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與我生命的旅程血肉相關的河流主要有四條,她們是清江、錦河、漳河、長江。這四條河流也大致概括了我這一生的命運及其走向:鄂西、江西、山西、鄂西。其中,清江是我夢的源生地和歸宿處,在我南北漂泊的生涯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正所謂鄉夢窄,水天寬,一江清水萬重山。喝清江水長大的我,對清江情有獨鍾。

我出生的恩施縣城,就在清江邊上。現在,改縣為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這裡偏遠而窮困,但青山秀水,異常美麗,被外地人視為桃花源一般的夢裡老家。過去因為群山封閉,交通不便,歷史文化像罐頭一樣相對保鮮,而人們對山外世界的認知,也還真有一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景況。時間進入21世紀後,高速公路和鐵路相繼開通,清江上梯級滾動的三座電站也先後竣工,恩施這隻藏在深山的金鳳凰,終於有了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空間。

可是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人們過得並不如意。那時恩施還沒有自來水,居家用水都靠家人從清江河挑回來。也有專靠挑水賣的人,成為一種艱難謀生的職業。我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去清江河挑水,直到把水缸灌滿為止。沿著北門河坎上的一道斜坡走下去,在河灘上排隊等候跳板。因為跳板像極了略寬的長條板凳,一頭搭在岸邊,一頭伸向水深處,只容得下一個人來回走動。你要想吃到乾淨的水,就必須等前面的人下了跳板後你再上去。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我每次上了跳板都要走到盡頭,先把一隻桶放進水裡,左右蕩兩下,按著桶沉下去,像按著一頭牛喝水,咕嚕咕嚕等桶喝滿了,便提起來,在跳板上放穩當,再把另一隻桶照這個程序循環一遍。然後,把扁擔在肩上擱好,咬牙,使勁,腰桿一硬站起來,晃晃悠悠走下跳板。這一連串動作你要快手快腳,慢了,排在後面的人就會急巴巴地催命似地吼起來。而且,要注意保持平衡,弄不好就會掉下河。我不僅給自己家裡挑水,還常常利用暑假和大妹茂榮一起,為父親所在單位的茶葉公司集體食堂挑水賣。挑一擔水兩分錢,積攢起來做學費。從河灘到食堂,潑灑的水終日不幹,成了一條彎彎拐拐的溼路。

清江不僅給了我們吃的喝的,而且還給了我們用的玩的。我在清江邊篩過沙,挑過石頭,苦力換來的錢,買過書本,也買過玻璃彈球。夏天裡,清江是天然游泳池。游到對岸,在五峰山腳有一處冰涼冰涼的山泉。用小桶盛滿泉水,雙手推託著游回來,再提回家,一家人泡西瓜吃,相當於現在的冰鎮西瓜,其樂也融融。

母親在茶葉加工廠做季節工,選茶、篩茶、搓麻繩、洗麻袋、捆茶包子。身強力壯的母親喜歡這種生活,用勞動賺來的錢養活自己的兒女,再苦,心也是甜的。那時,清江的水清得見底,站在橋上看得見水底的鵝卵石。晴天陰天,夏天冬天,母親總是挽起袖子褲腳,站在河水裡洗那些彷彿永遠也洗不完的麻布口袋,洗乾淨了就曬在寬寬的河灘上。一大片白白的布袋,像一大片白白的雪。母親的木棰棒一上一下地起落,濺起了亮晶晶的水花,濺起了一個來自土家山村冉家灣的家庭婦女無限美好的希冀……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1968年冬天,我離別恩施回到祖籍江西高安清湖村插隊務農,在那裡做了五年知識青年。高安有一條錦河,清湖村就在錦河大堤的下面。至今記憶猶新的是,從高安釆茶劇團附近的河碼頭,通向對岸城樓的河段上,有一座河水托起的浮橋。據說浮橋從唐朝開始就架在錦河上了,十幾條小船鋪著木板,把上千年的歲月滄桑不留痕跡地延伸到現在。我曾和村裡人一起駕船從縣城運化肥回清湖,也曾為公社修水庫到錦河邊搬運過巨大的紅山石,還曾拖著一輛板車到高安城拉水泥電線杆,下堤時翻了車,差點被電線杆要了命。記得第一次挑一擔百多斤的煤回村子,日頭太毒,曬得人頭昏眼花,我走到來蘇村時(傳說蘇東坡來過此地),汗如水潑,兩條腿竟像棉花般發軟。每年冬天加固錦河大堤,都要挑著土爬上爬下,爬上堤面,喘口氣,雖然冷風灌滿了衣服,但眼睛仍緊緊盯著河對面那甲蟲似的汽車。什麼時候,我才能乘著汽車離開清湖村踏上回鄉之路呢?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1973年冬天,大雪紛飛的日子,我告別錦河,從江西農村轉點到山西農村,在長治市化家莊又做了一年知青,才於次年冬天被山西省太行鋸條廠招為集體企業工人。鋸條廠老廠在黃碾鎮安居村,門口就是一條漳河。北方的河不像南方的河那麼秀氣清爽,但長治的漳河也很有意思,渾然一氣,風景蒼涼,冬天結了冰,可以在上面滑冰兜圈子。現代詩人阮章競創作的大型歌劇《赤葉河》和長篇敘事詩《漳河水》,都是以太行山區漳河邊上的貧苦農民為主角,想象奔放,詩句明麗,格調豪邁。我在鋸條廠當工人時開始給報紙寫稿,當時《長治日報》的文藝副刋就叫“漳河水”。後來,省作協主辦的《山西文學》的前身《汾水》雜誌登載了我的小說和散文,我便由此踏上了一條艱辛漫長而又充滿靈魂欣悅的文學之路。難忘那年到太行山區釆風,蟠龍到武鄉的公路,就像是漳河的一位形影不離的姐妺,伴著潺潺的流水,彎彎曲曲地延續著。涼爽的山風,帶著漳河的嚶嚶濤聲,撲進車窗,撲進我的心懷。作為一個文學青年,我的夢就像崖畔上那些酸棗、柿子、山楂果一樣,星星點點,紅紅黃黃地,閃爍著斑斕的秋色。

終於,闖蕩江湖二十年後,我又回到恩施,回到清江河邊。時間是1988年,放羊的哥哥回來了。恩施州文聯接納了我,安排我做編輯工作,兼及開展一些作家企業家聯誼會的活動。我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從山西回到故鄉的情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老城㚈,去看東門渡口。一灣的綠水,一隻擺渡的船。當年擺渡的老艄公已經死了,現在擺渡的是他兒子——我的小學同學。我已認不出他的樣子,叫不出他的名字,而他根本就認不出我了,只斜我一眼,就忙著撐篙,就埋頭搖櫓。清江,變得熟悉又陌生,親近又疏遠,只有水依然清得像鏡子,映照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春去秋來。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五年後,也就是1993年底,我再次離別龍船調的故鄉恩施,定居在長江西陵峽畔的宜昌市。一條大河波浪寬,真是叫人開開闊闊地看人生。由於工作關係,上下三峽無數次,也走遍了宜昌市所轄各個縣市和一些重要鄉鎮,感受到這方水土的美麗和神奇。湖北省作協為我出版了一本寫三峽的主題散文集《三峽人手記》,表達了我對長江三峽的一份摯愛和祝福。清江流經的長陽、宜都,還有漁洋河滋潤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是我比較偏愛去的地方。只要一到這些地方,我就有回家的感覺。自從我站在宜都的橋上,看到清江融入長江,就明白了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走進這個大千世界。我寫清江流域的風土人情,寫長江三峽的傳說和故事,寫這個城市和這個世界的形形色色的風景。寫著,總有一江清水在我的文字裡搖曳著,流淌著。

後來,為寫《鄂西風情錄》和《拜讀清江》以及《這方水土》幾本散文集,我多次回恩施、去長陽。我認定有這一江清水,就能安寧地滋養我的生命,教會我要愛而不要恨,要善而不要惡,要真和美而不要假和醜,要寬容和厚道,要淡泊和寧靜。只要我坐在古老的河邊,愛意就升起來,如一江清水向東流。我想人生大概就是如此,其中近乎透明的情懷,飽含著的是,遠離家園又不斷尋找家園的聖經和聖水。

《聖經•詩篇》說:“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我當然要作這樣的一棵樹,因為有過那麼多的河流滋潤過我的人生,當然要結些果子感恩山川大地,哪怕是山裡的野果子。與我生命相關的四條河流,就是生命的河,就這樣以其樸素、堅韌、舒淡而又清婉的旋律融入我的散文,從青春到暮年,穿越了人生的時空。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本文選自甘茂華先生新作《穿越巴山蜀水》

這一生,我的生命與四條河流相關:清江、錦河、漳河、長江

甘茂華在成都與杜甫雕像合影

甘茂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知名散文家,詞作家。歷任湖北作協理事,湖北流行音樂藝術委員會理事,宜昌市作協常務副主席。已出版各類文學著作15部,獲得湖北文學獎,湖北少數民族文學獎,湖北屈原文藝獎,國家文化部群星獎,全國冰心散文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散文集代表作巜鄂西風情錄》巜三峽人手記》巜這方水土》等。歌曲代表作《山裡的女人喊太陽》巜青灘的姐兒葉灘的妹》《清江畫廊土家妹》《敲起琴鼓勁逮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