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語中中國地名不採用漢字的日語讀音,而漢語中日本地名採用漢字的漢語讀音?

地主最愛星空


這個問題是不是錯了一個字?覺得題主應該是在問

“為什麼日語中中國地名不採用漢字的漢語讀音,而漢語中日本地名採用漢字的漢語讀音?”

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漢字,屬於漢字文化圈,漢字的基本意思基本上相同,但讀音不一樣。中文漢字除了極少幾個比如說銀行的“行”字之外基本上一個漢字只有一種發音。但日文中的漢字不一樣,首先日本漢字有一個“音讀”和“訓讀”的區別,音讀基本上是從中國直接傳來的那些名詞和用具,訓讀是用漢字來表示日語,而且音讀裡面還有吳音、唐音和漢音等隨著傳入的地區和時間不同而讀音不同,訓讀也隨著表示的不同而有各種訓讀發音,所以在日本一個漢字有多種讀音是很正常的,最多的似乎是“下”字,有七種讀音。連日本電視臺的播音員在讀日本人名時也經常會讀錯,他們在吃不準的時候會加上一句:“可能是這種讀音”。

中日兩國在讀對方地名人名以及其他專有名詞時都是採取己方語言的讀音,中文沒問題,因為就一種發音,日文因為有好幾種發音,規定是採用音讀。

但是“日語中中國地名使用音讀”有一個例外,日語在讀臺灣的高雄的時候不讀音讀的“KOUYU”而讀訓讀的“TAKAO”。

這是因為“高雄”這兩個漢字是日本人給找的,原來這個地方不叫高雄而叫打狗,日本人覺得“打狗”不太雅就根據這兩個字的漢字發音“DAGOU”找了兩個發音相近的日語訓讀漢字“高雄”(TAKAO),所以日語中“高雄”用訓讀。

不懂對方語言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在讀英語有關對方國家的新聞時會很頭疼,比如不少中國人不一定知道OSAKA是大阪,ABE SINZOU是安倍晉三,同樣日本人在考旅遊導遊執照的時候最怕外文試題裡出現中國地名人名,因為和平時的讀音相差太大。

日本在讀朝鮮半島漢字地名的時候原來也是這樣的規矩,但是半島現在都廢除了漢字,所以現在日語的讀音有了變化,改用韓語發音了。比如讀“金日成”時就是這樣,原來日語是根據漢字讀KINNISEI,而現在則是根據“김일성”讀KIMU IRUSON”。

韓國人讀日本人名地名挺有意思,他們是按照日語讀音來讀,因為一來他們現在廢除了漢字,二來原來殖民地時代學的就是日語,所以日式發音更加方便。


冰冷雨天


這個問題其實只有後半與中國人讀日本地名時的歷史習慣相關。通例,外國人譯中國地名、人名,以漢語官方讀音為準。在日本人眼裡,有兩套漢字,一套是中國的漢字,一套是日本的當用漢字。在讀中國地名人名時,默認按中國漢字讀。而日本地名、人名,卻是寫的日本當用漢字,這時候就有音讀訓讀和一字多音的問題,人名裡哪個字讀什麼,連日本人自己有時要問過本人的;地名嘛日本人自己當然照一向的讀法讀。大多數中國人一見到漢字就按漢字讀,哪裡會想到“名古屋”讀nangoya,大阪讀osaka?沒讀過日語的人哪裡搞得清?讀過日語的,也只是當單詞記的,沒記過的,只好查字典。

其實,朝鮮也有類似問題的。不過好像除了漢城以外,其他的雖然讀音相差不小,還找得到原形,例如“釜山”就讀pusan,“沙裡院”讀caliwon。

這個問題,和一百多年前中國人接受外國文化時的一些觀念相關。譯起外國名物來,盡力找中國意思也相近的來譯。於是就有了譯音、譯意和音義兼顧的譯法。“舊金山”只有中國人這麼叫,“劍橋”半譯音,“牛津”全譯意,連當地老外也“不知所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