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活水」暢通衢 一湖淨水匯長江

中新社長沙8月3日電 題:洞庭“活水”暢通衢 一湖淨水匯長江

作者 付敬懿

位於長江中游之南的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和亞洲最大的內陸溼地,被稱為“長江之腎”。近百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洞庭湖水面萎縮、生態惡化,最盛時超過6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至今只有2625平方公里。

為“拯救”洞庭湖,一場關於洞庭湖生態環境的全民“保衛戰”正在湖南打響。

洞庭“活水”畅通衢 一湖净水汇长江

洞庭湖吸引了眾多鳥類棲息(資料圖)。 楊華峰 攝

“活”水:江河湖聯通以水洗水

“所謂流水不腐,水流動起來,五個湖之間的水就活了。”沅江市林業局溼地站站長鄧志昂說,水活起來,就能起到治汙的作用。

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稱的沅江市,地處南洞庭湖與西洞庭湖交匯處,城區三面有五個湖泊縈繞。前些年,這些湖泊被公司承包,採用堤壩封閉進行人工投肥、網圍網箱養殖等,以致活水變成了死水、淨水變成了髒水。

在此情況下,沅江啟動“五湖連通”工程,通過加寬加深運河、開挖人工運河、修建引水閘等方式,溝通五湖、沅水、資水及南洞庭湖之間的水系,既確保水量的供應和分流,又保持水體的流動性。

“現在湖面乾淨沒有垃圾了,水質都是Ⅲ類以上了。”鄧志昂說,這些湖泊如今已成為城市濱水公園,吸引市民和遊客來此休閒、觀光。

在洞庭湖水域,還有許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溝港河渠淤塞嚴重,導致湖區垸內水系連接通道被切斷,水流不進、流不動、留不住,曾經的“縱橫通衢”變成“死水一潭”。

為此,自2016年以來,洞庭湖區累計疏浚溝渠4.3萬公里、整治塘堰2.4萬口,讓洞庭湖外湖和垸內溝渠之間水系形成“活”循環。

“淨”水:構溼地生態還魚鳥天堂

東洞庭湖保護區內,面積7.43平方公里的採桑湖在烈日下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出蔚藍的天空、翠綠的蘆葦和翱翔的飛鳥。

這裡是洞庭湖水域冬夏季候鳥的主要繁殖和棲息地。然而在2014年,採桑湖溼地曾被承包商大面積種植蓮藕,4000畝溼地資源被蠶食。

為儘快恢復溼地生態平衡,採桑湖從水系連通、清理外來物種、移植溼地植物、打造溼地植物防護帶等方面入手,完善採桑湖的立體原生態水環境。

“隨之而來的是大自然回饋的種種驚喜。”岳陽市君山區林業局局長徐浩舉例說,發現彩䴉蹤跡,刷新洞庭湖區域鳥類新記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粗梗水蕨形成大面積種群;部分綠頭鴨等候鳥變留鳥,不再飛回北方……

2016年以來,湖南啟動實施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對重點湖庫水產養殖、捕撈造成水質下降和生態破壞問題逐一整治,在湖區推進退田、退塘還溼地和原有溼地修復計劃,利用溼地淨化水體的生態修復功能,改善湖區水質和生態環境,取得較好成效。

“護”水:四水聯動治源頭減汙染

“咔嚓”一聲,再輕輕一點,不到三秒的時間,家住長沙市朝陽街道的一名用戶就在“隨手拍”上完成了一處生活汙水的手機投訴。

“隨手拍”是湖南省河長辦與新湖南客戶端共同打造的河長制頻道的一個欄目,民眾將反映的河湖問題以照片形式上傳後,湖南省河長辦會對反映情況進行核實、處理。

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湖南構建起對水資源最廣泛的保護網。每位民眾都可以化身“河長”,對河湖進行全天候監督。

2018年,湖南還印發了《統籌推進一湖四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總體方案(2018-2020年)》,全面推進“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聯動”治理十二大工程,加強上游環境治理,減少輸入性汙染,為洞庭湖環境治理騰出容量、減輕負荷。

據悉,到2020年,洞庭湖要實現湖體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的目標。(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