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民族的复兴号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慈禧太后死后,光绪皇帝亲政十一个什么情况。光绪皇帝最为一个傀儡,真要把朝政大权给了他,光绪在朝廷里面实际上是没有属于自己人的,朝廷重臣都是慈禧太后留下来的。


其中掌握军权的实力派袁世凯和光绪皇帝是有过节,当年光绪皇帝主持的“百日维新”因袁世凯的叛变,导致了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有袁世凯以及慈禧太后的旧臣在,光绪皇帝恐怕是治理不好这个大清国了,内部斗争可能都会加速大清的灭亡,或许根本就不用等到辛亥革命,大清就已经分崩离析了。


浮沉的历史


光绪皇帝走在了慈禧前面,这是很多人认为比较遗憾的。因为光绪皇帝力主洋务运动,力主戊戌变法,甚至不惜主张君主立宪也要强国。所以不少人认为从光绪皇帝身上,看到了清王朝的未来。

于是乎,不少人认为,光绪皇帝如果比慈禧走的要晚,那么后来的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甚至连大清王朝都不会覆灭。那么真的会是这样吗?

01光绪皇帝本身就没什么能力,不足以改变国家命运。

明朝有崇祯,清朝有光绪。光绪皇帝是一位有心救国的人,可是他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这个国家,不仅是他个人,他所用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

  1. 首先,光绪皇帝的帝党成员,都是些没什么作用的人。唯一比较出名的翁同龢,作为帝师还是个反面教材。因为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间接导致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2. 其次,光绪皇帝任用戊戌变法的人,都是愣头青。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在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分量,他们不足以撼动大清王朝内部的勋贵们。
  3. 再者,光绪皇帝最希望拉拢的袁世凯,最终还是选择背叛了他。唯一有能力的袁世凯,光绪皇帝非常看重,可惜袁世凯最终选择支持慈禧太后,导致光绪被囚禁10年之久。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身边的人,是无能之辈。任用的人,是愣头青。希望拉拢的能人,却始终不愿意和他站在一边。这三条都是比较致命的,直接导致光绪无法成就大业。

慈禧太后不是没有放权给光绪,甲午海战也是光绪皇帝主动要打的,而且整个战争的过程,慈禧太后并没有过多干涉,她似乎就是要看看光绪的能力怎么样。

八月,政变作,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清史稿》

很可惜的是,这场战争拖得时间太长,总体以清王朝失败而宣告结束。慈禧这才不得不重新执掌大权,她对光绪是有过希望的,可是希望很快破灭了。

亲政的光绪,的确是手握大权,不仅可以调度整个北洋水师,而且鼓励维新变法的成员发起改革,可是结局又怎样了呢?还不是都失败了。

02人民逐渐开智,专制统治走到尽头了。

清朝的覆灭,不是个例。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已经有不少封建统治的国家,先后在那个时期结束了封建统治。

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如此凑巧呢?比如说沙皇俄国结束统治,日本德川幕府结束统治,这些不是巧合,而是人类的智慧已经普及,人民也有了开智的机会。

武昌乱起,各省响应,朝论纷呶,王公贵人皆气馁,莫知所为。良弼独与三数才杰朝夕规画,外联群帅,内安当国,思以立宪弭革命,图救大局,上下皆恃以为重。时袁世凯来京,方议国体,人心不安甚矣。一日,良弼议事归,及门,有人遽掷炸弹,三日而卒。事闻,震悼,优恤如例。其后官绅请立祠於北京祀之。---《清史稿》

大量留学在外的学生,他们将先进的思想带到国内。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些思想基本上弥漫在了大清王朝的每个角落。

老百姓始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一旦老百姓们都开智了,那么封建统治必然是没有市场的。

在清帝退位,袁世凯建立共和以后,他妄图复辟称帝,可是仅仅83天时间,他就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已经不允许中国再出现皇帝了。

  1. 即使光绪皇帝比慈禧太后死的晚,一场场革命运动依旧不会平息。孙中山先生等人所要对付的,不是慈禧太后这个人,而是整个封建专制统治。
  2. 革命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这个时候袁世凯这样的权臣,光绪皇帝又控制不住。那么问题就会重新摆在光绪面前。
  3. 其实上面坐着的是光绪还是隆裕太后,结果都是一样的。载沣辅政的时候,清王朝和光绪皇帝在位时期,基本没差别。因为他们都是能力欠佳的人。

袁世凯是不可能卖这些人面子的,他这辈子就是害怕慈禧太后,其他人他一个都不惧怕。恰逢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不是光绪或者袁世凯这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统治的是谁?是人民。当年古罗马时期,人民不愿意再被国王统治,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建立了共和制度。相比而言,我们的确晚了太多。

03赔款太多,根本负担不起。

清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是主流原因,那就是经济问题。清政府到了晚期,基本上已经入不敷出了。

  1. 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南方大片地区13年没有税收。后来又是洋人们拿着大炮打开了国门,各种战败赔款,堆积成山。
  2.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需要向日本赔偿两亿两白银,这一笔开销,直接将清政府击垮。而日本政府利用这笔钱,买飞机大炮,兴办新式学堂,搞科学研究,使得国家飞速进步。
  3.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累计需要向11国赔偿本息共9亿8千万两白银,分39年偿还。这又是一笔巨额开支,清政府根本吃不消。

巨额的赔款,加上各处地盘的割让,使得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支撑不下去了。康有为等人甚至曾经怂恿光绪皇帝,将偏远的新疆、蒙古乃至东北全都卖掉,拿过来作为军费。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清史稿》

还好他们的计策没有得逞,不过由此可以看得出,清朝那个时候真的是没钱了。就算光绪皇帝足够有能力,他能变出钱来吗?

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也没钱,但是他们省吃俭用,明治天皇每天就吃一顿饭,艰难度日,一战击败清政府,从此有了白花花的银子。可慈禧太后一顿一百多道菜,一顿倒掉的菜,就够明治天皇吃一年的。

总结:光绪活下来,也只能亲眼见证清朝的灭亡。

清朝灭亡是世代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同时也是经济的选择。这就好比明朝的崇祯皇帝,他也是一位勤俭励志的好皇帝,可是他的结局也不好,最终导致亡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势所趋,崇祯时期的明朝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国库里没有钱,可臣子们的腰包里却揣满了银子。

太平盛世是藏富于民,亡国灭种是藏富于官,这就是统治者的本质区别。试问一个清朝末年的首富,是李鸿章大人的昔日大秘书盛宣怀,这种藏富的手段,清朝还能长久吗?


江湖小晓生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慈禧在光绪十岁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让光绪学习处理政务。慈禧是希望光绪以后能挑起大梁的。 成为一代明君。但毕竟光绪不是康熙那样的雄主。

光绪亲政后具体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光绪及其帝党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的原因。

帝党翁同龢自接管户部以来,便以国家度支艰难为由,暂停向北洋水师拨款。使北洋水师从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1894)未得到一炮一弹的发展,使北洋水师逐渐落后于日本。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光绪皇帝着急用一场胜仗证明自己,隔过李鸿章指挥北洋水师,命令北洋水师强行找日军决战,最后全军覆没。北洋水师的情况,李鸿章作为直接领导肯定在清楚不过。李鸿章是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能赢久历兵事的李鸿章早下令出击了。

百日维新

康有为的百日维新真正使慈禧生气的是康有为提出“中日合邦”计划,所谓中日合邦顾名思义就是中日合成一个国家。自康有为提出这个“奇思妙想”,在朝堂上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刑部主事洪汝冲。

洪汝冲当时向光绪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其中联邦和康有为的"中日合邦"如出一辙。

所谓借才,便是借刚刚卸任前日本伊藤博文。甲午中日一战,不但不记恨伊藤博文,反而请来为清朝效力。难不成,甲午海战的水都进脑子不成?

事实上,慈禧并不是极力反对维新,而是知道合邦的打算,而光绪真把伊藤博文给请来了。慈禧明白光绪虽然没同意,但也没拒绝。万一引狼入室,将爱新觉罗江山至于何处?慈禧遂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瀛台。光绪政治嗅觉低可见一斑。

事实上,中日合邦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之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也曾用中日合邦这一理念给自己开脱过。

其实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最起码要比咸丰时期好太多了。慈禧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慈禧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可光绪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光绪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


史争朝夕


首先光绪的死和慈禧有没有关系这本来就很可疑!

就算慈禧死了,光绪继续活着他也没那个能耐带清朝继续走下去!因为光绪并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另外他虽然作为一个皇帝,但真正抓到手里的权利几乎没有!就算他有心有想法有政策,下面的人阳奉阴违不干实事,政策实施不下去也不行!

清朝到这个时候已经从上到下烂到骨子里了。要想改革必须从最底层的老百姓做起,自下而上的改革,唤起最底层老百姓改革的欲望!把权利下方辅以好的政策并实施,从下往上大换血,清朝才有可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政策改革实施是需要官员配合的,首先要割的就是官员自己的肉流自己的血,已经腐败到极点的清朝官员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而光绪手里的权力对此却无可奈何!

我倒是觉得,要不是他儿子给他找事的话,袁世凯这流氓倒是有可能带领清朝继续走下去!不过那时候清朝就不是光绪的清朝了!



门口的柿子树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大清国皇帝光绪和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一前一后相继去世。光绪帝年仅38岁。

帝国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一天内相继去世,此事十分蹊跷。一直以来,人们都怀疑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绪。前几年,专家对光绪帝遗骨进行测定,证实光绪的确死于砒霜中毒,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慈禧干的。

光绪一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他思想比较开明,短暂的亲政期间,曾推动维新变法。假设慈禧死后,光绪还活着,必定要重推变法新政,但能不能使清廷继续维持下去呢?笔者认为很难!

大清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后,早已风雨飘摇,正处于五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这种僵化的封建帝制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光绪不放弃帝制的维新变法如同给行将就木之人穿上新衣服,虽外表光鲜,但掩盖不了内在腐朽死亡的本质。

其实,清政府也有大厦将倾的危机感,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废科举、训练新军、预备立宪等等,但他们改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大清统治。光绪活着的话,即便维新变法,也是这个目的。但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觉醒,这种维持腐朽统治的所谓改良,人民早就不买账了。

慈禧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南京建立了政权,与清朝对峙了十几年。此时,只要许以高官厚禄,汉族的士大夫必定应者云集,最后,通过汉族地主势力的准私人武装将太平天国消灭了。慈禧在最后几年的时光里,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切都变了,尤其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起事,对慈禧的震动很大。

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起事,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并带领100多学生军攻占安庆军械所。虽然起义失败,但对清庭的震动极大。徐锡麟是四品道员,起义失败后,徐在供状中说道:"我本革命党大首领,捐道员来安庆,专为排满而来,做官本是假的,使人无可防备。满人虐我汉族将近300年矣,观其表面立宪,不过牢笼天下人心……满人妄想立宪便不能革命…“

徐锡麟本为四品道员,又受到巡抚恩铭的器重,仕途不可限量,但他能抛弃这一切投身革命,证明大清所谓的高官厚禄已经难以收买人心了。据说徐锡麟的这次起义,让慈禧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恐惧,一连哭了几天,也许她已隐隐地感觉到大清国和她一样,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综合上述,即使光绪帝熬到慈禧归天,也无法让清朝廷继续走下去,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还政于民!


秋水长天H


首先,光绪之所以比慈禧早一天去世,不是因为身体不行,而是因为慈禧下毒。所以实际上是慈禧不允许光绪比他死得更晚。

关于光绪之死的争论,在当时就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有很多史料直言不讳的指出是慈禧将光绪毒死的。比如著名的德龄公主的回忆录,瀛台泣血路。但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法医学鉴定发现,光绪的遗骨当中,有高含量的砷元素,而这又是砒霜的主要构成。可见光绪确实是被毒死的,一桩历史谜案,在现代法医学的支持下有了定论。

但年深日久,法医学已经不能够告诉我们,究竟是谁杀死了光绪。当然就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实际情况来看,慈禧无疑是最大嫌疑人。所以推论慈禧杀死光绪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人,比如说袁世凯的可能性。

其次,光绪本身在政治层面上不堪大用,就算侥幸活到了慈禧之后也很难力挽狂澜。从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来看,光绪在政治层面上是非常幼稚的,既没有意识到如何平衡满清贵族的利益关系,也没有意识到,光凭文牍是不能真正推动改革的。指望这样一个政治能力上很薄弱,而且长期没有政治实践的人来带领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国,实现艰难的社会转型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清政府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慈禧或者光绪的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满清贵族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阻碍,不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步,所以必须被去除。而一旦这个根基被去除,清政府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存在。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之后的清末新政,在政治领域的探索都是极为有限的,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之所以裹足不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满清贵族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势必就要以推翻满清贵族为前提,既然如此,作为满清贵族在政权上的代表,清政府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再继续保存下去。

最后,光绪虽然确实是慈禧毒死的,但以光绪的身体,就算死的比慈禧晚一些,恐怕也不会晚太多。根据清宫留下来的太医院的档案,不难发现,在这个时候,光绪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时日不长了。这其实是很多历史学家在没有法医学检验之前,认为光绪确实是恰好死在慈禧之前一天的主要原因。这些档案不可能系统性的造假,所以确实反映了,光绪当时真实的身体状况。以这样一个身体状况来主持政治大局,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用户4325101516


答案是否定的。

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官僚体制造就了一大批特权阶层。这个阶层的集团利益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他们的既得利益是建立在伤害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上。

虽然光绪黄帝当时主张变法主张维新,然而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即使变法成功了,中国只不过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从洋务运动开始到国民党统治的民国时期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并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代表了少数的富人阶级,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当权者和少数富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冲突,甚至说是以侵害人民的利益而获取生存的。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参与到变法和资本主义建设中,故而没有群众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共产党能够中国的原因,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绝对的多数。得民心者得天下,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只会愚民而并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站在群众的对立面不得人心的,最终会走向灭亡。

所以,即使光绪黄帝熬死了慈禧,即使光绪黄帝变法成功也不能改变这样的社会格局。





刺猬的vlog


不可能。

清朝的灭亡,最根源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几所现代化的学校、几家现代化的工厂,而是封建政治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换言之,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逆天而行。

任何一个实际当权者,只要不改革政体,就一定会带领清朝走向灭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进行政治改革,又一定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所以,除非是雄才大略的强权人物,像沙皇彼得大帝那样的,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挽救清政府。

相比慈禧,光绪空有一腔不切实际的理想,却软弱、胆怯,既不够狠,也不够准。把帝国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只会提前灭亡。

对于光绪本人,我们同情一下他的志大才疏、遭遇悲惨就可以了。寄以厚望?还是算了吧。


栖鸿看红楼


历史没有假如,做对了,后人歌颂,做错了,后人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