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的时尚史


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四川乐山牛华的八婆麻辣烫一下子就火了,火到需要请保安维持秩序,火到我所在的大广州,突然开了好几家乐山串串火锅店。

麻辣烫的时尚史

牛华,是四川盆地南沿岷江边的一个小镇,今年春节假期的一天,我驱车经过,手机导航好像故意似的,让我拐进去转了一圈又出来,大概是要让我这慕名已久的好吃嘴,看看这个发明了麻辣烫的小镇。

这一拐,让我看到了满大街的各种麻辣烫招牌。在成都人把牛华的麻辣烫更名为串串香,并推广到全国后,对麻辣烫这一称呼的坚持体现了发明者牛华人的骄傲和自信。

麻辣烫的时尚史

现在爆得大名的八婆麻辣烫,那天也是一晃而过,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第二天晚上,恰好看到了央视在播舌尖3,电视机中的麻辣烫,在特写旋转镜头下唯美诱人。

当时心里浮起一丝惆怅,他们哪里知道关于麻辣烫的岁月和人情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就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一种叫做“麻辣烫“的新奇食法,突然在四川盆地南沿的乐山地区出现。那是一种深腹而略略收口的砂罐,最近看一些史前考古的书,发现这种陶器的器型非常古老,据说是夏朝甚至更早的二里头文化里就有这样的陶罐,华夏的农耕民族把这种简单实用的陶器从史前用到现在。

砂罐里是满满的麻辣红汤,竹子削成的长签,穿了很小块的肉或蔬菜,放在里面烫。烫是水煮的一种,时间短,短到几秒十几秒,吃的是新鲜和手忙脚乱的热闹。

一满罐滚烫的麻辣汤,被竹签穿透了的小块肉或者菜,哪里经得了久煮?放进去才一会了,腾腾的热气和香味就扑鼻而来,于是就有人喊:要得了哦!于是四面八方的手就伸出来,抓住一把竹签签拧到面前,胸前已经有了一个干海椒面加点花椒面调味盐的干碟子——把签签竖起来,带肉带菜的那头往干碟子里一抵,另一只手用筷子夹住签签从菜上往下一划拉入碟,就可以在海椒面里打个滚再往嘴里送了。

剩下的光杆签签就往旁边的一个竹筒里一扔,结账的时候,老板会来数一数吃了多少根签签,记得当时一根签签也就算一两毛钱,可以说这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饮食。

不过也有能吃的,时常在小伙伴的对话中听到这样的惊叹:某某人吃麻辣烫吃了几百根签签。

麻辣烫的时尚史

鲜香的麻辣味、与众不同的签煮法和计价、丰俭由人的自取食材,让麻辣烫一下子就树立了和中餐以及火锅完全不同的体验和形象。

作为社交潮流的麻辣烫,它的形式很亲切,没有中餐的正规仪式感;它的消费比较低廉,适合朋友间谊尚往来的互动;它的味道很激进,但是符合了想要从规规矩矩的家庭饮食里突破出来的口腹欲望;它的感觉嘛,在那个个性初绽的年代,人人都想去尝一尝!

那个年代的四川盆地,经过了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百姓手里有点闲钱,消费社会的生活气息悄然展开。邓爷爷南巡带旺了沿海的开放,内地的小县城也开始在老城外面开发所谓“新区”。

彼时的新区,是新经济的试验田,是冒险者的天堂,新的食法,一般会被开拓者在这里勇敢地引进,先是吸引在新闻联播后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然后慢慢地引起当地主流人群的注意,成为走出家门开启日常夜生活消费的先锋。麻辣烫据说被乐山五通桥区牛华镇首创,很快,它就站在了当时各个小城夜生活兴起的风口。

最初的麻辣烫都在华灯初上的大排档,简陋的铺面,或许直接就摆出来在街边,那时候也没有城管也没有创卫,生意能够好到占用街道,也是一道风景。最潮的社交达人,成为麻辣烫的第一批用户,即便就餐环境明显地差于餐馆,但他们还是很开心,同样的,在麻辣烫之后,他们继续在一元一首的卡拉OK歌厅引领小城的潮流。

麻辣烫的时尚史

作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我是在上了大学之后假期回乡的时候,才第一次接受同学的聚会宴请,走进了慕名已久的麻辣烫的夜生活场景。

那是春节前的某一个夜晚,四川盆地冬天一贯的湿冷,街边的大棚排挡,人声鼎沸,热气腾腾。低矮的四方桌长条凳,中间一罐被火光映红了的麻辣汤,像极了山地少数民族堂屋中的火塘。

麻辣烫的时尚史

同学朋友陆续聚齐了入座,一把一把的签签插入罐中,一句句寒暄之后开始你一手我一手的抽出签签碰着啤酒大快朵颐。罐底的炭火映红的脸,麻辣味道惹起的汗,酒精激发的神采飞扬的眼,和着欢腾的水汽驱散了夜晚的黑暗和寒冷。

多年以后,当宵夜变成了同样低矮的桌子上的烧烤,十几二十年未见的发小的眼角已有皱纹,大瓶的啤酒已经自带开盖把手无需用牙齿开瓶,但那种在食物和啤酒上空生腾起来的食物的热气和人的热情,依然如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