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抗包办婚姻,陈独秀竟与小姨子私奔

晚清中国,虽然社会在转型,但现实的婚姻仍然是以包办为主。当时的婚姻形式中,早婚、童养媳、一夫多妻、典妻等等不平等的婚姻比比皆是。留学生则不同,他们目睹国外的婚姻,为封建婚姻观提出了新的参照,因而渴望改良传统婚姻的呼声十分高涨。

1901 年留学日本的陈独秀回国后,于1904 年在安徽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这是一份以通俗语言向民众传播新思想的小报。报纸设有论说、新闻、历史、地理、教育等栏目。报纸创办后,陈独秀在《恶俗篇》中对包办婚姻表达了不满。

在陈独秀看来,将一对互不认识,互不了解,志趣不同,不了解性格,毫无爱情可言的男女安排成为夫妻,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婚姻。对于那些不道德婚姻,为什么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也选择离婚呢?但是,中国的婚姻,自包办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两个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为反抗包办婚姻,陈独秀竟与小姨子私奔

陈独秀抨击包办婚姻带来的危害,因为他就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因而,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有着同样的感受。但是他毕竟是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后来也冲破世俗,与妻妹高君曼一见钟情并走向婚姻的殿堂。

陈独秀与高君曼产生恋情是在1909年,高君曼是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1908年底,陈独秀37岁的哥哥陈庆元在东北病逝。陈独秀将哥哥的灵柩送回老家安庆。当时,他年迈的继父陈衍庶已经从辽宁新民府道员任上退休告老还乡。陈衍庶实际上是陈独秀的叔父,很有些家财。陈独秀幼年时很讨他这位做官的叔父的喜爱,叔父身边又没有子嗣,便将他收养为养子。

陈独秀回乡时,继父陈衍庶正卧病在床,陈独秀看到病中的叔父,于心不忍,为尽一份孝道,便在家中居住了一段时间。

1909 年年终岁尾的时候,陈独秀原配妻子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来到家里。高君曼1888 年生,比陈独秀小10 岁,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学校里,高君曼常以姐夫的革命活动和留学生涯引以为豪,常常在同学们中传说。此番见到陈独秀,高君曼不免有些青睐之情。因为陈独秀和高晓岚是包办婚姻,价值观的不同使二人的婚姻并不和谐,用陈独秀的话说,他与高晓岚两个人仿佛相差了一个世纪。高君曼作为一个新女性,很快便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两人很喜欢一起聊天,两人的谈话常常是陈独秀滔滔不绝,高君曼听得认真。

为反抗包办婚姻,陈独秀竟与小姨子私奔

一天,陈独秀与高君曼谈到婚姻问题。陈独秀说:“中国的婚姻就是不如西洋、日本,洋人别的不好,有一条好,婚姻男女双方可以自己作主,不像我们中国,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男女双方自己一点也作不了主。”陈独秀的见解,高君曼认真聆听,像一个真诚的小学生。

二人聊天时常常不在意高晓岚的存在。时间久了,高晓岚也感到和自己话语不多的丈夫是喜欢上自己的小妹了。她嘴上虽然不说,但是内心之中还是产生一丝不快,也有些危机感,便盼着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早一日离开。陈独秀与高君曼在陈家书房里的话题,从社会责任到包办婚姻,从诗词歌赋到市井新闻,二人可谓无话不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话不谈的二人渐渐产生了感情。终于有一天,勇敢的高君曼扑进了姐夫的怀抱。就在陈家的书房里,他们有了石破天惊的第一次,第二次……一个是旧礼教的挑战者,一个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时代女性。他们大胆地冲破传统人伦道德的底线,恪守三从四德的姐姐无意中成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的搭桥者。

在当时,他们这种大胆的举动,无疑是违背“人伦”的“苟且之事”。于是,指责和风言风语铺天盖地而来。陈家、高家甚至提出与二人断绝关系。继父陈衍庶更是以“退继”相逼,但对于一心革命,根本无意于继承遗产的陈独秀来说,封建家庭的干预已经无济于事。

为反抗包办婚姻,陈独秀竟与小姨子私奔

但是,高君曼思想再新潮,她毕竟是一个女性,面对姐姐的大闹,亲人的指责,她渐渐感到难以承受。然而,陈独秀被爱情燃烧着,并不愿顾及人言隐身而退。于是,他决定带着高君曼私奔。1910 年冬天,陈独秀与高君曼以留学为名双双踏上前往杭州的轮船。在高晓岚的哭声里,陈衍庶捏紧拳头怒目大骂道:“今生今世,再不准这孽种跨进我陈氏家门半步!”此时,高晓岚已有身孕,第二年孩子生下地,是个男孩,陈衍庶取谱名陈遐松,即陈独秀的第三子松年。

陈独秀与高君曼到杭州后,二人在西子湖畔结为伉俪。他们在“众数”嘴里成了“有伤风化”之徒,只有在“少数”眼里是冲破包办婚姻的壮举之士。在外界的非议中,他们在婚姻自主与爱情甜蜜的巨大喜悦中,享受了十五年的快乐时光。

以上内容节选自《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

为反抗包办婚姻,陈独秀竟与小姨子私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