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上期回顾:在秦朝初建的时候,宰相王绾和廷尉李斯曾经就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国体选择问题爆发了激烈争论。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遵循老秦国的传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郡县制国家。但行政体制的建设对秦始皇来说并非最大的挑战,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山东六国的遗民们真心地拥护这个新国家呢?

结合上期文章,点击可查看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本期话题

秦始皇原本期待着通过封禅泰山的盛大典礼凝聚人心,争取民众支持,为何到最后却沦为了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叁 政治建国与文化建国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在秦朝的国体建设上,李斯显然是遵循着法家先贤商鞅的思路给秦始皇提出的建议。

就像商鞅当年把用于边境防御的县制移植到邦畿之地那样,统一后的秦朝应该用战争岁月中行之有效的郡县制覆盖整个疆域,以军事管制的形式迅速建立起地方的郡县两级政府,稳固帝国的统治基石。

从今天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角度来重新评价李斯的这个建议,我们应当承认,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建国思想。

因为按照当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一个国家对某一地区的主权要求是否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其中关键性的法理依据之一,是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是否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辖。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比如今天中国政府宣称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完全主权,理由之一便是,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中国自宋代起,中央政府就已经设立了巡海水师巡辖卫戍南海!

在秦朝之前,中国大地上建立的所谓国家,都是以部落联盟形式组织起来的松散联合体。

被推为天下共主的天子实际控制的王畿不过千里,至于远近各诸侯国,或朝或否,天子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来约束他们。

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或许不会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国,而是另一个碎片化的欧洲。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正是秦始皇与李斯共同制定的以三十六郡覆盖全疆域的行政规划终结了这种碎片化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后世中国的基本版图。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对嬴政而言,以郡县制终结诸侯割据的百年战乱,开创统一而和平的历史新局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政治资本。

也因此,他自信功德超越了三皇五帝,“始皇帝”的称号所要彰显的正是这一点。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但是,当志得意满的秦始皇专注于将整个中国社会纳入到一个严密而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去的时候,他却忽略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家不仅仅是冰冷的政治机器,同时也是思想的融合与凝聚的产物。

如果不能让天下人都真心认同这个统一的国家,那么貌合神离之下,三十六郡的整齐疆域随时会有分崩离析的隐忧。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事实上,被秦始皇和李斯瞧不起的西周封建,在这一点上却贡献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经说: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

——《国史大纲》

封建,对西周王朝来说是一种开疆拓土的有效措施,但它的实施精神绝不仅仅只有军事征服,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归化与融合。

从西周所封建的诸侯来说,主要是两类:

其一是姬姓的宗室或姻亲。

对周天子的这些亲戚,我们仔细去扒一扒他们的历史就会发现,其中不少诸侯的先祖原本是夷狄。

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看,与西周联姻最早的夷狄部落是姜戎。

西周先祖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就是姜戎女子,与西周联姻后生下了少子季历。季历便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因为与西周历世联姻,到了武王伐纣的时候,姜戎的领袖太公姜尚已然是周武王身边最得力的臂助了。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到西周取得天下之后,对姜戎投桃报李,分封了四大姜姓诸侯:齐国、许国、申国与吕国,姜戎的归化过程遂告结束。

不但姬姓宗室与戎狄直接联姻,西周的这种联姻手段还具有辐射扩散的效应。

秦人的先祖就是在这种扩散效应下归附于西周的。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周天子曾经两次安排自己的姻亲申国与秦人先祖胥轩和大骆联姻,并藉助这层关系驯服秦人成为周朝的西疆藩篱。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周朝封建的第二种情况是被征服国的遗民,最典型的的便是武王伐纣。

鉴于与殷商的敌对关系,西周在征服它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按照双方共同认可的政治伦理和道德原则行事。

在孟津观兵之后苦苦等待了两年之久,周朝才最终发起灭商战役,就是要等到祭器奔周的契机:对尚鬼的殷人来说,失去祭器便意味着被天抛弃,在这种情况下臣服于祭器的新主人,殷人才有真心归化的可能。

更何况灭商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只是遵从天命而非野蛮征服,西周并没有灭掉殷商的社稷。

前有三监,后有殷宋,殷人在西周始终都有属于自己的诸侯国存在。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到西周凭借着血缘与道义构建起宏大的封建体系之后,周公又制定了一系列亲亲尊尊的礼义规范和宗法制度来教化诸侯。

当这套礼义规范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最终融入各诸侯国的血脉,一个从文化上区别于夷狄的中国的观念便树立起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当西周覆灭,天子权削,中原受到异族侵扰的时候,各诸侯国才会主动团结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共御外侮。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相对于以政治、军事手段整合国家版图,以文化手段整合国家观念的过程要更缓慢,更艰辛,更复杂。

从这个角度去看,秦朝的伟大源于政治建国的成功,但秦朝的灭亡就归咎于文化建国的失败。

肆 封禅泰山

秦朝之所以最终没能完成文化建国的任务,老秦人淡薄的礼乐传统实在难辞其咎。

出身夷狄又长期与西戎杂居,秦人对流行于中原政治圈的这套周朝礼义素无信仰。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当年商鞅入秦,与秦孝公讨论变法路线的时候,一开始以周朝信奉的王道政治游说孝公,向他展示普施仁义、怀柔天下的远景,听得秦孝公昏昏欲睡。

秦孝公向商鞅抱怨说:“你讲的这套玩意儿见效太慢,我可等不了。一个大有为的国君应该只争朝夕,赶在有生之年扬名天下,谁能为了一个百年之后的愿景而苦苦等待!”

商鞅去后,秦孝公余怒未消,叫来举荐商鞅的景监,劈头盖脸给他一顿训斥:“你的这个门客满口胡言,要他有啥用?”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望着一脸委屈的景监,洞烛幽微的商鞅算是看明白了:秦国的政治逻辑是论势不论理。

靠一双拳头,在戎狄聚居的西方一步步打出名堂来的老秦人只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相比于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侍于殷的周文王,灭国十二、开地千里的秦穆公才是秦国历代君主仰望的偶像。

当商鞅投其所好地将耕战强国的变法策略进献给秦孝公并获得他的欣然认同之后,商鞅意味深长地说:用此强国之术,秦国亦难比德于殷、周矣。

秦御天下,施暴而不施惠;天下奉秦,畏威而不怀德。

秦军的长剑可以横扫六国的社稷,却难以消融六国遗民心中对征服者的冷漠与敌视。

到秦始皇渴望天下人都能真心拥戴他为共主的时候,他才隐隐觉察到自己的麻烦来了。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自古以来上承天命、君临万方的帝王无一例外都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以证明治统的合法性。

因此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齐鲁的时候,便专程来到了泰山。他召集了七十位鲁国的儒生来共襄盛举,希望他们为自己设计一场风光体面的封禅大典。

但是在恪守周公遗教的鲁国儒生们看起来,

秦始皇的这个要求就跟春秋时期企图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一样荒唐: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芈侣以勤王的名义帅军讨伐陆浑戎,兵锋直抵洛水,并在王畿近郊举行军演以示威风。

身在洛邑的周定王被迫安排王孙满前去犒军。

有坚甲利兵壮胆的楚庄王问王孙满:“传说中的大禹九鼎有多重啊?”王孙满轻描淡写地说:“天子的权威在德不在鼎。”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或许是被这个王室后生的傲慢激怒,楚庄王训斥他道:“你觉得我不够资格问鼎吗?老实告诉你,只要把楚军长戟上的钩喙都掰下来,就够铸成九鼎的了!”

王孙满哂笑道:“我得提醒您一句:从前大禹王铸此九鼎,可是受到九州方伯的共同拥戴,由天下四方贡金而成。自夏代以至本朝,只有受命于天的有德之君才配拥有九鼎。当年我先君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这是上天对周的眷顾。你就真折钩重铸,那也不是恩威天下的九鼎,而是茹毛饮血的铜锅!”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听完这番话的楚庄王这才明白,中原政治的逻辑可不全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的。

当初那个问鼎中原的南楚蛮夷死了,现在又来了个闹着要封禅泰山的西秦土匪。估计鲁国的七十儒生听到秦始皇的要求,那嗤笑皆非的复杂心情同王孙满差强仿佛。

遥想当年,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举起尊王攘夷的义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连孔子都称赞“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功业如此,尚不敢封禅泰山。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秦始皇虽然诛灭六国,一统天下,但按照正统的中原礼义看来,他的政治水平比起周武王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周武王是在白鱼入船、祭器奔周的天命启示下讨伐殷纣的,而且纣王死后武王还保留了商人的封国。这一切都是为了向天下表明武王伐纣是代天行诛。

而秦灭六国呢?在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始皇帝发布了这样一道诏书: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秦始皇本纪》

在这道历数六国罪孽,宣示秦并天下的正义性的诏书中,我们能看到的六国之罪只有一条:就是不愿意向秦国臣服。

你不服从,我就揍你,典型的强盗逻辑。

更何况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把六国的美人、钟鼓统统搜刮到咸阳来,这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他要把天下变成嬴氏的私产。

这样的君王又怎么称得上有德之君,又怎么够得上封禅泰山的资格呢?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但是,面对着手握生杀之权的始皇帝,儒生们也明白强行谏阻无异于螳臂当车,那该怎么办呢?

曾经齐桓公想封禅泰山的时候,管仲为他反复分析利弊,极言不可,但磨破了嘴皮子就是劝他不住,于是只好诓他说:

“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史记·封禅书》

泰山封禅是自古以来最盛大的政治典礼,传说中举行封禅的条件非常苛刻,程序极为繁琐。管仲正是用这一点最终打消了齐桓公封禅的念头。

现在秦始皇的自负与固执远甚于齐桓公,儒生们只好祭出管仲的故智,说了一大堆封禅所需的繁琐礼仪,希望秦始皇能知难而退。

没想到始皇帝陛下一个不耐烦,把儒生们晾在一旁,命臣下伐山开路,自己登泰山封禅去了。

泰山封禅:秦始皇的“导演处女作”为何扑街?

封禅典礼最终是完成了,但并不是按照秦始皇预想的那样完成的。

他原本憧憬着天下臣民会在泰山脚下三呼万岁,向他这位新任的受命之君表示拥戴。

但最终这场封禅却变成了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在泰山顶上焚柴祭天的那一刻,或许连秦始皇自己都恍惚,他究竟是众望所归的皇帝,还是众叛亲离的独夫?

当秦始皇结束封禅,从泰山上下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淋成了落汤鸡。

儒生们私下里说:这是上天对暴秦的惩罚。秦始皇的文化建国之梦,从这一刻起便注定要落空了。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一个有趣有料的小房间

同文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邂逅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