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後埋葬在何處?

歷史蘿蔔頭


孔子的晚年,比較淒涼。常常是白髮人送黑髮人,69歲時,兒子孔鯉去世(享年50歲);71歲時,愛徒顏淵去世(只活了40歲);72歲時,最忠心的弟子子路去世(終年62歲),而且死得很慘,據說被亂兵砍成了肉醬。

73歲時,孔子歷盡了人世滄桑,已經垂垂老矣。四月的一天,他早起後,拄著柺棍在門外唱歌: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最吃得開、也最有錢的弟子子貢聽說後,趕緊跑來看老師。孔子見到子貢後說:“賜!爾來何遲也?”大病七天之後,一代聖人,駕鶴西遊!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說法,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將他葬在了魯國都城泗水的北岸(現山東曲阜)。

弟子們

以父喪的規格,為孔子守喪三年,三年後,大家痛哭一場,各奔東西。只有子貢,又在孔子墓前築室獨居,又守了三年喪才離去。

孔子的影響力比較大,許多魯國人都在他的墓地附近安家。司馬遷說有百餘戶,名之曰“孔裡”

後代儒生世世代代的來孔子墓前祭祀,還常常在這裡演習孔子所傳下來的禮、射等,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後來這裡成了孔氏的家族墓地,也就是“孔林”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將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服、琴、劍、車等收集起來,蓋了個“孔子博物館”,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孔廟”。

孔子生前,不太得志,只在魯國短暫的幹過一段時間正卿級幹部,政治上基本沒有施展開來,但死後,大紅大紫起來,封公封侯,封聖封王,就差封神了。他的墓碑寫的是:大成至聖文宣王

據說,乾隆來到曲阜,拜謁孔子墓,看到這個王字,很不爽

。有聰明的大臣就把王字最後一橫用祭臺給擋上。現在,你去孔子墓,會發現王字的豎很長,一眼看去,文宣王好像是“文宣幹”。

雖然,孔子死後一直給帝王們把思想門,站言論崗,但畢竟天無二日,他們對孔子封王,心裡還是多少有點芥蒂吧。


飲水君


孔子是我國的先賢聖人,更是國學文化的始祖,他的學說與思想——“儒家文化”受到了歷代後人的膜拜與學習,近幾年就連一些外邦國家也興建了“孔子學院”,從而學習儒家文化。《中庸》、《孝經》、《尚書》,《論語》等,孔子留下的儒家經典學著,無一不深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學習與研究,可見“儒家文化”影響是多麼的廣泛重大以及根深蒂固。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即現在的山東曲阜的“孔林”裡。

古語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公元前479年4月的一天,大徒弟子貢來見老師,這時已經73歲的孔子,正一個人柱著柺杖依外門前,向外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我感覺自己快要不行了”。之後,便領著弟子去選自己死後的埋葬墓地。


孔子認為墓地風水很重要,直接關係到自己後代的興衰,所以他雖然有病占身,卻不辭勞累,幾處觀看,之後,最終選定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濱。

選好墓地之後,沒多少天,孔子就仙逝了。弟子們按照他的遺願,把他葬於他自己生前好的墓地上,並且都為他守孝三年。但那時候,孔子的墳墓還是“墓而不墳”,只是與平常人去世後所埋葬的墳墓大小差不多,並沒有高土隆起。遠不是我們現在說看到的孔子墓與孔林,這麼大這麼壯觀。


其實,“孔林”自東漢起,以後歷朝歷代又進行了大型的增建與擴充,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到時候,一定重修過13次了,其中增植樹木五次,擴充林地三次風。

如今,孔林已佔地達3000餘畝,並築有長達7.5公里的林牆。現在孔林的方圓面積可能,比曲阜城要大得多了。所以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人前去祭拜或瞻仰孔聖人。

並且,據考察,孔林中的那條洙水河,卻是秦始皇的時候修建的。但是秦始皇修建這條河水的目的,卻不是為了孔林的風水好。相反,而是為了破壞孔林的墓地風水。為什麼呢?

原來秦始皇嘴痛恨儒家,為了使儒家學書能徹底的消亡,他不但實行了“焚書坑儒”,還故意派人去破壞儒家所派的創始人孔子墳墓的風水寶地。為了達到破壞風水的目的,他派人把孔子墓與孔子的老家以前居住的闕里住宅之間,挖了一條人工大河,故意將兩處隔開,認為這樣,儒家學派就不能大發展下去了,孔聖人就無法顯靈啦,儒學就回慢慢消亡了。

誰知,秦始皇可能沒想到,這事卻歪打正著---這條河正好該孔林帶來了後面有山前面有水的絕好風水,從而使是儒家所派的發展越來越興旺。

對於這條河,孔子的後人認為:早年孔林缺的就是這條河,而孔子當年在世的時候,就預料到這裡會出現一條聖水河。所以秦始皇的壞主意,卻促成了千古好事---幫助孔子後人完成了孔林風水的最後一項工程。呵呵,這可能就是俗話說的“人算不如天算”吧。

不過,關於孔子的真正墓地---聖人究竟長眠於何處,坊間卻有許多傳聞,說孔子去世後,要出門安葬的時候,出現了:四個棺木,四門出殯,四方安葬嗯情況現象。那麼,孔子究竟埋葬在哪裡?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孔聖人的真正墓穴,恐怕永遠都是個謎了!

但無論孔子葬在了哪裡,他都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學術著作都是蓋世的,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的學習與研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