板供彈的,是法國的哈齊開斯機槍。而日軍使用的,最為我們熟悉的彈板供彈機槍,便是日本的92式7.7毫米重機槍,它是從另一種更早的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發展而來的,而它就是哈奇開斯M1897式機槍的改進型。92式重機槍改良自三年式重機槍,三年式重機槍改良於霍奇基斯M1914重機槍。


日本人對霍奇基斯M1900的印象也相當不錯,還專門購買了許可生產授權,在國內製造能發射日軍6.5毫米步槍彈的改進型M1900式霍奇基斯機槍,改稱三十八年式重機槍。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能從日軍92式重機槍上發現霍奇基斯的影子。

日本人沒有能力改良供彈方式,而且已經熟悉了彈板供彈的方式和操作,併成為了一種慣常態。所以彈板這種供彈具雖然有種種明顯的缺點,但日本人也不論好歹,學到後就一直頑固地使用,直至二戰結束。

————————————————

說日本人死蠢無能,並不是空談嘲笑。某些慕洋犬也不要咽咽而吠,為鬼子張目。我們可以用實際例子來計算一下。92式重機槍,造價是2175日元——不是現在的日元,是銀本位貨幣的日元,按現在的價值呢,是87萬人民幣左右。一挺重機槍,要87萬啊。看過《亮劍》吧,知道“你他孃的意大利炮”嗎?實際上,是法制1897式75mm野炮,售價是65萬,造價還要低。中國是沒有重機槍,但是當時,中正式步槍,造價大約是3300元。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步槍,還要便宜許多。當時我們沒有好的設備,也不足以去搞什麼研發,生產環境大大不如日軍,但是生產成本卻控制得很棒,槍械造價可算低廉。相比日本鬼子造一挺重機槍,錢花得比別人造炮還多,我們的軍工業那才叫性價比超值。如果抗戰時我軍有同樣的資金造軍火,人手一杆槍,彈藥充足,那今天日本可能就是中國一個省。

日本鬼子死蠢無能,也在於,你說造個機槍花的錢比造大炮還貴,他們仍是要造,這不叫死心眼的話,天底下就沒有死心眼的了。軍國主義瘋狂分子,十足的心理變態,他們的思維是正常人無法理解的。

所以說,到後期,日本實在打不起仗了。咱們一場戰鬥,幾條破步槍、幾顆土地雷和手榴彈,或許就換來他們幾十萬元造出的裝備,有多少錢也受不了啊,負責後勤的鬼子要是上了戰場,看到這麼敗家的情況,非吐了血不可。

比如到今天,美國人恨中國無人機都恨瘋了。一臺無人機造價不到1萬美元,可是導彈多少錢啊?戰勝敵人有很多辦法,逼瘋他們,就是個不錯的主意。


純鈞LHGR


說到武器的設計理念,不得不提到日本人的本性,就是算計。日本是個領土有限,資源貧乏,人口密度很大的島國。長期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養成了整個日本民族精於算計的性格。日本非常講究少花錢多辦事,甚至不花錢也能辦事最好。在武器設計方面更是精於算計。槍械的口徑要比別人小一點,每發子彈省一點點,大量消耗下來,就能節約不少材料。不造衝鋒槍,而是大量配置栓動步槍,節省出來的彈藥數量就更加可觀。要說會算計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光顧著算計,有時候會跑到自己當初設想不到的地方。

日本使用保彈板供彈的機槍最出名的應該是92式重機槍了。應該說剛定型時,92式機槍還是不錯的。新的7.7毫米槍彈,解決了6.5毫米槍彈威力不足的問題;氣冷式冷卻,甩掉了笨重的水冷套筒;重型槍架提高了射擊精度。雖然整個槍械的重量很大,影響了一些機動性,但是重機槍是大隊級別的支援火力,本身就不需要頻繁地變換射擊陣地。尤其是對付中國區域使用的時候,中國軍隊可憐的炮火很少能夠威脅到92式機槍的陣地安全,機動性就更沒那麼重要了。反正步兵分隊有輕機槍和擲彈筒伴隨,92式只要和步炮呆在後面支援即可。距離遠的時候還可以裝上光學瞄具,笨重問題就不是那麼突出了。

選擇保彈板供彈也和這種戰術使用思路有很大關係。相對於帆布彈帶而言,金屬的保彈板簡單可靠。相對於容易受潮變形出故障的彈帶,保彈板更大的一個好處要比彈帶壽命長多了。雖然保彈板最多隻能裝30發彈藥,但是隻要副射手動作及時可靠,後面的保彈板可以直接跟著前面的保彈板插入,便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只要有幾個保彈板,輪流裝填和使用,就可以保證供彈。而250發的彈帶光有2條是絕對不夠的,否則光是在戰場上裝填彈帶就會措手不及。而且92式由於不能快速更換槍管,本身就不怎麼採用壓制性掃射,30發的保彈板也能應付一陣子點射了。為了更好地利用92式的精度,日本人還專門給92式配備了光學瞄準具。整個拿重機槍當狙來用的節奏。這刻意壓低的設計速度,不但節約彈藥資源,還能減輕後期補給壓力。表面上看是挺划算的。

日本當年在做侵華準備時,工作還是很細緻的。整個武器的配備都是按照剋制中國軍隊的裝備編列的。你有輕機槍,他就有重機槍和擲彈筒;你有重機槍,他就有步炮和迫擊炮;你有火炮,他就有更大口徑和射程的火炮和飛機。更不用說戰車等等對於中國軍隊屬於開掛的裝備了。但是到了太平洋戰場上,遇到後勤開掛的美軍,小日本這種算計的毛病就全都暴露出來了。


韓兵17


看到好多回答都在說彈板的問題,我覺著你們是被題主帶偏了。

題主給的圖是歪把子,這個機槍用彈鬥供彈,我估計題主說的那個銅板應該指的是日軍標準補給的6.5mm彈夾。

歪把子之所以用這種奇葩的供彈方式,其實也是有其戰術思想的,當初設計這種機槍的時候,日本軍方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彈藥能通用,也就是要跟三八式步槍用同樣的彈藥。

問題是機槍是自動武器,三八大蓋是非自動武器,用同樣的彈藥就得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得有一個承載彈藥的平臺,另一個是得能夠將彈藥自動送入到槍膛裡面去。

於是彈鬥應運而生,彈鬥這東西滿足了這兩項要求,首先,彈鬥內可以填入6板標準5發彈夾,然後,內部的機構能夠自動將一個彈夾中的5發子彈推入槍膛,並自動將空了的橋夾彈出,再然後,摞在上面的彈夾會落下到達上膛位置,開始下一個循環,直到彈鬥中的6個彈夾都打空為止。

這個東西的優點是使得日軍補給的時候只要統一補給整箱的5發彈夾就可以了,不用單獨為機槍再補給一種彈藥,這大大減輕了後勤方面的壓力,想想現在三鍋家的情形就明白這意義有多大了。

但缺點也是槓槓的,首先,由於這種奇特的供彈方式,使得歪把子無法真正實現連射,歪把子每打5發子彈必然會有一個停頓,加上歪把子無法更換槍管,使得該槍在射擊時必需得悠著點,這樣歪把子的實際射速遠低於理論射速。其次,超複雜的供彈具使得歪把子的故障率超高,卡殼簡直是太稀鬆平常的事情了,而且必需有一個油壺不斷的給子彈潤滑,否則立刻就卡給你看看。這還只是供彈方面的問題,其他設計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大堆,所以該槍被稱為“二戰最差機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重型手扶拖拉機


通過歷史資料和現代的抗戰電視劇,我們可以發現,二戰時期小日本的重機槍是使用以銅板為材料做成彈板供彈系統,究其原因,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


首先與日本的重機槍的設計有關,日本的重機槍是依照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為原型設計的,而法國的這款機槍最開始就是採用的彈板供彈,由於日本國內的資源有限,而升級改造一款軍事裝備是需要花費大力氣的,日本歷來都是重視海軍而輕視陸軍,所以不願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升級改造陸軍的裝備,那麼就只好學全套,所以日軍的重機槍就一直沿用了彈板供彈系統。

其次是其他方式的供彈系統也有諸多缺點,彈鏈在當時分為帆布彈鏈和金屬彈鏈兩種。帆布彈鏈在潮溼的環境下使用,易變形導致供彈不流暢,還有就是它不堅固易扯爛。金屬的又太貴,為了節約資源所以日軍的重機槍採用了既穩定堅固又耗費不大的彈板供彈系統。

在一個就是日本人看重的是射擊精度,因為當時日軍使用重機槍的主要部隊是陸軍,而陸軍又主要是在中國戰場,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本來就遠遠落後於日軍,加上當時日軍的槍法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所以日軍寧願一槍一命,而不願意百槍一命。而92式重機槍的射擊精度能夠滿足日軍的作戰需求。因此採用彈板供彈就成為了日軍的必然選擇,這樣既滿足了現場需求還可以節省彈藥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對於當時的日本陸軍來說,迫不得已,只有選擇彈板供應系統。


天帝賴元和


主要還是因為窮,工業的相對落後!國土狹小資源貧瘠,以及貧瘠產生的思想狹隘。馬克芯機槍在一戰大放光彩,馬克芯機槍和鏈式獲得歐洲的認可,就是中國這是這麼認可的。所以說一戰過去幾十年了,還說鏈式裝彈和彈片裝彈之爭已經說不過去。

還有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整個二戰中,日軍的武器都沒什麼更新改變的,說明日本全國全力投入戰爭中了,事實確實如此。

而且當時中國武器很落後,讓日本覺得他們武器已經很先進了的錯覺。

更多的,我覺得是當時日本的設計師都是奇葩,日本的不僅重機槍奇怪,輕機槍也長得很奇怪,還有日本的戰艦也奇怪,竟然建了大和級這樣的大靶子。

這些原因,我認為還是因為日本的貧瘠,造成的思想狹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